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二章习武之人重修养(1 / 1)团之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石猛突然问道:“为什么所有人都希望别人能够以德服人,而自己却千方百计第去习练武功,以武当家,以武立足?”

独孤信答道:“读书人往往是富有理想的,他们对人对事,往往存有最为善意的定位,他们希望别人也能像自己一样,最好的结果就是天下间所有人都能够做到横渠先生希望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是,人人都知道,这样是不可能的。”

杨逍道:“正是因为古往今来的读书人都心存敬畏,心存理想,心存善念。因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境界,居住有境界,人生亦有境界。此两种境界并不同。并非住高楼华屋的便一定有高的、好的人生境界,住陋室茅舍的便没有。也许住高楼华屋,他的居住境界好,但他的人生境界并不好。或许住陋室茅舍,他的居住境界不好,而他的人生境界却尽好。要知人生境界别有存在。当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会多情趣,觉得快活舒适。若我们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该好好学做人。要学做人,便得要读书。读书人一辈子有个理想,最好的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学杜甫,忧国忧民。”

石猛道:“历代读书人,或者说的准确一些——科举人,都对他们的赞誉极高,把他们的光辉形象捧在心头,视他们为中国读书人应有的样子。这得益于中国读书人自古以来从接触儒家经典开始的那一刻起,从先王先贤那里接过的使命与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读书人眼中,读书是为了服务国家、服务百姓、服务苍生,而科举是取得为官为民施展治国才华的途径,因此读书和科举考试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便有了读书做官这么一说。诸葛亮和杜甫,两这个人都是读书人,两个人也都在读书人的岗位,为读书人的理想而奋斗终生。只不过同样作为令后世敬仰的读书人,施展才华抱负的人生道路却是南辕北辙。同是读书人,心系国家与心系百姓(忧国忧民),在诸葛亮和杜甫的身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正如前朝范文正公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用则尽职尽力,不用则告老还乡。”

独孤信接着说道:“读书人一辈子要有一个理想,最好的就像诸葛亮、狄仁杰、范仲淹等人一样,出将入相,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决胜千里之外。人生没有顺风顺水,如果做不到,保持一颗平常心,像杜甫一样心系百姓,像苏东坡一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造福一方水土。不管仕途如何,最起码做了一名合格的读书人,没有辜负读书人的使命与责任。可是,如今的蒙古人攻城略地,占领了我们中原的大好河山,想把天下所有的良田都变成他们的牧场,读书人再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出头之日了。虽说大元王朝开国之后,世祖皇帝忽必烈重文抑武,倡导大兴文治。可是据我所知,他们是说一套做一套。以往三年一考,甚至开恩科时一年一考,现在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而且寒窗苦读几十年却没有机会参加科考,他们又没有一技之长,心高气傲的他们怎么能得到出头的机会呢?”

石猛道:“孟老夫子曾经说过:‘天下有道,则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以孟子所说,自古传承道统的圣贤只有两条路:一是在太平盛世,天下有道的时候,‘以道殉身’;二是在天下变乱的时候,‘以身殉道’;至于‘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是说不论人类社会的思想、教育、物质文明如何演变,‘道’的文化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却万古长存,变动不居。现在的天下到底是有道还是无道,想必天下之人还是很清楚的。我们之所以练武功,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征战沙场,赶走那些残暴的蒙古鞑子。”

杨逍道:“据我所知习武之人豪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常常扶危救难,惩暴安良。而且习武之人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哪怕任重而道远,亦将下求荣,逝不回头。在国家危难,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正是郭大侠、杨大侠这些古道热肠、侠肝义胆的习武之人挺身而出,一次次地打败蒙古人,一次次地让蒙古人铩羽而归,让风雨飘摇的大宋江山得以苟延残喘。习武之人最重武德,武德是习武之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标准,武德是嫉恶如仇,武德是忠、勇、仁、义的化身,是为民族大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是大义灭亲,而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任人屈辱的懦夫,更不是见死不救的缩头乌龟。习武之人性如烈火,但又不失理智,他们知道如何把握自己,如何舍小义而取大义。习武之人爱憎分明,对敌对友决不含糊。他们虽然武功高强,但是从来不会滥用武力,他们往往有悲天悯人的气概,这才是最宝贵的。习武之人要是没有这点觉悟,那就实在是没有资格在江湖立足了。”

独孤信道:“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如影随形的,断不会有自己的武功越高,就越是趾高气昂的态势,而是愈隐愈深,愈发地不敢让人知道自己如何如何。因为你愈是苦熬苦练出来的,愈是明白‘武者不祥’的道理,我们是盗了天地之机的,还要终天年,不隐得深些,难道还等着天打雷劈吗?你得了旁人得不到的东西,你打破了自己的阴阳五行,打破了自己既定的寿限,得了这么多好的,还指望着出大名立大威,还有天理吗?所以才会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说法,往身贴金的只有那些泥胎木偶。我们有个东西叫精气神,虽然看得见但却摸不着,练出来的都在脸挂着,身板带着,你是个人人,这就是身心的变化,往佛道那边说就是转了色身,这个过程深入了就是修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