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猛道:“一个人不管生前如何显赫荣耀,但是在其逝世后,人们对于他的评价,才是决定他到底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正所谓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此‘谥号’制度就应运而生,而谥号就是用于高度概括一个人一生是非功过的评价,按其生平事迹给予褒贬,因此历代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们都非常重视。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美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另外东吴大帝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人们比较反感的事情,特别是皇帝。所以北宋王朝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和平谥。”
杨逍道:“石大哥说得没错,先秦时期的谥号,通常是一个字,或者是两个字,往往言简意赅。齐桓公、楚灵王、赵武灵王……几个字就能定一个人毕生之功过。汉代以后,官府对于谥法的管理和认定更为严密,有‘大鸿胪’专司此事,汉代的谥号通常是两个字,汉代‘以孝治天下’,‘汉文’、‘汉景’、‘汉武’,其实都应该是‘孝文’、‘孝景’、‘孝武’。魏晋又改成了一个字,或者与‘复周公之政’有关。但是总的来说,唐朝以前,无论是皇帝,还是贵族,的谥号都还比较客观、克制。唐朝以后,时代变了,人心也变了。”
独孤信接着道:“是的,确实是唐朝人把盛行千年的谥法彻底搞砸了。从唐代开始,谥号出现了两种变化,一种是逐渐加长,一种是生前加谥。逐渐加长的结果是确实是造成了动辄十几二十字的特长版谥号,除了祭祀大事,平常没人用这个称呼,于是逼得读书人用年号甚至用陵号称呼皇帝。至于生前加谥,也就使得谥号充满了溢美之词,。——如果有例外,那么提到的‘先皇’,大概率是前朝的亡国之君。试想皇帝还在位,谁敢用批评之词来评价他,谁敢给他恶谥。从此,谥号就从臧否人物的利器,变成奉承皇帝的方式,也成为皇帝驾驭群臣的手段。谥号的变异毕竟是单方面的,所谓‘惟辟作福,惟辟作威’,给皇帝的谥号充满了溢美之词,给群臣的谥号,也在皇帝的授意之下,越来越暗藏玄机。对于文臣,在某些历史时期,‘文正’,‘文贞’成为了那时公认的最高评价;对于武臣,‘忠武’成了难得的美谥。”
石猛道:“人人都不想被人批评,被人骂,如果有人非要骂,非要批评,哪怕是忠言逆耳,也会有无妄之灾。看历代王朝的兴废,多少都是因为奸佞之臣不顾廉耻,只做谄媚之事。最开始时,只是一些小人对皇帝赞美、谄媚,时间一长,对皇帝的赞美,更是形成了制度、规定,但追根溯源,谥号的异化,是在唐朝时期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从此之后,谥号再也不能公正地去褒贬人、评价人的一生。”
独孤信道:“人们都知道皇帝在世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没人敢对当朝皇帝指指点点,即使有,也都是恭维为主,提建议或者意见也是挑皇帝高兴的时候。在皇帝活着的时候,很难看出他的真实功过。因为谁也不知道一个好皇帝在晚年会做出来什么荒唐事,也不敢担保一个荒唐的皇帝在晚年改过自新,所以活着的时候评论一个人,那是不太合适,简直是对人的亵渎。但是皇帝死后,情况就大大的不一样了,这个时候给皇帝的谥号和庙号等称号,往往更有真实性,也更能全面一些。”
杨逍道:“皇帝的称号是的真不好叫,你以为汉高祖刘邦的谥号是‘高祖’?其实他谥号是‘高皇帝’,如果这个时候你知道其实有的皇帝还有庙号,那你一定会以为‘高祖’是刘邦的庙号?那么你又错了,刘邦的庙号是‘太祖’。历史称他为‘汉高祖’是将庙号和谥号并在一起的。”
石猛道:“毕竟谥号是死后,后人评定的,也就是盖棺论定,这一辈子就这么敲定了。话说姓氏加谥号其实也是对人的一种尊敬,古人也惯用这种手法。汉朝的时候有庙号的皇帝着实不多,但是谥号却是一人一个,到了唐朝,庙号也成了各位皇帝们人人都有的东西。”
独孤信道:“一般情况下,要得到谥号,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官方讲的谥号资格,每个朝代都不太一样:周朝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有得谥资格;唐朝二品以官员有得谥号资格;那历史还有两个没权没势,也能获得谥号的人。前一个人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另一个一个宋代奇人,他就是号称‘梅妻鹤子’的诗人。前一个大家都认识,后一个可能陌生一点,前一个是陶渊明,后一个是林逋。两人都有谥号,不说别的,就说两人的地位,那可都是布衣之身。再看看两人的财产状况,一个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小农民,另一个是‘三百六十棵梅树’的所有人。二人勉强维持温饱,可能都存在问题,就这么两个人,他们还都有谥号。一个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另一个是连宋朝皇DìDū加关注的隐逸派代表人物。一个是陶靖节,一个是林和靖。”
杨逍道:“靖节这个谥号属于‘非官谥’也就是‘私谥’,而‘和靖’则是皇帝给赐的,说白了其实还是‘私谥’,个人觉得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两人都是杰出的人物,其文学作品也是足以让后人瞻仰的。这就是谥号的另一个确定方式:私谥。这些谥号一般都是文人,或者隐士的谥号,也这些都是什么亲朋好友、门生子弟、或者曾经的下属给他们偷偷加的,这就是私谥。虽说私谥与官谥不同,但是一个人有了谥号,这就已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了。”
石猛道:“谥号这玩意到了汉朝之后,感觉就被那些无耻的君臣们给玩坏了,除了亡国之君的谥号不太客气之外,其他皇帝的谥号细细想来,总感觉没有几个是恶谥,而且有很多名不副实的。”
独孤信道:“名不副实的谥号出现,是难以避免的。谥号是指在某人去世后用一个称号对其一生做出总结,一般由礼部确定,而礼部归根究底也是为皇帝服务的,礼部的官员们是人不是神,他们也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出于公心,他们很难公平公正地去评价每一个他们工作份内该评价的人。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并非人人都有谥号,一般而言只有皇帝与生前做出杰出贡献的大臣才有谥号。谥号与庙号又不同,庙号只有皇帝才有,而且不是每个皇DìDū有,只有在位期间政绩突出的皇帝才有庙号,如同汉朝,汉武帝是刘彻谥号,汉世宗是其庙号,文景二帝却没有庙号。谥号并非皇帝专属,政治贡献极大的臣子经礼部可确定其谥号。这些人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的称号,必定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