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十七年三月朱棣被封多罗贝勒,心中却没有什么欣喜之情,同样是年长的阿哥,大阿哥有军功被封为直郡王,三阿哥著书有功被封为诚郡王。
自己之前做了那么多事,这时候才发现竟全是杂事,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甚至过去的一年埋头田地间辛苦劳作也是徒劳,只是和老五,老七,老起被封为贝勒!
想当年自己才十岁就封了燕王,二十岁就藩成了镇守一方的大藩王,可如今自己都二十一岁了,才是个贝勒,还是个多罗贝勒!
老五,老七也就罢了,他们二人根本就没什么志向,一心只想做个闲散宗室,而且年纪也不小了,确实该给他个爵位养家。
可老他凭什么!就凭他极善收买人心?朱棣不禁想到老打小就故意不好好写大字,让皇阿玛时不时叫到跟前骂几句,甚至是手把手地教,真是从小就心机深沉,越发觉得这小子格外的碍眼。
心情再沉重,朱棣还是强打起精神,清点内务府送来的贝勒定例清单:山海关内大粮庄7所,银庄2所,半庄1所,瓜园1所,菜园2所;关外大粮庄1所,盛京大粮庄1所,打牲乌拉牲丁10名,盛京三佐领下人15户,果园1所,带地投充人、给官地投充人各40户,采捕户20名;炭军、灰军、煤军各40名。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想当年自己封燕王,简直可以说是国中之国,这么点东西实在是瞧不上。
同时还领有镶白旗满洲第三参领下满洲佐领五个和镶白旗汉军第五参领下汉军佐领五个,另外还有一些包衣佐领和内管领,总共不过三千多人,实在是连自己曾经的燕山三护卫的十分之一!
但也不是没有值得开心的事情,那便是封爵后,终于可以离宫开府单过了,虽说早在大婚第三年皇阿玛就已经赐下一座府邸,无奈老三还没有出去单过,长幼有序自己必须要等着他先搬走,眼下终于看到希望。
朱棣对于新府邸十分的重视,交掉手头上所有的差事,专心修整房子。
前世虽说一生富贵,可实际上自己根本就没有时间享受,这一世一定要补回来。
早在拿到宅子不久,朱棣就已经糅合了南方园林的秀美,北方府邸的大气,认真规划了好久,每个院子都精心画出了草图。
特别是自己常驻的书房,朱棣更是亲力亲为,设计了不少隐秘机关。因为不想被外人知道,朱棣亲自宅子、内务府、工部三处来回跑,耐心分解成小件小件的东西,甚至故意数次返工混淆视听。
朱棣每天都板着一张脸唬得众人不敢敷衍,可即便如此辛苦,还一点油水都捞不到,长此以往惹得众人抱怨连连。
康熙知道后还专门把朱棣叫去教训:“瞧你这点出息!一门心思都耗在你那破宅子里,这么闲,你几个弟弟的宅子还着落,就交给你吧!”
听到康熙这么说,朱棣心中十分不爽,虽说老五老七都是和善性子,帮他们修了也就修了,举手之劳罢了。老更不会给自己找事,可朱棣就是不爽,不愿意给老修房子。
朱棣拱手道:“皇阿玛,时间仓促,儿臣怕是看顾不过来,要不……”
康熙猛地一拍桌子,厉声呵斥道:“他们可都是你的亲兄弟啊!这么点事还推三阻四!你想干嘛?都有定制,有什么难的!他们的房子什么时候修好,你什么时候搬家!”
朱棣无奈只好答应下来,好在书房已经装好,自己的前院,福晋的正院也都只剩收尾工作,看来只能留佟得柱常驻,自己每天抽空去看一眼。
老五性子憨厚豪爽,老七因为腿脚不好,性子沉闷,朱棣对他们印象不错,还是很愿意帮他俩一把,除了乾清宫,朱棣快步回到阿哥所,准备去找他俩问问有什么喜好,也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住得更舒服。
老五性子直,一听就乐呵呵地开口:“四哥,小弟我也没有别的要求,只要给我搭个大大的练武场就行,对了,要跟马场连起来,这样我在府里也能痛痛快快地跑马。”
老七因为腿脚不便,生母又不得宠,向来低调行事,只是腼腆地笑了笑:“四哥,我没什么特别想要的,您看着办就好。”
朱棣想了想,开口道:“这样吧,你不是喜欢花草嘛,四哥给你修个大花园如何?还早着呢,你回去再好好想想,有什么想要的,派人来说一声就行。”
难得被人这般重视,老七激动地拼命点头:“好!好!好!真是太谢谢四哥了。”
老那朱棣实在是不想去,又不想落人口实,就派了十三去问,出乎意料的是,老早有准备,让十三带回来了极其详尽的图纸,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标记得十分清楚,朱棣心想这倒是省事了。
老五说自己没什么要求,可实际上就属他蹦跶地厉害,只要是吃喝玩乐沾边的,他都十分在意,亲自到场指手画脚,烦得朱棣只想把他踢出去。
老七也在乎自己的宅子,无奈个性使然,只是低头垂手站着,弱弱地提意见,总让朱棣生出一股保护欲,尽心尽力地帮他做到。
老那,朱棣全权放手,把图纸交给工匠,又派了了摩尔根盯着,自己则是压根就不露面。
一年后三人的府邸落成,通过内务府的验收后,康熙这才下旨,让老四,老五,老七,老,择吉日搬家。
朱棣盼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出宫建府意味着自己终于成人,可以组建自己的幕僚,发展属于自己的势力。
之前老三开府时,大操大办宴请大批文人墨客,朱棣感受到了康熙和太子的不满,不久老三就因为庶母去世不足白日剃发,直接被削去郡王爵贬为贝勒,朱棣更是唏嘘不已。
这次自己开府,朱棣很是低调,只邀请兄弟们和乌拉那拉氏家的亲友们简单吃顿饭,连戏台子都没叫。
康熙听说后很满意老四的识趣,让梁九功亲自去送上大量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