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
早朝帝辛提出建造工部,没有一位诸侯大臣反对。变法的第一步进行的十分顺利。
其次,再是将原来的丞相商容升为相父,虽地位更高可并无实权,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被贬。
丞相没了,自然有大臣提议选丞相。却被帝辛用了一个先王遗诏给搪塞过去,塞了一个少年来做丞相。
让人更加可笑的是,帝辛竟然让这少年丞相领兵……一个丞相领兵,你怎么不让一个兵去当秀才?
他们不敢直说帝辛,从旁敲击,暗说纣王无眼。
关键是这少年丞相还有模有样的在朝歌等待四方诸侯援兵,当然这兵四方诸侯自然是要给的,大王的命令他们还是要遵守的。
时间流逝,几日的时间如同流水,悄然而逝。
一件件大事发生后,众诸侯才知道这少年丞相到底想要做什么。原来是在这保护大王,防止乱臣贼子。
不过,诸侯们知道,这群百姓可不知道,还是认为这少年丞相真的要带兵出征。
当白纸出现在百姓面前,无数人都在感谢大王的工部以及那位造出纸的俊才时。有部分诸侯已经联合,召集数十万军队,朝着朝歌行进。
帝辛趁机更是宣布刑部与户部二部建立,众人这才知道,大王这是要建立新的制度。
刑部的出现,让朝歌治安瞬间好了不少。而户部,则是重新定下税收,赋税的减少让朝歌百姓一阵欢呼。
接着,礼部的出现,让朝中一些大臣开始紧张慌乱。吏部更是让众人知道了,新王这是要举国上下进行改革。
从纣王口中得知,这个制度的名字,为六部制。六部制、六部制,工、刑、户、礼、吏,还有一部会是什么呢?
诸侯们早已警觉,大概得知道了最后一部,这可能就是针对他们的。五个部门除了兵力,没有管辖到,其他领悟的事业或多或少都已经接触到了。
而那重中之重的兵力,极有可能就要单独抽取一个部门来进行管理。蠢蠢欲动的诸侯们,兵力已经在第五日时开始朝着朝歌行军。
还有之前那些已经死了诸侯,现在由他们子嗣继任的新诸侯们,也已经下令派军队而来,据说是为了保护自己。
十日的时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并不短。长到诸侯们的军队已经达到朝歌,短到某些人一觉醒来便是这第十日。
诸侯们利用各种道法将行军速度提升了上来,现在已经在朝歌城外,等待进攻。
……
“纣王昏庸无道!任用奸臣!不敬鬼神!改动先法!我等今日替天行道!”诸侯不知何时出的城,背后还跟着大批的士兵,口中宣讲纣王所犯的罪责。
诸侯指着那名少年丞相笑道:“看到了吗?那就是我们大商的丞相!”
话语之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仿佛是拿着一把无形的剑指着那名少年一般。
说纣王任用奸臣?昏庸无道?这一点他可是说错了,如果没有那少年,他们怎么可能用的上纸?他们怎么可能有这么舒适的环境?
纣王未来会不会昏庸,他张道陵不知道,但至少这一刻,这一个时间段里,他不是昏庸的。
说纣王不敬鬼神,改动先法,这一点少年丞相张道陵承认。
战鼓不断敲击着,一声更比一声猛。
“大王还指使妖邪屠杀三百诸侯,恐已失人性…”某一诸侯指着城墙之上的帝辛,义愤填膺的道。
“封溪侯之事,与寡人无关!”帝辛淡然开口,似乎根本没有将他放在眼里。“至于你说的昏庸,寡人就是昏庸如何?寡人乃为大商之纣王!为何不得昏庸?”
帝辛在此之前,听到许多百姓在说他昏庸,竟然让那一少年当上丞相…诸侯贵族们私下也是在暗道纣王昏庸。
于是私底下他们对王的称呼变成了纣王。
这一话,说的他们哑口无言,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人家都承认了自己昏庸,那这些事情做的不应该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伐无道,诛纣王!”
“伐无道,诛纣王!”
战鼓之声,恍如九天之雷响彻人间。战旗猎猎,惚如天兵天将威武不凡。
“此少年丞相,乃助本王推行新法之人。白纸,正是丞相之意。他若奸臣,尔等何又是?”即使纣王能一句话就解决了张道陵身份的清白,然而对于他自己对鬼神之不敬与改动先法的恶劣影响却是无法消除的。
“旧法的制度残缺不齐,难道本王岂要墨守成规?”纣王冷哼一声,“推行新法,为的是天下黎民之百姓。尔等阻挠我,意为判反否?”
天下黎明百姓,这个道德帽子给对方戴的是高,一高,他们想要再这么下来可就难了。
一个个罪名的洗白,让诸侯们的士气萎靡不振。不义之师的战斗力怎么可能强的起来?他们输在了理亏上。
“若无仙神,我等还是茹毛饮血之辈。仙神就好像我等父母,这位父母教化了黎明众众生。今日我等对鬼神之不敬,明日我等众生岂不是要对父母不敬?”
有鬼神说到父母,忠与孝两者对立,诸侯们的士气瞬间拔高,这可是为自己的父母而战啊!
“那你说鬼神教了你什么东西?教了你吃饭,教了你喝水?还是教了你思考吗?”
“我泱泱大国之所以能够存活于此,可大多是鬼神庇佑,而是众生为了活下去的意念。”
“上古时代,我人族一直都是妖族的口粮、仙人的奴隶,难道我们就应该一直这样跪着吗?”
“不敬鬼神就是我们走出的第一步,总有一天即使是天上圣人也不敢小瞧于我等人族。”
一字一句直攻人心,一个个例子又在说明人族崛起,与仙神无关。
“好一个少年丞相!倒是牙尖嘴利!可敢与我正面交战否?”某位诸侯不屑道。
“有何不敢?”说罢,张道陵从九土城郭跳下,背后双翼展开,扶摇而上数千米,在缓慢落于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