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东宫的朱厚照心里不是个滋味。
也不知张延龄是怎么想的,有父皇在,有母后在,有大明在,他这一生还愁吃穿?就算他的家财全都抄了又如何,有父皇母后的恩情在,难道不会重新捞回来吗?只能说,张延陵太蠢,蠢得不像人。
然后又反思自己是不是太仁慈了,不怪他,要怪就怪后世的自己所处的国家太平美满,穿越之前朱厚照就是一个彻彻底底地小老百姓。别说杀人了,看别人杀人都是通过影视剧来认识的,根本就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在寻常不过的普通人。
就算自己口上说要杀的他们人头滚滚那也只是说说,他可真没想过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但是现在来看自己不这样不行了啊。他们再逼自己当个暴君吗?明明都已经给他们后路了,他们不仅不珍惜反而还想借此机会翻身。看来都是懂得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道理,不干风投都可惜了。
想到这里朱厚照又想起了原本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大明唯一弄出三厂一卫的皇帝,一生出现两极评价。一方说他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可称道之处。另一方则说他为政期间荒淫无道,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
反正自己左右都没有好名声,那么好,老子不在乎了,我管你用你的春秋笔法把我朱厚照写成什么样子?现在老子我朱厚照,就想做自己做的事,走自己喜欢走的路,泡自己喜欢的姑娘。
你们那么喜欢让老子我唱凉凉,本宫就先让你们唱凉凉。
思考清楚的朱厚照,募然大声喝道“来人,传牟斌,怀恩来见本宫”
当值谷大用听出了朱厚照声音中的戾气,脑袋一缩,急忙安排。
“你说那些大臣为什么不能像你们一样忠心呢?”朱厚照看着谷大用像是在自问,又好像在问谷大用。
谷大用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话,只是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喘。
朱厚照想起了大明庞大的太监队伍,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可以说明朝的太监是人数最多,掌权最久,名气最大的。
但是又和汉唐末期太监可轻易废立皇帝,连皇帝生死都操于太监之手不同,明朝太监的生死皆由皇帝一言而决,即使嚣张跋扈如刘瑾、魏忠贤,皇帝一张圣旨便可让他们灰灰了去。究根结底,明朝太监都是为皇权服务的,是皇帝的私人家奴,生死富贵自然由皇帝一手掌握。
为什么明朝太监权势这么大却说死就死了,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说穿了太监的权力相当于皇权的一种变异和延伸。
你问为什么皇帝非要给太监权力,都是那帮士大夫搞的鬼,用‘外之边防,内之宗藩是也’来形容宗藩,明明确确告诉皇帝不能信任宗室,要信谁?信他们读书人。然后把皇帝像猪一样圈在皇宫里,只能依靠他们来了解天下大事,后来文官集团势力越来越大,皇帝坐不住了,但是身边除了太监还能有谁?所以这权力自然而然到了太监手里。
说到底还是明太祖朱元璋遗留下的问题。明太祖朱元璋真的想封藩王吗?我觉得他不想,前有王之乱在那摆着呢,这种前车之鉴明太祖朱元璋那么精明的一个人会不知道。
但是我觉得当时的情况明太祖朱元璋没得选,这边蒙古虎视眈眈,亡明之心不死。那边武将又太过功高盖主了,明太祖朱元璋只能让自己儿子们去掌握一部分兵权。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频频多次北伐蒙古,为的就是一举消灭蒙古解除外患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卸磨杀驴,过河拆桥,杀有功之臣,削藩王。然后安安稳稳地把这天下交到自己孙子朱允炆手里。
只可惜未能如明太祖朱元璋所愿灭了蒙古。既然蒙古未灭,藩王自然是不能动的,只好把屠刀砍向了那帮和他打天下的大臣,这就便宜了明成祖朱隶。
但是所谓长大了以后就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明成祖更加对藩王不放心了,因为他以前就是个藩王。
想到这里,朱厚照有些头疼。看来要尽快动用穿越的金手指,找到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忠名的同志了。同时也在思考要不要造就一个和历史上一模一样的刘瑾呢?让他做个挡箭牌呢?
但是自己就能确定他会一直对自己忠心吗?
曹阿瞒一开始不也只是想匡扶汉室,后来呢?
赵匡胤一开始不也只是想保卫后周,后来呢?
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太容易变了。还是要有两手准备。
其实就是朱厚照怕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太子就没人敢杀自己,历史上莫名其妙死的皇帝还少吗?所谓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啊。自己的那些改革可是会让那帮既得利益者失去所有的,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狗急跳墙,兔子逼急了还咬人,更何况手握权力的大臣们。
“枪杆子里出政权啊,先把锦衣卫和东厂牢牢控制在手里这样最起码人身安全还是有一定保障的,然后徐徐图之吧,太急了也不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朱厚照心里想到“用这次小打小闹来试试这大明官场的水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