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辽东的特产运到天津时,货物清单便先行一步送到了梁思成手里。
鹿茸,人参,貂皮,这些对于普通百姓用处不大的辽东三宝,很快将会加工成彩蝶精品连锁里的奢侈品。
李崇文有指示,袁督师的东西少赚一点,抽三四成利就可以,算是支持边防事业。
东西还未进京,红河公司筹备的物资便已经开始装船了。
粮食,武器,棉被,甚至八折优惠的精盐。
这个时候,陈军带的那帮地理组学生应该到皮岛了吧,
袁崇焕调派了一支游击骑兵,保护他们在两军交界的地带勘探。
只要找到富含铁矿石和煤炭的位置,那么就可以舍弃其他地方,把那一片区域打下来,修建炼铁厂。
只要有了炼铁厂,他们就不必再辛苦耕种土地,一到秋收的季节,就被女真骑兵放火毁掉,又什么都得不到。
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
有了源源不断产出铁锭的工厂,就能换回所有他们需要的物资。
如果李崇文说的那个鞍山铁矿真的取之不尽,那就兴建更多的炼铁厂,辽东不缺失去家园流落为奴的汉子。
缺的是银子,缺的是粮食,有了这些,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或许能提前完成。
只是这些都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崇祯皇帝费尽心机,拨给辽东整顿军备修建城池的银子,却依旧杯水车薪。
一个个朝廷重臣只会哭穷,什么办法也没有。
长芦盐场改造的事估计年底才能全部完工,等到产生效益,估计也是远水难解近渴。
“怎么办”崇祯皇帝又有些宿夜难眠了。
王承恩每日看着陛下着急,心里也是难受,估计又只能找李崇文出出主意了。
“王公公,您老看的起我,我李崇文深感荣幸,不过您看我也就一凡夫俗子,数量如此之巨,要的又这么急”
“李掌柜,咱家可是和圣上说了不少你的好话,如今也不是白要你这五十万两,等盐场出盐了,你再一并扣除便可。”
“京城谁不知李掌柜奇思妙想,民间盛传红河公司是富可敌国啊!”
其实王承恩也知道,这红河公司和朝廷的户部一样,
看似每年税几百万的收着,可这花银子的地方更多。
“王公公,您老这话就诛心了,富可敌国那就是有人眼红病发作,
红河公司的进出账目都是一清二楚的,您老方便,可以派人去查看查看”
李崇文说的是事实:“除去该发的职员工资和红利,账上若是有超过十万,您随便拿走”
红河公司的账上,从来就没超过十万两银子的结余。
一是为盘活市场经济,花去去的银子才是银子。
二来就是怕有心人惦记,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更何况惦记着的人是皇上,找什么理由拒绝都是不给面子,
皇帝的面子都不给,离死就基本不远了。
所以李崇文从华联百货开始大量盈利的时候,就把银子砸在房地产里,
一有钱就买地,这地价抬起来,赚的还是自己。
另外就是普遍的提高职员工资,用银子收买人心往往是最靠谱的。
所以李崇文虽说不穷,但一时还真拿不出这么多银子。
为了不开罪日益熟络的王承恩,李崇文和上次一样,又出了一个馊主意。
四十万两银子,买圣上四个大字。
“大明日报”
八卦报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沉淀,无论是报刊编辑,还是四处搜集新闻的记者。
每日发行超过十万份的八卦报已经不满足这种茶余饭后的奇闻趣谈。
四十万两银子,就买崇祯皇帝一个金字招牌,把八卦报从红馆独立出来,另成一家公司。
当然,如果崇祯皇帝愿意强强联手,那么这家报纸公司就打上了皇家的烙印。
反正大明不是有遍布全国各地的驿站吗?闲着也是闲着,可以考虑将大明日报卖到全国。
光京城的销量就能高达近十万份,虽然有一部分都是外地商人批发销往南方,如果把大明日报经由驿站销往全国各地。
那么大明两京十三省,将近两亿的人口,随便也能买出几百万份,
报纸的利润虽低,架不住每天都有这么多进账不是。
全国各地那么多的驿站,除了传送公文和偶尔接待官员,那群人大多是闲着。
朝廷该养的银子一分不能少,这多经营一份业务,成本并未增加多少。
而且地方越偏僻,这日报的价格也肯定也不能同京城一般,
比如云贵地区的人想知道京城的事,那一般都得几个月之后才晓得。
这日报虽然运到时可能也是十多天之后,但比起以前的消息闭塞,
那些边远地方的人们,更想知道源自京师发生的事。
兹事体大,王承恩也做不得主,不过这点子确实不错,
崇祯皇帝已有心思裁撤驿站,内阁一直反对。
如此一来,既不必裁撤,内库也能多一份收益。
不同意裁撤可以,那就给朕做点事,免的花费这么多银子养这么多闲人。
其实李崇文还想利用驿站,把全国各地的邮政系统搞起来。
这大明日报的事还八字没一撇,等崇祯皇帝每月都能拿到报纸赚的钱,
那个时候再提出邮政系统,估计他也是无法拒绝的。
四个字,一个字就十万两银子。
崇祯皇帝看着自己写下的“大明日报”略有所思。
八卦报他有时也看,对于报纸这个新奇的玩意,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视过。
像李崇文说的,大明将近两亿人口,便是读书人的比例不多,卖出百万份还是不难的。
而且如果重组大明日报社,那所登之事便不能是这些家常里短的琐事。
不仅可以刊登像文林报那样的诗词歌赋,经义解读,也可以留一些八卦报里利国利民的报道。
同时还可以把朝廷一些需要对所有人公布的邸报,政策等放在其中。
不仅能更快速的让全国各地都知道政策的实情,也有利于地方施政的进度。
还有比如增加广告页面,一份四页的报纸,京城卖价六文钱,其余各地按远近每份增一到三文的运损。
便是到偏远的云贵,陕西,一份卖价也不超过十文钱,大部分人都买的起。
无论哪个地方的商人,只需要刊登一则广告,便能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的产品如何。
一页广告便能抵掉大半的印刷开支,六文钱的发行价,每卖一份,最少能净利三文钱。
一日便是三百万钱,一月折算下来九千万钱,近十万两银子。
李崇文就这么一个小主意,便能一个月赚十万两银子,这一年下来就又是百万两。
怪不得此人被民众戏称财神下界。
大明两京十三省,每年收的粮稅也不过四百万两。
王承恩就守在旁边,听着崇祯皇帝小声的细算,
便知晓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已经无法拒绝同一个商人的合作。
大明日报不仅能每个月给内库增加五万两银子的收入,还能成为朝廷的口舌。
不过李崇文的意思是,这日报社不是什么朝廷机构,
合作的话依旧按照八卦报的商业模式,由王公公从司礼鉴派两个识文断字的公公就可以。
王承恩的人品李崇文信的过,朝廷那帮文官就算了,
再说日报社的成立,既可成为拉拢和皇帝的关系,也可以广开民智,为李崇文的商业大计划铺路。
一日百万份的订单,红河工业区的纸厂和印刷厂油墨厂又提高底薪标准了,把其他工厂的掌柜郁闷的不行。
不过好在只有像他们这种有污染的工厂,需要交场地租金和污水处理费,
他们没有这些成本,把底薪标准提一点也还是有利可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