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零三章韬光养晦蓄力量(1 / 1)团之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既然旗帜已经开始做了,那人员怎么调配,各项事务怎么安排,众人就要加紧考虑了。

杨清风的意思是不要着急大张旗鼓,等到树起义旗之后,先把自己的阵脚稳住,再图发展,不要过于高调,除了心腹之人,那些不可靠的、不熟悉的人,尽量不让他们知道这些事情,以免打草惊蛇,引起朝廷警惕,很有可能将义军扼杀在萌芽状态。

可谢驰的意见却与杨清风恰恰相反,在他看来,要起兵,自然要大张旗鼓,更要让天下人知道,要让天下人知道,汉人只能被打败,并不能被征服。

独孤信与谢驰的想法差不多,他也希望自己能延续自己一惯的好运气,能够顺顺利利地起兵,顺顺利利地发展壮大。

独孤信也希望自己带领下的义军能够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因为楚亡之后,南公那一句惊世骇俗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让世人铭记千年。他也希望自己带领下的义军能成风起云涌之势。

当独孤信满心欢喜地筹划着为汉人们夺回江山的千秋大业的时候,杨清风却一直在给他泼凉水,杨清风的意思很明确,在“弘道军”没有发展壮大起来,人数没有超过十万时,不要轻易让外人知道底细,要韬光养晦。

独孤信以前没当丐帮帮主的时候,他的心里可能并不会考虑太多的事情,可是如今到了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时候,弟弟仍然在劝自己“韬光养晦”,他肯定心有不甘,也觉得弟弟太不理解自己。

虽然心中十分不快,独孤信仍然笑着对杨清风道:“好我的亲弟弟呢,你净让我做一些十拿九稳的事情,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可是在这个时候‘韬光养晦’、‘装孙子’,有什么用呢?”

杨清风却板着脸道:“我想大哥肯定知道《旧唐书·宣宗记》中有这样确切的记载:‘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正是因为唐宣宗李忱隐藏锋芒,不使外露。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在小弟看来,‘韬光养晦’有许多好处:其一,‘韬光养晦’是一种低调做人的行为模式。低调做人以利于冷静观察,缜密思考,进而统揽全局,谋划未来,是一种战略行为模式。其二,‘韬光养晦’思想既适用于困境或逆境之中,也适用于成功或胜利之时。其三,‘韬光养晦’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于埋头苦干,积蓄力量,着眼长远。从这个意义说,‘韬光养晦’是‘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暂时的韬光养晦是一种对自己的完善与反省,是为以后大展拳脚做准备的。平心而论,普天之下谁不愿意昂首阔步,所有韬光养晦的人,都是没有办法才能那么干的,如果不能随心所欲,那就熬着呗。”

杨清风的说法也不无道理,韬光养晦的意思是将自身的才能隐藏起来,使之不流露出来,在不显眼的地方修养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自己的内涵。其中“韬”的含义是按捺、柔化、隐藏,“光”的含义是锋芒、锐气,引申为卓越的才华、突出的能力,“养”的含义是培养、修养,“晦”的含义是隐藏。韬光养晦的人往往行为低调,懂得积蓄力量,目光长远。

可是独孤信偏偏不愿意按部就班,他希望迅速把天下间的汉人们调动起来、集结起来,蒙古人征服中原毕竟时间不长,许多汉人对蒙古人那刻骨的仇恨还是没有忘却的,此时若像山洪爆发一般地发动起义,很容易让汉人们群情激奋、点燃热情。

杨清风却不觉得独孤信的办法合理,因为他在明教也曾身居高位,他也曾经在几年的时间里跟随老教主学武功、学做人。他知道力量的积蓄非常重要,任何时候都要明白“打铁仍需自身硬”的道理,且亘古不变。

谢驰知道韬光养晦的好处,因为这是实现由弱转强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惨烈的环境中,想要做到韬光养晦并不容易,因为可能有无数双眼睛正盯着你。那么怎么才能够让自己在别人不知不觉之中,变得强大起来呢?这是一个难题。

谢驰不无担忧地问道:“清风兄弟,你所说的韬光养晦,我们不是没有考虑过,可是这时间也太过于漫长,如果等到我们的力量积蓄得差不多了,天下的汉人们把蒙古人加诸于他们身的苦难都给忘得差不多了,可能蒙古人的那个所谓的什么大汗、什么皇帝,早已经获得普天之下的汉人们认可了,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杨清风笑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问题谢大哥根本不用担心。我们的韬光养晦绝非一味地装孙子、不作为,而是有所为的,至少有三条原则需要遵循:一是强之有序,万事开头难。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其关键就在于找好‘突破口’,只要能够从千头万绪之中找到‘头绪’,再困难的事情也不再遥不可及。诸葛亮在谋划联吴抗曹时,就是抓住了鲁肃出使荆州的机会,与之建立密切的关系,才成功促成孙刘联盟的形成。此外,我们还需要做到两点,即将自强的过程划分阶段,将阶段目标与时间点相对应,以至于不会在【】奋斗途中迷失。二是强之有度,韬光养晦是一个持久战,要尽量长时间的煎熬和磋磨,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即使意志再坚强的人,也有疲倦和气馁的时候。古人讲:‘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做到四个字——‘强之有度’,即不要争一时之长短,而注意适可而止。重视‘进取——巩固——消化——增强’等每一环节的意义,不要囫囵吞枣,不要得陇望蜀,而应当‘积小胜为大胜’,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三是强之有术,为什么要韬光养晦?那就是顾忌外部势力的干预。因此,韬光养晦绝不是自己一个人埋头苦干这么简单,因为别人不一定能容忍你这样‘坐大’。那么遇到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呢?以鬼谷子为代表的谋略家认为需要‘强之有术’,通过使用各种‘策略’或者‘权术’来掩护自己的发展。其中最为通用的‘策略’就是‘纵横捭阖’,通过借力打力,建立统一战线,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对手搞得少少的。大谋略家范蠡就曾经通过搞定吴王身边的红人伯嚭,而为勾践的‘卧薪尝胆’保驾护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