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言瑾与王洁瑜,此时已经来到了襄城最繁华的中心街道上。
此处的醉仙楼,可算得是襄城里的一绝,特别是楚菜,说是闻名于世也不为过。
却没想到刚进醉仙楼,孙言瑾几人就见小二将一人追赶而出。
“欠了十日宿费,还想白吃白喝不成?你以为还是当年的蒯家?”
小二整个人骂骂咧咧,对着门口一落魄书生模样之人说到。
此人也不还口,只是简单地将自己的行李收拾起来,然后默默地就要转身离去。
孙言瑾却看见,此人身上的行李,除了几件衣物外,几乎都是书籍,不由得意外。
此时的襄城,虽说书香氛围浓厚,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读到书的。
孙言瑾有些好奇,于是上前喊住此人,“这位公子,在下有礼了。”
那人转身一看,叫孙言瑾一身富家公子模样,不由回礼道,“不知公子叫住在下何事?”
孙言瑾想了一下,“在下孙言瑾,见公子仪表堂堂,可否相约一同醉仙楼同饮?”
听到这,书生不由得脸色一红,“孙公子有所不知,在下由于身无旁物,刚被醉仙楼赶了出来。”
孙言瑾听了淡淡一笑,“这有何难?公子跟言瑾进去便可,其余皆由言瑾来便是。”说完,便拉着书生往里走。
“对了,还不知公子大名?”
书生立马回道,“不敢,在下蒯正明。”
“蒯姓?不知蒯公子与原荆襄蒯家是何关系?”
蒯正明脸上略显落寞,“家父正是蒯二公之长子。”
“哦,原来是蒯二公之后,言瑾失敬了。”孙言瑾听到蒯正明如此之说,顿时心里一亮。
这蒯二公可是当年荆襄有名的文士,蒯家更是荆襄第一家族。不过自从蒯二公去世之后,家道中落,蒯家族人各奔东西。有的投北凉,有的进西蜀。毕竟,之前蒯家家大业大,仇家也多。
蒯家以治世闻名于世,蒯二公当年被称为荆襄能臣第一人,号称荆襄九郡皆在此人心中。关平生在荆襄之时,称其有萧何之能。
“蒯兄既然是蒯二公之后,那今日能与蒯兄相识,真是言瑾之幸。”
几人就这样说着说着进了醉仙楼。
醉仙楼的小二原本见到蒯正明归来,正准备大发雷霆。忽然发现旁边的孙言瑾与王洁瑜,一看就是富家之人,顿时换了脸色,好似之前没发生过什么似得,急忙往里面招呼。
孙言瑾也不说破,微笑着与蒯正明招呼,心情看似十分愉悦。
几人就坐。
“听闻当年蒯公在世时,蒯家在荆襄治世之能,天下无双。荆襄之地,长安久治,皆赖蒯公之功。”
王洁瑜见到孙言瑾对蒯正明特别青睐,十分得体地将话题引到蒯正明身上。
蒯正明见一女子如此之说,脸上笑容逐渐展现。
“过誉了,祖父当年也不过是区区一点薄力,并无各位所说如此。”虽然话这样说,但谁都看出来,蒯正明很喜欢别人夸他祖父。
不久,酒菜就上来了。作为荆襄之地有名的酒楼,醉仙楼的上菜速度,自然是一流的。
“言瑾见蒯公子身旁多书物,想必蒯公子也与令祖父一般,也是学识渊博之人。”孙言瑾见酒菜都上了,于是拉着蒯正明继续说到。
蒯正明似乎有点饿了,也顾不得太多,见孙言瑾招呼,也吃了几口,然后说到,“在下区区微薄学识,与祖父岂可相提并论。不过,在下确实以祖父为楷模,每日与书物为伴,也算不枉费区区一生光阴。”
孙言瑾听完,更加主动,开始与蒯正明探讨一些学术,两人居然都有知音的感觉。
王洁瑜也是大家出生,自然也不会落后,在旁也经常闲谈数语,气氛恰是愉悦。
“听闻当今陛下颁布户籍令,不知蒯公子以为如何?”
说着说着,孙言瑾也不知有心还是无意,居然聊到当今时政上去。
蒯正明也没想太多,思考了会,说到,“户籍令,乃是社稷大业,乃国之根本。”
“哦?此话何解?”
“国之本,在于民。若民众无所依,岂能国强?”蒯正明娓娓道来,“户籍令,乃民众心有所依最大的根本。在下早年经过鲁阳城,鲁阳由于推行吴蛮同化,处处可见五溪蛮夷。一日行与街上,与人口角,不想惊动官府。府衙之人来后,问在下来历,在下称荆襄襄城人士。可无所凭,遂一同前往府衙,反复验证,才可离去。”
仿佛感慨良多,蒯正明饮了口酒,继续说到,“若当时有户籍令,那在下出示户籍令便可,何用如此麻烦?”
“在下以为,户籍令,可大大增加百姓的认同感,此乃千秋大业。”
“始皇当年,车同轨书同文,在下认为乃始初。陛下户籍令,乃更甚一层。”
蒯正明慷慨激昂,好似对户籍令十分推举,令孙言瑾十分欣赏。
不愧是大家之后,见解不是一般市井所能比拟。
“然,蒯公子可知为何户籍令至今无法全面推行?”孙言瑾听完,继续淡淡一问。
蒯正明听到这里,眼神一凝。
许久,他叹了口气。
“在下本为世家之人,虽落魄至此,本应不该如此之说。但,不得不说,户籍令不得以全面推行,世家之过。”
孙言瑾听他这样说,心下却十分满意。
户籍令,将人口全部透明化,世家阻拦最大。追其根本原因,世家不想将自己家兵的数量透明。
如若户籍令推行完全,那世家如此大的拥兵量将暴露在大吴面前,世家如何跟朝廷,跟皇帝交代?
但是,作为原先世家之人,蒯正明能直面提出这个问题,在孙言瑾心里,起码他是个坦荡之人,是个值得深交之人。
“蒯公子如此之说,足见蒯公子大义,真不愧为大贤之后。”孙言瑾发自内心地赞叹了一句。
蒯正明无奈地笑笑。
“孙公子快别这样说,我不过一落魄子弟,在此述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而已。”
“如若让蒯公子踏上仕途,想必对吴国定是大善。”这时,一旁的王洁瑜突然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