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出身高贵,家学渊源。自幼就在祖辈的影响之下饱读诗书,可谓是满腹经纶。他读书的目的,不在于自己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因为父辈已经做官做到了张家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张良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当他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倍受挫折的时候,仍然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依然能安静从容地去面对,特别是大汉立国后,他能够看淡功名利禄,与赤松子云游天下,最终在汉高祖夫妇屠戮功臣时他能确保自身安然无恙,而且家人也没有遭受任何祸患。
读书人绝不会为了读书而读书,他们都是有目的的,一般人读书的目的,不外乎三者,立功、立德、立言。
能够将书本中的智慧,自如运用,实实地践行于生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者,为超一流有功之人,个人的修身立德,亦为一流人材,至于立言又次。
当然,有时有的人之一言,可改变家国的命运,故立言又是不可轻视的,真正的立言也是不可轻易做到。
人们在评价一个知识分子的时候,往往都是从道德层面来进行判断的。道德最高的人,被人们尊称为“圣”。而在人的聪明才智,却并不做过高要求。
所以与从谋略来说,张良所出的计谋主要是战略的,为刘邦定方向的。方向性的,固然很好,但其实也比较空,缺乏实操性。
而陈平的计谋则是战术性的,非常实用,刘邦拿来就可以用,而且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其实陈平无论在才能,还是在所起的作用,都不输于张良。
陈平的谋略因为是解决具体问题,所以是处在“术”的层面。而“术”的层面,直接指向欺骗。比如陈平让刘邦封韩信为“真王”,比如陈平让刘邦以巡游为名去抓捕韩信,比如陈平让刘邦贿赂冒顿单于的老婆,都具有明显的欺骗性质。
张良为刘邦出的计策则大大的不一样。张良因为谋划的侧重点是在方向,是从道理的层面来分析的,讲的是战场的规律,分析的是人性的规律,所以其欺骗性并不大。因此其谋略获得后世推崇,而张良也被称为“谋圣”。
纵观二人的做官履历,陈平与刘邦以及吕后的关系更近一些,张良则与他们的关系较为疏远。
陈平一生经历并辅佐了三届领导班子,分别是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陈平竟然和这三届领导的关系都非常不错。
自从陈平跟随刘邦以后,刘邦就一直把陈平带在身边。刘邦在攻打匈奴的时候,由于他不信任那些自恃功高的诸侯,只好亲自出征。但是他对陈平那是绝对放心,一直把陈平带在身边。
刘邦去世之前,想换掉太子刘盈,打击吕后家族的势力,想派人去杀了樊哙。这个机密的任务,他就是让陈平去做的。
吕后当政的时候,陈平也一直与吕后的关系很好。再到后来,周勃等人扶持汉文帝刘恒台后,当时朝中有两个丞相,周勃与陈平。周勃显然不适应刘恒与刘恒合作,很快就被刘恒给罢免了,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了。陈平却很适应刘恒的为人与理政方式,不但继续当着丞相,而且是独相。
张良与陈平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与领导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紧密。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但是他一直想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复兴韩国。
后来因为韩国实在扶不起,他才跟随了刘邦。但就算是跟随了刘邦,也始终与刘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刘邦要对他大肆封赏,他只要了留城一个地方。刘邦要他出任丞相,他却要去寻仙访道。
对吕后的态度与对刘邦一样。因为曾经为吕后出主意,帮助吕后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后来吕后掌权后,要他放弃修仙,一定要用他当官。他放弃了修仙,但绝不做吕后的官,一直到去世。
因为与当朝权贵们保持了足够的距离,张良得到后世的尊重。同时,因为与权贵挨得太近,后世对陈平的评价不高。
不仅与权贵保持距离让张良广受赞赏,而且张良平生为刘邦之谋为阳谋,反观陈平之谋,大多为阴谋。阳谋可以堂而皇之,阴谋却不足为外人道。
张良从来没有给刘邦出过什么阴损的主意,也没有帮助刘邦去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他的家人得以保全,他的后人也从来都没有遭过当权者的针对。
历史有两大家族的香火从无断绝,一是孔姓家族,也就是孔子的后人;另一个就是张良的后人。他们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他的结局好过汉朝的其他开国元老。一代名士张良得以善终,张良的结局,比韩信、彭越、萧何等人,还是要好过太多的。
作为一位知进退的人,张良在辅佐刘邦得大汉基业后,马明智的“功成身退”,过起了自己神仙般的悠闲日子。
在刘邦得西汉大业之后,张良被封留侯,但却不再朝理政,乐得个人的悠闲自在。正是因为如此,刘邦与吕后在清理汉朝老臣的时候,张良才得以幸免。而且张良不怎么过问政事,在朝中便少有敌人。
张良的为人处世之道也给了后人们一些启发,就是当自己的目标达成后,真的是可以歇一歇了。不用非要一个目标完成后马又规划另一个目标,永远不满足,把自己逼在一条奋勇前进的路。
独孤信虽然给杨逍讲了很多有关张良的故事,也教给他很多为人处事之道,可是小杨逍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刘邦虽然称张良为三杰之一,但是按照功劳进行封赏时,萧何第一,曹参第二,张良却只排在第六十二位,主要还是这个张良这个人,处事圆滑,明哲保身,明白刘邦性多猜忌,鸟尽弓藏之道理,素来不轻易牵涉进任何朝政争端当中,他大智大勇,不恋权贵,急流勇退所以他的结局却远比许多排位靠前的大臣幸福,他也成了功成身退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