返回第一百零六章:新华社VS复社(1 / 1)我家二姑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西直门大街一直到各个胡同小巷,京师都是一派繁荣景象。

每每天刚放亮,便有报童站在街边唱起卖报歌。

得益于报纸的泛滥成灾,十四五岁的孩子即使没上过学堂,也能认出许多字来。

母亲忙弄着早餐,父亲修理工具,顺便让大儿子取了门口的报纸,给一家人念念最近又有什么新鲜事。

男人每天做的工作就是修路,华运交通公司最近又在招工,他本来想试试去考个马车的驾照,听说只要拿了驾照,每个月的工钱起码翻上一倍。

可是婆娘不许,说是要交上不少马场费用,而且要求严格,通过率不到一半。

这去学骑马,一家老小就没了吃食,如果考上还好,要是没考上,银子花了,家里怎么办。

男人也不骂婆娘见识短,正好自己有个堂兄弟,听说是在京商商会哪里看停车场。

那里每天都停了许多马,这不,自己可以晚上去帮他值夜班,很多来往的商人都是直接将马缰绳一给,傍晚那阵能拿好多小费。

现在这些商人赚银子容易,给的也大方。

而且到了晚上,自己可以趁着打扫马厩,骑上一个来回。

到时候不去马场学,一个交报名考试费,用不了多少?

拿到驾照再到婆娘面前显摆显摆。

除了修路建候车亭,现在京城外的马场和城内的马厩也是越来越多。

那些西北的商人,赶着马群来,拉着一车车的百货商品回去,一个来回,就能挣不少银子。

男人路过街边的时候,发现街道上似乎多了许多新开的铺子。

装修的同华联百货的店铺差不多。

抬头只见店铺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四个大字。

“儿子,念念,啥字”

“新华书店!”

这几个字孩子都认识,真是了不起,没上过一天学堂,竟然能看明白读书老爷们才懂的东西。

“爹,我想去看看”儿子似乎很感兴趣。

反正现在还早,看一下要不了多久。

两个人进店时,发现里面静悄悄的,却也有两个孩子已经在里面了。

和华联百货不同的是,一个个整齐的货架上全是书,而且都是新印的。

“小朋友,想找什么书?”店内有一个年轻的售货员。

“叔叔,这里的书怎么卖的?”孩子怯生生了问道。

“你看啊,这每本书的后边都会印上售价”年轻人说完取下一本,指着后面的“售价两百五十文”

“这么贵!”孩子怕了,他知道父亲一日工钱也不过几十文钱。

“小朋友,这可是现在最畅销的红楼梦,两百五十文,比其他书店便宜不少呢?”

“不过我们这里是新华书店,同车的书店不一样,还有租借业务,你可以租回去看,只要看完没有损坏,一本书不过一文的一日”

“一文钱一日,这么便宜”孩子觉得这新华书店简直太好了,看完不损坏,如果五天看完,也就只要五文钱。

他虽然小,但也可以到一些饭店里洗盘子一天能拿十几文钱呢。

父亲身上正好有几天代班攒下的三百文,本来想留着报名考试的,见孩子爱读书,便替他交了押金。

年轻人告诉他,交了押金就是新华书店的会员,还了这本,便可以任选一本租借回去读。

不管换多少本书,都是按一日一文钱收取。

在知识垄断的时代,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想要读书是很难的。

各家都会珍藏自己的书籍,什么珍本孤本,书店里的书卖价高,也便卖的少,越是少反而只能更贵才能收回房租投入。

而且以前的纸贵,印刷术也没那么成熟,雕版师傅雕出一套书耗费日久,商人怕卖不掉,印的也不多。

于是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新华书店打破这种循环,造纸厂和印刷厂的成本低了,而且一次性承印的数量多,成本就降下来了。

现在会识字的人也越来越多,新华书店以租代售,一本书至少几年不会坏,一日一文总比放在书架落灰尘好多了。

不过红河公司的这个新华书店并不是盈利的,且不说房租人工,卖书租书并没有多少利润。

新华书店最大的盈利点怕就是文房四宝那些了,算上这部分的利润,勉强能少亏一点。

这些年轻的售货员,大多是红河公司内识字比较多的职员。

他们的作用便是每天顾客不多的时候,会在新华书店开两个班,上午一场,下午一场。

教大家认字,讲解书中的故事,对于晦涩难懂的便记录下来,下了班过休沐,便去中学堂那边请教比自己还小的中学生。

每个新华书店就像一个小课堂一样,而且每个租书的会员,可以免费参加一年两次的考核,通过考核,便可以领取奖学金。

当然,他需要进入红河公司的中学校,修学三年,毕业后分配到红河各个分公司任职。

如果学业特别好或者还年幼,可继续学习,每年发放的奖学金就等于给他们家的补贴。

听完年轻人的解说,孩子早已是两眼放光,红河公司的中学校,那就是一个传说的存在。

那里就像一个天堂,每个孩子的天堂。

父亲要去做工了,他决定暂时不去考驾照了,他要给三个孩子都办理新华书店的会员。

除了每日一文的租书费用,孩子们如果想学到更多,晚上的书店会在天黑后营业一个时辰。

每个人缴纳十文钱的灯油费,那些红河公司的中学生会轮流到书店讲授自己的所学。

这是红河公司学堂历来的传统。

没有固定的老师,李崇文和顾炎武教第一届,第一届便要整理完善校长和教授教的知识,一届的同学相互帮忙。

整理吸收后,就需要学长带学弟,第二届在第一届学长的基础上补充问题,完善所学的知识盲点。

像白天学习,晚上还要轮流到各个新华书店的学生就是第三届了,他们比前两届得到了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每个人在了解基础后,可以选择自己偏重的方向深入的研究,如果理解的够深,或者还能提出新的见解,那么他们就可以越阶成为第二届或第一届的学长。

加入各种实验室进行更直接的实践操作。

在红河公司,你永远不要以一个孩子的年龄去判断他的学职,一旦他成功毕业,或许年纪轻轻就能身居高位。

很快大家都把自己同新华书店连在一起,晚上的灯下讲坛,便是他们心中的新华社。

与此同时,远在南直隶的苏州尹山。

一帮同样激情洋溢的青年学生,聚在一起研究学业。

他们也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复社”

复社由云间几社、香山同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

阳社、云簪社、吴门羽朋社、吴门匡社、武林读书社、山左朋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

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等十几个社团组合而成。

由张溥、张采两个人带头组成。

如果彩蝶郡主在,会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白圣朴。

这帮年轻人以喘读八股文为主,一心考取功明。

白圣朴知道彩蝶之所以对自己不冷不热,就是因为自己一直以来依借父亲的权势。

他不想被父亲看不起,也不想被心爱的女人觉得不求上进。

所以他远离家乡,来到这个地方。

他要凭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向父亲证明自己。

也向彩蝶表明自己的决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