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章 新交与旧知(1 / 1)庸疯才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山中的日子过得很是平淡,石崇倒也自得其乐。每日除了读书,练习击剑和骑射,这都是父亲平日要求他的。有时间了,也写写诗文,算是自娱自乐。

吃饭就凑合了。好在石季鹰隔三差五地回趟家里,每次都要带些熟食回来,聊以充饥解馋。

和村里的村民慢慢就熟络起来了。六七户人家里,有两户是匈奴人,从平阳一带迁来的,华语说得不利索,平时主要以打猎捕鱼为生,也干点力气活什么的。两个年轻人性情比较爽直,与石崇和石季鹰比较投缘,加上冬日无事,于是不时过来闲坐,聊一些北地风俗,以及狩猎趣事;兴致来了,也比试一下骑马射箭的本领,对石崇所用的雕弓和翎箭赞不绝口。

有一次,匈奴人聊天时说,在平阳颇受当地汉人恶霸,以及汉族狗官欺侮,打伤了人,只好举家搬迁;听说京都附近生活容易一些,就跑到了洛阳;结果发现,洛阳周围的农田基本上都分给了朝廷里的达官显贵;农民、佃户和狗官们对待匈奴人更为不屑,最后只好在邙山里找了落脚之处。他们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两位似乎同是狗官和恶霸一类的人,便有些尴尬,沉默起来。季鹰见状,便岔开话题,聊起了烤肉的火候掌握,以及调味料使用。

那几户汉人,来往就没有这么热络。石崇估计他们都是逋逃的农户,躲进深山里来,所以对新来的异类颇有戒心。不过,石崇倒没有什么心思去找他们的麻烦。

开春以后,两个匈奴人邀请石崇和石季鹰一起去打猎,石季鹰满心欢喜、跃跃欲试。石崇对打猎倒无甚兴趣,只是想着在这邙山周围转转,兴许能看到什么新鲜的景致。

一个多月下来,石崇把这一带大致转了个遍。这个地方叫做安阳乡,管辖着十几个像高村这样的村子,一共也就百来户人。大约有一半都是从平阳、上党一带迁来的匈奴人,另一半情况比较复杂,有逋逃的农户,有逃亡的兵丁,以及逃犯和一些干脆来历不明的人。

从高村往北,翻过邙山,二三十里地,就到了黄河边上。顺着山势缓缓向南,走个十里八里,就到了洛河岸边。

按说这一带依山傍水,应该是个富饶的所在;孰不料,满眼望去,尽是大片大片的盐碱地。中间有一块硕大的低洼地,稀稀疏疏长着些盐蒿,以及不知名的杂草,乡人称之为“梓泽”。

石崇问起这湖水是什么时候干涸掉的,却无人知道,想来干涸已久了。高村往西,便是绵延的群山和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

匈奴人打猎颇有经验,通常是在森林里设置机关陷阱,以捕获诸如野猪、獐鹿之类的大型猎物。弓箭并不常用。石季鹰是跟着凑热闹,射些野鸡、兔子之类,聊以自乐。抓到猎物后,一般会送到就近村子的朋友家里,宰杀洗剥干净,一部分烤熟,大家分享,一部分留给主人家,其余的肉猎人就带回家去。

石季鹰烤的山鸡、野兔,越来越到火候,以至于其他村子的猎人有时候也来拜访他们。其中有两个人,颇令石崇吃惊。首先是他们都有汉名,一个叫张乔,一个叫王彰;其次是两个竟然都读过书,一个粗通《论语》,另一个略知《春秋》。询问之下才知道,两个人的母亲皆为汉人,自幼随母习书。石崇没有再细问,估计也是官宦人家,后来因罪被徙配到北边的。不过石崇对二人的勇武倒是颇为赏识,寻思着找个机会给兄长说说,看能不能在武卫诸营中给他们找个差事做做,也可以给他们的母亲争个面子。

暮春时分,石崇的陋居来了一位客人,是王济。石崇很是意外,迎进屋,坐定之后,王济道明来意:“奉家父之命,往府上探望,方才知道季伦庐居于此,真是名士风范啊。”

石崇照例客套一番,然后问候一下王浑府上安好。王济照例道一声安好,然后说:“家父去岁由豫州转督扬州,秣马厉兵,似有南下之意。”

石崇很感兴趣,问道:“贤兄何以见得陛下有灭吴之志?”

王济笑笑说:“陛下以羊叔子都荆州,以敌陆幼节。又用王士治督益州,于蜀江上大治船舰,木屑蔽江而下,吴国的将领就算再糊涂,也应该能够明白陛下的意图。况且王士治这个人志大而慷慨,好名而喜功。陛下启用这样的人统帅益州的军队,那意图也是昭然若揭啊。”

(注:羊祜【hù】,字叔子,西晋名将。)

(注:陆抗,字幼节,吴国名将。)

(注:王濬【jùn】,字士治,西晋名将。)

石崇不由得点点头,问道:“贤府君可有席卷淮南之意?”

王济摇摇头,苦笑着说:“季伦有所不知,淮南河汊纵横,无险可守,大军转运艰涩,易进难退。吴军习于水战,善于守御。我军一旦轻进,便有倾覆之危。前朝石亭之战,便是明鉴。”

石崇若有所思,忽然俯身悄声问道:“以贤兄明鉴,今日伐吴,可有成算?”

王济摇摇头,说道:“吴主虽然荒纵,然而朝中有陆敬风为相,荆州有陆幼节镇守,建业又有江淮之险,此时兴师,恐无取胜之理。陛下英睿明敏,当下只是观衅而已。”王济看到桌案上堆了不少的书,便随口问道,“季伦所阅何书?”

石崇很认真地说:“少时读书不求甚解,甚是惭愧。现在闲居终日,有大把的时间,我打算把五经二传仔细研习一番。”

王济微微一笑,道:“当今名士皆推重老庄,季伦岂无耳闻?”

石崇道:“确有耳闻。是家父言老庄之学失于空洞,难当济世之用,所以不曾学习罢了。”

王济道:“这都是贤府君一家之辞。老庄所说的虚无,主要是探究万物之本,宇宙之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家中有王辅嗣所著的《老子指略》和何平叔所著的《道德论》,可供贤兄借鉴。”

(注:王弼,字辅嗣,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

(注:何晏,字平叔,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

石崇谢过,又闲谈了一番。石季鹰进来说,饭准备好了,于是一起出来到院中,桌上摆了一只烤熟的野兔,香气四溢,一盘蒸饼,一盘腌制的野菜。石季鹰用匕首切下兔肉,分给石崇和王济,然后自顾吃起来。

吃饭间闲谈,石季鹰说起这两年有匈奴人在洛阳城开了几家烤肉店,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却颇受闾巷之人欢迎。

王济颇感兴趣,问了其所在。石崇问起:“听说太尉何公有时候一天吃饭要花费万钱,还给家人说,桌上的菜实在没什么可吃的,可有此事?”

(注:太尉何公,即何曾,西晋开国元勋,被封为太尉。太尉是三个最高的官职——即所谓“三公”——之一,管理全国的军事事务。《晋书》记载,何曾“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意思是他每天花掉上万钱吃饭,还说没有值得动筷子的食物;这就是成语“日食万钱”的典故。)

王济放下筷子,说道:“确有此事。据说陛下曾设宴款待何公,何公对御厨之膳颇为不屑,陛下遵老礼贤,就命中使往何公府上取食飨之。据其府上人讲,何公所吃的蒸饼,其面上必须有十字开裂方可。不过,此人道德严整,一门孝悌,人不可及。”

石崇突然脑中闪过“自污”一词,不禁默然。

饭后,石季鹰牵过马来,石崇邀王济村外一叙,王济欣然应命。村外有一简陋马埒,石崇有意炫耀一下骑射本领,于是跨上马,稍作盘桓,即冲向跑道,跑了三五个来回,射了几箭,全部射中箭垛。石崇把马缰一勒,飞身下马,笑着对王济说:“武子,献拙了。”

(注:马埒【mǎ liè】习射之驰道,两边有界限,使不致跑出道外)

王济也不答话,接过缰绳,跃上马背,姿态很是轻盈,又跑了几个来回,驾驭自如,仿佛是一匹久乘的坐骑。抽箭弯弓,一气呵成,连发数箭,都射在靶心周围。石崇大吃一惊,没想到王济竟然还是身怀绝技,连忙说:“贤兄骑**妙,佩服佩服。”

王济自是谦逊一番,两人又四处游玩了一通,王济便告辞而去。

王济再次光临,已是一个多月之后的事。这次王济带来了三本书,分别是王弼所写的《老子注》和《老子指略》,以及何晏所著的《道德论》。石崇喜出望外。

王济还带来一个消息,王济的夫人常山公主是司马炎的妹妹,前两天进宫听她嫂子杨皇后说,皇帝过一阵子要下诏,征发天下公卿世家的成年待嫁女子入宫供帝后采选,以备六宫。敢有隐匿者,以大不敬论处。而且,采择未完成,禁止天下婚嫁。

石崇大为震惊,他记得他已故的大哥石越的女儿,许给了尚书郎孙铄的儿子,正在择日成礼。他刚想叫过石季鹰,令其速速传信,又觉不妥,还是自己亲自跑一趟比较合适。

王济告辞的时候,石崇忽然想起了张乔和王彰的事情,便托王济留意一下洛京诸营招聘材勇的情况,顺带略略介绍了一下这两个人。王济满口应承下来,道了别,便回去了。

九月的一天,石季鹰带回消息说,中垒营要招募两名材勇,王济已经给中领军将军羊琇打过招呼,让张乔和王彰这两天就过去比试一下。石崇赶快通知二人。

一番比试之后,两人就被招入中垒营做了小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