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改革开发的大潮已经漫过了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虽然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多种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但在一些领域以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模式已经在向前推进。让人民真正富起来的治国理念深入人心。一些新行业、新事物不断涌现。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的城市,电视、电话等商品已经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大哥大”的手机和汽车成为有钱人家财富的象征。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十余年的春风化雨也时刻吹拂洗涤着广大农民的心灵。人心向富,生活向好当然也会成为凤翔村人人向往的目标。经过多年包产到户的成果积累,凤翔村村民的物质生活也有了显著改善。大多数村民告别了泥土屋,住上了全砖房。但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村里大多数人的思想还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只要种好地,生活就如意,只要多打粮,就比出去强”的保守观念依然在全村占据上风。大部分村民依旧抱着“吃饱穿暖不用愁,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想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波澜不惊。
依照惯例,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吃完了晚饭,在夕阳留辉之时,便三五成群,相聚于房前或屋后,东拉西扯地你一言我一语开始高谈阔论,全村“互联互通大喇叭广播”正式开始了。
“唉,我听说以后种地不交农业税了,公粮也不用交了。这是真的假的呀?要真是那样,那咱们农民以后的日子可就有盼头了。”
“做梦吧你,那得有多大的云彩,下多大的雨点子能砸到你的头上啊?也就是听人家说说吧。再者说了,那皇粮国税都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两千多年了说变就变?还有,如果咱们农民都不交公粮了,到时候城里人吃啥喝啥?你让他们喝西北风啊?”
“也没准,既然刮起这个风,说不定咱们还真能赶上这个好时候呢。原来还说不允许单干,现在不照样干了起来吗?而且还干得红红火火。”
“嗯,你说得对。八成能实现。看来,这改革开放还真能把咱们农民的日子改好啊!”
“大犟眼子,今年你家的苞米长势不错啊。看架势一亩地打个千十来斤没问题。种子在哪买的?明年我也种这个品种试试。”
“滚他妈犊子!你才大犟眼子呢,会唠点人嗑不?”
“你看,我和你说点正事,你咋还急眼了你。真不识抬举!”
“那好,我也抬举抬举你。小王八羔子,你真会唠嗑!”
“你这人怎么这样啊?不骂人能死啊?”
“哎,别别别,都一个村住着,别因为一两句话伤了和气。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地,回头我告诉你,我知道这个苞米种子哪里卖。”
“李婶家的大儿子订婚了,儿媳妇高中毕业。我听说是大学漏子,不仅长相好,还有文化。这下她李婶可盼出头了,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又当爹又当妈,真不易啊!”
“可不是咋地。听说人家那儿媳妇老好了,一分钱彩礼都没要。哎,大家听说没有村?头老王家的二小子考上大学了。啧啧,你看,人家的孩子也真叫孩子,这回老王大杆子牛逼了。”
“这可是他们家第一个大学生!人家是祖坟冒青烟喽!”
“我听说村长家的大姑爷是包工头,在外面盖大楼,一年赚两万多块啊!这咱们得干多少年才能赶上啊?看来,还是有点权力好啊。”
“人家能赚钱那叫本事,有能耐你也赚它三万五万给我们看看。光说不练只会玩嘴皮子,就会说风凉话,顶个屁用。”
“你说谁呢,谁顶个屁用?”
“就说你呢!一天到晚净他妈的放屁嚼舌根子。”
“你再说一句,我看看!”
“我就说了能咋的?你不就依仗村长是你小舅子吗?一天牛逼哄哄地,有啥了不起的!谁怕谁呀!”
“唉呀妈呀,这怎么还急眼打起来了。散了散了,都十点了回家睡觉吧!明天还得干活呢。”
看电视可是村民们最向往的事儿。但是,全村能买得起黑白电视机的也就只有那么一两户人家。凤翔村只有一户人家靠做生意赚了钱,才买了一台熊猫牌黑白电视机。
一到晚上八点钟,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准时开播。全村的老老少少,爷爷带着孙子,小媳妇抱着正在吃奶的孩子都来到这户人家,团团围坐在电视机旁,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津津有味的看着。大家时而大笑,时而惊奇。因为剧中孙悟空七十二变、翻跟头云等那些千奇百怪的特技镜头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其惊讶程度可想而知。
电视机的主人也是好客的主。如果来的人太多屋里又坐不下,他就会把电视机放在窗台上,大家就坐在院子里观看。有时信号不好,电视剧正好演到关键的情节,就会出现满屏幕的雪花,不是串台就是没声音。在大家急得直搓手跺脚的时候,就会有一两个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爬上装有电视天线的树杆上,轮流着用手举着天线,不时地变换着方向。在大家的一片欢呼声中,电视信号又恢复了正常。
等到电视剧结束时,大家都不忘拍拍举着天线的小伙子肩头,笑眯眯地夸奖一番,好小子,有出息。之后便心满意足地回家睡觉去了。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在当时是那样的亲切和谐。也许现在看起来更显的弥足珍贵。
村里只有一少部分青年人外出打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一些新兴的行业规则正处于摸索和完善阶段。出去打工的人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赚到钱,大部分人还是没有赚到钱,不是被骗了,就是工资被拖欠。当时还盛传国家总理为农民工讨薪的佳话。所以,在东北农村,大多数村民依然把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放在了土地上。一些种粮大户,什么西瓜大王、青椒大王还是很受人尊敬的。村里要是出了个万元户,那可是特大新闻。当然,外出打工赚到钱的人回到村里自然是人们眼里的座上宾、大能人。
他们衣锦还乡之时,尤其是当中的某些特爱“高调”人,通常的打扮是手持大哥大,香烟不离口;烫头系领带,见人就握手。特是在人多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大哥大,高声打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国标”式语句:“又到某某饭店吃饭,某某领导能参加不……”
有时侯也不知道是信号真的不好还是要故意显摆一下。不过那个年代信号有时也真的不好。本来没说几句话,就‘蹭’地一下子跳到墙头上以高于平时120分贝的音准,声嘶力竭地喊叫着,就怕人家听不见:“喂、喂……他妈的,又没有没信号了!”此时此景可谓鹤立鸡群,众人仰望,飘飘欲仙。待表演完毕后纵身一跳完美落地之时,众人齐竖大拇指夸奖道:“你小子,真是快料,有出息。”一时间全村到处流传的都是对他的溢美之词。
而对于那些出去打工并没有赚到钱的人自然是不敢出现在人堆里的。与其遭受众人的白眼和嘲讽,或者让老父老母以及自己的媳妇在耳边唠唠叨叨:你看人家谁谁谁,出去打工赚了多少多少。再看看你,出去一回一个大子都没赚回来,真是个窝囊废。还不如扛起锄头悄无声息地铲地干活去。是愧疚懊恼还是不甘落后,反正五味杂陈,人心自知。
赚到钱的人依然走街串巷,到处握手;而没赚到钱的人则认为外出打工还不如种地来得实惠。一天三个饱一个倒,虽然赚得不多,但还是赚了。更不会遭人讥讽,受人白眼。老婆孩子不愁吃穿,日子过得安稳舒适。自此生活依旧无声无息,偶尔只会听到几声犬吠和鸡鸣。
木梓家的生活也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木森上了高三,马上面临考大学,木林也上了初中。由于父母劳而苦干,再加上木梓上班帮衬,家里也有了一定积蓄,供弟弟们念书基本没什么压力。木一凡倒是对大儿子木森给予了很大的期望。由于家里离乡中学太远,学校又没有宿舍,木森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都要花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为了让木森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木一凡通过关系把木森转到了市农场中学住校念高中。因为该校的校长是木梓的表哥。在木一凡的心目中,木森是一定要考上大学的。从督促木森学习的劲头就能看出他对木森考上大学那份极度的渴望。
可是木森似乎并没有按着父亲的意愿表现出面临高考的紧迫感。虽然放假回家也知道看书学习,但更多时候依旧我行我素。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点都不着急。有时木一凡看见木森不仅不慢的样子,气得直跺脚,甚至骂起了人。只有这个时候,木森才拿起书本坐在桌子旁认真地看一会,等父亲出去没有多长时间,他就哈气连天了。
木梓有时也觉得很奇怪,木森学习时很少动笔做题,大部分时都是躺在炕上只看书不动笔。她就提醒木森,常动笔,多刷题,这样知识点才能记得牢固一些。这时,木森便会发出一阵怪怪的笑声,也不理睬姐姐,继续看他的书。木梓或许能够猜测出弟弟笑声里的含义:你学习好有什么用,不也就当个民办老师吗?但她不愿去想,从此再不管弟弟们学习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