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一章 一波三折金榜题名,唐皇亲题秀才魁首(3)(1 / 1)长风凡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近以来的行卷是有效的,江晨歌对策论里提到时事都不陌生,也有自己的思考。整理思路后开始引经据典缓缓答题。因为时间有限,这种答题的下笔思路要提前思考好,尽量不要有错别字。

针对第一题,法与情的关系。江晨歌主张以法为主,融法于情。否定一味坚持“人之初,性本善”,而鼓吹成年人应遵守社会法度,法度与儒家之“仁”并不冲突。天下初定,乱世重典仍不可废弛,对待故意犯下杀人罪的歹人万不可手软,而对待民间的小犯错则法情结合,如此对个别人的“不仁”才是对天下人的“仁”。建议以后再也不要如此行事了,否则会给后世帝王设下太高的道德标准。

第二题江晨歌赞成了通路,指出通路对于中央王朝控制西域的重要性并应该驻军以武力确保通路的安全。通路不仅与西域互通有无,增强唐朝对西域的吸引力,增强向心力,而且将战事前线前移到西域,将西域作为屏障,有效保证关中的安全,远离战火,百姓更加安居乐业。同时可以西域作为跳板或前哨,进一步监察四方,与北方及东北方形成掎角之势,扼制游牧民族。因此,为了有效的控制西域,应该在西域布置强大的军队,确保西域的稳固。至于驻军产生的耗费,可单设都护府,军政分离,由政府提供或政府组建专门的通商队伍筹措钱粮,此外大肆普及中原文化,加强西域人民文化基础上对中原的认同。

第三题江晨歌则认为应该将契苾何力部全部或部分内迁南方,教会他们农耕,或在南方放牧养马,同时切割打散而居并采用分封制,逐步削弱、同化该部,并防止叛乱。当然的,内迁以后的胡人也应该在本代或者下代享有全部的汉人权利和义务。对于公然叛乱或造反之徒,贬为奴隶发配修路或采矿。

第四题江晨歌没有什么太多的创新,根据“治大国如烹小鲜”,提出应该休养生息,劝课农桑、学校,开拓荒地,鼓励商贾,轻徭薄赋,徭役尽量为本地兴修道路或灌溉水利,修堤筑坝防止洪涝,减少政府的瞎干预。如此五年小成十年大成。

第五题在第四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细问财政政策。江晨歌认为可以加大对铜矿的开采,减轻民间开元通宝钱币短缺或成色不足的现状。其次加大修路,鼓励商贾,并以军队保障边境通路的安全。再次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增加农业产出,平抑生活作物的价格。最后减轻赋税,方便民间富裕物资的流转,甚至可以适当减轻人员流通的障碍或延长城门和市场的开关闭时间,增加交易量。另外,在修路和水利时,因注意控制工程规模及对农事的影响,以史为鉴。

整整五道题,江晨歌的答案除了一、三外,其他的答案都是中规中矩、四平八稳。三位主考官阅览后却偏偏在这三题产生了分歧。五道题的答案有上中水准,礼部尚书李孝恭建议给上上,郎中认同,而尚书左丞却反对。反对的原因是第一题过于偏重法家,忽略儒家的“仁”是一视同仁,再堕落的人都是可以被感召和挽救的。第三题则过于狠辣,也不符合传统儒家规则。

其他人的案卷三人都能很快统一评判,唯独江晨歌的案卷却争执不下,始终没有答案,最后一致决定上呈给尚书左仆射房玄龄(629-648)和右仆射李靖(630-634年),于是转廊过户送上去,请两位大佬决定。正巧他二人也未回家,直接当庭会诊,可惜的是二人也产生了分歧,李靖世家大族,家族产业丰富,虽用兵入神,此时却更赞成增加人口劳动力和稳定社会的举措,因而倾向于江晨歌的主张;而房玄龄从军某制度起家,多年掌管朝廷吏治和制度,深知兵戈之害,主张“宽仁”治国,认为江晨歌的答案过于激进,不是上上之选。

几轮考核下来,江晨歌的秀才之位是没问题的,关键是科第的名次,若策论给了上中,前面两轮都是“上上”,整体也给不出“上上”评价,则会屈居第二让位于策论“上上”的山东士族考生段庚。两位尚书省的仆射都是三观根深蒂固之人,相互难以说服,干脆都建议呈请预览。两人也不耽搁,邀请了李孝恭一起把江晨歌的全部答案呈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的勤政是出了名的,经通禀后,三人到两仪殿时他正在阅读奏章,长孙无忌、柴绍、魏征和杜正伦四人侍立殿中。李世民令赐座。房玄龄起头把事情的缘由说了一通,李世民接过江晨歌的答卷,先看了便《咏春雪》,口称想象丰富应时应景,赞叹不绝,诗歌和书法皆为上乘,确实当得“上上”之评,传给众人阅览后,令太监全万机将此诗收藏起来。

接着李世民打开了策论仔细阅读江晨歌的答案,有些地方颇为认同,有些地方则眉头紧皱显然不认同。看完了5道策论题之后,李世民对其他三道题的答案深为认同,因为朝廷内外已经有过多次辩论,结论有了公认。但一、三题的观点朝廷也在争论之中,尚未有较为统一的答案,特别是引为治国标准的想法。

李世民看完后,让全太监将策论递给殿中众人。他则一旁继续思索,偶尔向三人问些问题。等众人差不多看完以后,李世民请众人发表意见。很自然的,针对这两道题,长孙无忌四人也是观点分歧:长孙无忌知军事,又家产丰富,倒是很中立的希望兵不可废、待民以仁,魏征崇尚道家无为、柴绍名门出身家产丰盈观点自然随了长孙无忌,而杜正伦辅佐太子自然要“仁”字当头。

李世民见几人言论没有统一观点,干脆李世民干脆让全万机派人去请众位宰相前来,将这两道策论交于朝廷来个大辩论,看看众人想法以定国策。同时命全万机通知太子李承乾、蜀王李恪和越王李泰上庭旁听,参与议事,但特别传口谕叮嘱李恪和李泰不得发言只可旁观,以免影响太子地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