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谊漶伸手拿过几上青花压手杯,慢悠悠地呷了口茶,道,
“可李贽乃当代名士,是阳明心学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即使他离经叛道,但他开课讲学,自然有无数百姓争相受教。”
“而匠学说白了,不过是些奇技淫巧,其一无关科举功名,其二无关异士名流,即便书院有授,农家贫户也未必会同意让家中子弟成为火器匠人罢。”
佟正钊道,
“倘或是在江南或蜀地,农家贫户确是会倾向于让家中子弟投身纺织或烧造,小人也未必敢出这个主意。”
“但陕西情形不同,如今连年天旱,耕种不继,乡间土地是越种越赔,地方赋税却未得朝廷蠲免。”
“这时王爷若肯出一些钱,甚至不用像照顾戚家军一般出每人二两那么多,只要能给有志于匠学的农家子弟一口饭吃,每人每月额外给五十文、一百文,那些贫户子弟自然能尽心为王爷效力。”
朱谊漶想了想,道,
“恐怕没那么简单罢,就算本王能以地方慈善为名,通过书院赈济贫户子弟,但长安县和万年县的两位县令能坐视本王插手地方文教吗?”
“这义学授课可不比李贽讲学,李贽再如何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到底是先剃了发、出了家,再在湖广寺院中开坛授课的。”
“这一开始就首先申明自己是离经叛道的异端,可与招生完毕后再宣布自己教授的是匠学不大一样啊。”
佟正钊笑道,
“小人以为,西安府倚郭的两位知县老爷定会赞成王爷的赈济举措。”
“一来,北方灾情不但使得本地大量丁口流失,还使得今年的赋税无从敛收,倘或这时王爷肯赈济贫户,给乡间续上一口气,两位知县老爷定会乐见其成。”
“二来,如今匠籍逃役现象严重,许多工匠即使有祖传的手艺,也不愿应役为官府服务,倘或这时王爷能通过书院培养一批工匠,或可能解官府的燃眉之急。”
朱谊漶摇头道,
“自世宗之后,朝廷陆续准许工匠以银代役,嘉靖四十一年起,轮班匠户一律征银,官府以银雇工,哪里还须本王干预?”
佟正钊笑道,
“即便以银雇工,可因匠籍不得应试跻于士流,恐怕工匠水准日趋下降,再不比太祖爷在时。”
“而王爷若通过书院培养工匠,则既能让贫户子弟保留民籍,也能让工匠技艺得以发展传承,又能为官府增加可用匠人,岂非一举三得?”
朱谊漶谨慎道,
“此事本王不好直接出面,不知你家……”
佟正钊忙道,
“小人定会向家父秉明此事。”
朱谊漶“嗯”了一声,又道,
“匠学要学,四书五经亦不可少,只是经学先生好找,匠学师傅难寻。”
佟正钊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匠诸艺,主要在于实践。”
“小人以为,想要传授匠学,首先必得制定教程,刻定匠书,譬如周礼之考工记,宋人李诫之营造法式。”
“王爷既有藩刻之权,何不趁府中闲暇之余,将前人匠艺并同今之火器制法厘定成书?”
“虽则此项火器制法与京中兵仗局相比稍显落后,但匠术理论若能自成一体,于实践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
朱谊漶闻言却忽然迟疑起来,
“你是说要本王编写匠书?”
佟正钊笑着问道,
“有何不妥吗?”
朱谊漶把手中的青花杯放回了几上,
“可我朝藩府刻书,多以子集为主,经史为辅,其余诸如医家著述、佛道二教、戏曲亦稍有涉猎,唯独匠术之籍,于藩刻之中,尤为少见。”
佟正钊道,
“王爷是怕因刻书惹来祸事吗?”
朱谊漶顿了一顿,不置可否地道,
“太祖皇帝尝于洪武三十年时颁布大明律例,言及禁书一项时,特别论列云,凡造谶纬、妖书、妖言,及传用惑众者,皆斩若公有妖书,隐藏不送官者,杖一百,徒二年。”
“本王虽有宗亲议罪之权,但宗室犯罪,皆须由皇上亲裁,然因言获罪,最是难以申辩,其中孰轻孰重,可得容本王仔细掂量一番。”
朱谊漶的顾虑佟正钊不是没有考虑到,幸得他穿越之初,曾有志于科举,因此托佟秉元去市面上买过好一阵的书。
万历时期的民间出版业是如何情形,佟正钊可比朱谊漶要清楚多了。
“王爷多虑了,出版自由乃我大明立国之根基,昔年太祖爷即位之初,便立刻下诏除书籍税,并命有司博求古今书籍,一扫前代诸朝禁言之风。”
朱谊漶笑了一声,道,
“话可别说得太满,太祖、成祖均下令禁过戏文,英宗也曾严禁刻印水浒。”
佟正钊笑道,
“那如今民间有何处不许唱戏,又有何地不读水浒?”
朱谊漶一怔,但听佟正钊继续笑道,
“朝廷要当真禁毁书籍,合该学商鞅燔诗、秦始皇焚书,哪里会任由某书某戏禁而不止,纵容其在民间广泛流传呢?”
朱谊漶道,
“强秦暴政,自不免二世而亡。”
佟正钊又笑道,
“王爷若觉得暴秦年代久远,小人不如就说一说蒙元,昔年元人刻书,官府出版审查极为严格。”
“无论蒙汉色目,其所刻之书,必经中书省看过,颁下兴文署、广成局、国子监,若所司准允,乃许刻印。”
“倘或某地某人有著作,则其地之绅士呈词于学使,学使以为不可刻,则已如可,学使备文咨部,部议以为可,则刊板行世,不可则止。”
“故元代刻书,数量不及宋代,质量也稍逊,惟雕版印刷术上发明了朱墨两色套印,较之前朝,文兴之风锐减。”
“太祖爷生于蒙元,如何不知晓出版审查的利害?蒙元能集天下之人,却不能集天下之智,正是因为蒙元无有出版自由,始终对蒙古人之外的各色人等压制言论。”
“因此蒙元军事虽无比强大,蒙古帝国之疆域所至,甚至伸至欧罗巴以东,可那又如何?文化不自由,再强大的帝国也终究不得国之久长。”
“倘或昔年蒙元要同我大明一般,能对境内各色人等放开文化管制,蒙汉文化又何尝不能相融?”
朱谊漶笑道,
“蒙元确是前车之鉴,本王听闻,如今民间出版皆由商人垄断,尤以江南最甚。”
“看到一本好文章,谁都可以拿来印,只要有钱,就可以刻版印书,事先无需由任何机构审查,也没听说哪里的官府因为刊印禁书就抓书商的。”
佟正钊连忙附和道,
“王爷说得正是,那些个甚么诸妄撰词者,为讥议者,流、诸妄撰词者,诬人以犯上者,处死,都是蒙元律法,与我大明世情不符。”
“谁要是敢拿王爷的刻书生事,那他不但是同王爷过不去,更是同太祖爷、同我大明过不去。”
“小人以为,如今世上怀念出版审查、鼓励因言获罪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蒙元的遗民,另一种是鞑子的奴才。”
“这两种人,根本就不配活在我大明盛世之下,他们只配去昔日的暴秦,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添油加柴,为李斯父子的东门黄犬欢呼雀跃,最后死在西楚霸王的兵刃之下,成为帝国的累累白骨。”
“要是碰到这两种人,王爷放心,不必王爷亲自动手,小人就能替王爷收拾了这种毁国于无形的蛆虫。”
朱谊漶哈哈大笑,他头一次听到佟正钊用如此激烈的言辞去评判一个群体,
“那太祖皇帝还鞭死了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开了廷杖大臣的先例呢。”
佟正钊笑道,
“我朝虽有廷杖朝臣之刑,可廷杖本身,并无阻止朝野进言。”
“言官被杖之后,甚至能以廷争面折而声名天下,如此看来,廷杖分明是鼓励进谏,如何能说是太祖爷有意压制言路呢?”
朱谊漶笑了笑,道,
“你似乎十分厌恶朝廷管制言路啊?”
佟正钊正色道,
“这是自然,无论甚么人、甚么事,都不能不让老百姓自由说话,不能不让文人学者自由刻书。”
“此乃我太祖高皇帝建国之本,谁想动摇这两条原则,就是想动摇我大明朝的根基。”
朱谊漶笑着反问道,
“那你又如何评价张居正禁毁书院呢?”
佟正钊淡淡道,
“凡是试图搞一言堂的人,无论他的初心有多么好,能力有多么强,终究会为我大明所不容。”
“如果我大明已然脆弱到用几句话就能使它分崩离析的地步,那蒙古、女真又何必拼力打仗?”
“那化外二虏干脆个个让麾下部众都学了汉话、梳了汉髻、穿了汉服,来我大明天天传播大明将来必定崩溃,蒙古、女真天下无敌的妖言妄议好了!”
朱谊漶又笑了起来,
“好了,好了。”
朱谊漶道,
“你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本王再不应你,都快要有负于太祖皇帝了。”
“这样罢,这匠学之书,就由本王亲自来编,不过此书作者不必写本王真名,本王一向行事低调,惯不喜用书作沽名。”
“不如就效仿民间一般的、话本,用个笔名,或者假托前人伪作既是传授匠术,那就托名鲁班罢此书便名叫鲁班经如何?”
佟正钊闻言一笑,立时躬身应道,
“王爷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