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习武之人莫张狂(1 / 1)团之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阳顶天说的那些话,正是谢少游想让他说的,谢少游觉得阳顶天的理解虽然非常有见地,还是感觉缺点什么。

于是谢少游又补充道:“天下任何武功,都有自己自己的不足,防守得再好,也有破解方法,只要意识、攻、守、应机变化等速度远远高于对方,势必游刃有余!往低处说,就是快速的进攻,让对方疲于招架,无还手之力,逼其露出破绽,进而胜之,往高处说,就是对方未来得及反应,就被击中,所谓拳打人不知,乃一击必杀之意。”

韦三绝也有所感悟,接着说道:“这个快与慢并不是动作的快与慢,而是发现敌人破绽的快与慢,只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敌人的破绽,纵使慢出几招也不打紧;如果发现不了敌人的破绽,就算你出手再快,也只是白费力气,倒是把自己的破绽暴露给敌人,反而受制于人。”

阳顶天道:“这练武之道跟读书之道,历史因勤学苦读而成名成家者多如繁星,但将读书作系统研究并形成著述的,却凤毛麟角,朱子是其中的佼佼者。朱子教人读书法,其实人人尽能,真实平易,而其陈义之深美,却可使人终身研玩不尽。”

韦三绝道:“兄弟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若潜心读书钻研学问,也能成为一代宗师。所谓读书者,只要理会这个道理,治家有治家道理,居官有居官道理,虽然头面不同,然只是一理。如水遇圆处圆,遇方处方,小处小,大处大,然只是一水尔。后人总结其为“朱子读书六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此读书六法简易适用,故成为了许多读书人屡试不爽的读书妙法,流传甚广。”

阳顶天道:“我虽然不像韦四哥那样善于读书,也不像谢大哥那样精通于练武,可是跟你们两个人在一起聊了这么多,抵得我前面十几年所学的文武之道。正如《九阴真经》里所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像分,阴阳之侯烈,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章。’文武之道,可能是皆存此理。”

韦三绝道:“兄弟言重了,你虽然读书不多,但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不少于任何人,远在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名叫杨大眼,他征战疆场,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他知道自己识字不多,但也是个好学之人,而他的读书法也是奇特,竟是用耳朵读书,那就是找人读书给他听。《北史》载:‘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面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

阳顶天道:“怪不得我与你和谢大哥聊天,越聊越投机,而且现在看问题的眼光与以前看问题的眼光都不太一样了。至少明白了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特殊之处,无论练武还是读书,虽然道理是想通的,可是真正文武双全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

谢少游看他们聊得起劲,冷不丁地问了一句:“一个人在练武术的时候最难的是什么?”

阳顶天不假思索就答道:“那显而易见啊!就是对自己自信,对自己选择武术的自信和坚持。武术越练习,越自信。当你从武术中获得了自信,你就对武术有着更大的投入!武术技击最大的秘籍就是自信和勇气,当你相信自己能够击败对手的时候,你就可以成功!”

韦三绝道:“千万不能盲目自信,过于自信的人更容易被打败。

太过自信会变成一种骄傲,而骄傲自满是必定要失败的,太过自信就会变成自负,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在错误的极端下走向失败。太自信就是自大,盲目的自我,认为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没有一个人能够胜任所有事情,所以最终会导致失败。”

阳顶天道:“是啊,马谡大意失街亭、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赵括纸谈兵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他们都是过于自信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和敌人的能力认识不清楚,才导致把优势变为劣势。”

三人谈着谈着,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这是来光明顶的第一个晚,阳顶天初来乍到,新鲜劲还没过去,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韦三绝知道阳顶天今夜肯定难以入眠,就给他讲了一些明教的由来和历史沿革,让他充分地了解明教,再商量加入还是不加入,如果要加入的话,以什么身份加入,之后担任什么职务。

明教以前正式名称为摩尼教,又被人称作是牟尼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后汉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受基督教与伊朗祆教马兹达教义所影响,主要教义为“二宗三际论“,崇尚光明。

唐初传入突厥故地,复由突厥传入漠北之回纥,而盛行于该地。唐代宗大历三年,应回纥之请,于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唐武宗会昌五年灭佛时,摩尼教亦遭到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从而改称明教。

明教因相信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来临,故敢于造反,屡有**之举。自宋徽宗年间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皆曾发生明教造反之事,最著名的有方腊起义、王念经起义。

明教经典《下部赞》“叹明界文”说:

光明普遍皆清净,

常乐寂灭无动诅。

彼受欢乐无烦恼,

若言有苦无是处。

常受快乐光明中,

若言有病无是处。

如有得住彼国者,

究竟普会无忧愁。

处所庄严皆清净,

诸恶不净彼元无;

快乐充遍常宽泰,

言有相陵无是处。

宋代时,摩尼教被意译为“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

教徒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当时因为处于秘密结社状态,为了避人耳目,免遭官府的查禁,于是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斋”等。

宋元之交进一步和中土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下层人民和江湖人士对抗朝廷的斗争形式,由于明教长期受到朝廷压制,以致于行事作风极为诡秘,有时也为江湖其他门派所误解,比起一般的江湖人士,明教徒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反抗朝廷也更坚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