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礼仪真的是超级多,春天祈今年五谷丰登、夏天求雨、秋天合祀先王,再加上冬至日,一年四次祭昊天上帝。
还有夏至、春分、秋分等等,几乎每个月每个节气都有神要祭祀,这还只是大祀,也就是需要皇帝参加的祭祀,可以派遣官员祭祀的中祀和小祀还没有算在内。所有祭祀加起来,一年中占了得有一大半的时间。
朱允炆是烦不胜烦。
冬至祭天主要由礼部郎中和员外郎负责,现在负责的就是礼部祠祭清吏司的郎中林义和员外郎李本。
二人是同年,都是洪武二十四年进士,现在一同主持祭天的工作,也是相得益彰。
“时宜,天坛大街修葺的如何?”时宜是林义的字。
“工作已经结束,只等我们前去检验。陛下登基时从午门至天坛的路全都重修过,现在修葺起来还算方便。”
“千步廊也修葺完成了?”李本又问。
“也完成了,就等我们前去呢。”林义哈哈一笑,拉着李本的胳膊就往外走,“这件事可马虎不得。”
“哎呀,我知道,你别拉我。”李本挣脱林义的手,揉搓了一下胳膊,“祭天是大事,哪件事能马虎?”
“你说的也对。”
“看不出修葺过啊。”站在礼部的门口,李本说道。
林义瞥了李本一眼,“都说了陛下登基时刚修葺过,这才过去几个月。再说了,这段路每年都要修一次,能看出什么来才是大事。”
两人沿着千步廊一边走一边交流。
“这次祭天是不是跟以往有不同?”李本四下里张望着。
“是有不同。”林义略微压低了声音,“听说有一部分祭文陛下要自己写。”
“自己写?这不合规矩。”李本差点叫出来。
“嘘,小点声。”林义瞪了李本一眼,“规矩还不是皇上说了算?再者说,皇上写了以后肯定要给我们润色的。”
“你咋知道的。”
“郑阁老跟我们讲的,那天你不在。郑阁老说皇上要向海外移民,必须要将这件事告诉上天。”
“海外皆是蛮荒之地,陛下为何要向海外移民?”李本诧异的问。
“据阁老所说,陛下以为海外有无数的金银财宝,所以必须要向海外移民。”
“陛下是如何知道的?”
“这我哪知道,阁老又没说。”林义被李本的问题问的有些不耐烦了,“赶紧走吧,还有那么多事情呢。”
走出千步廊,两人到了正阳门。
李本还有很多问题要问,忍耐了一会就憋不住了。
“陛下要亲自写的就是鼓励往海外移民吗?会不会还有别的内容?”
“别的内容?什么别的内容?”林义瞥了他一眼。
“我不知道这才问你啊。”
“除了这个其他的内容都由我们写,不会有其他的内容的。”林义说道这里叹了一口气,“当今圣上跟先帝真的是完全不同。”
“是啊是啊。”李本深以为然。
“你说陛下为何对工匠如此上心?”
“我不知道。”李本摇了摇头,“那你说海外真的是有许多金银吗?”
“我也不知道,我又没去过。不过我知道倭国的金银倒是不少,你看他们每次来的时候在应天府的花费都是金银,铜钱很少。”
“对对对。”李本疯狂点头,“朝鲜的金银也不少,他们在朝贡也经常用金银。只可惜他们都是不征之国。”
“嗯?”李银停住了,“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可惜什么?”
李本自知说错了话,打了个哈哈,连忙住嘴。
“这话可不能乱说的。”林义警告道。
“赶紧走吧,好好检查。”李本再也不肯往下说了。
林义的心里也在嘀咕,听说陛下派了一个叫杨士奇的去倭国了,是去干啥的?难不成真是为了倭国的金银?阁老说过圣上三句话不离银子。。。
两个人各有心思,都没有在说话,默默地往前走,检查大街修葺的情况。
检查完大街后,林义和李本就去乾清宫找朱允炆。
“参加陛下。”
“平身吧。”朱允炆看着下面的两人,“你们有何事要奏?”
“启禀陛下,臣来询问明日要派哪位亲王查看牲畜。”
原来是这事,朱允炆了然。
现在京城还有唐王、郢王、伊王,其他都就藩去了啊,朱允炆心想。
最大的唐王也才十二岁,还未成年,偏偏朱允熥现在还只是郡王,还不是亲王。
只能让唐王去了。
想到这里,朱允炆说道:“就让唐王去吧。”
“臣遵旨。”
林义和李本走出乾清宫后,又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怎么样?”李本问。
“什么怎么样。”林义明知故问。
“当然是对圣上的感觉怎么样。”李本看起来有些兴奋。
这俩除了在朱允炆登基大典上看了朱允炆一眼,也就再朱允炆祭天的时候见过,都是离得远远的,像今天这么近距离看到朱允炆还是第一次。
“你为何如此兴奋?”林义淡淡的道。
“有没有感觉到陛下的气势?”
“嗯。”林义点了点头。
“陛下乃真命天子,无人能及。”李本瞬间成了朱允炆的小迷弟。
林义有些嫌弃的看了李本一眼,赶忙理他远一些:“你也是读书人,堂堂进士,怎么性格如此跳脱。”
“你还不知道我吗?哈哈哈。”
林义离他又远了一些。
李本过了一会才反应过来,“你跑那么远干什么,等等我啊。”
“快走吧,赶紧去唐王那里,天就要黑了。”
。。。。
晚上,崔广安来到暖阁。
“陛下,已经查清楚了。”
“这么快?!”
“是,这件事他们做的本就不隐秘,很容易就查到。”
这就是锦衣卫的手段,虽然消失了十年,但依然能让任闻风丧胆。
至于崔广安说的“容易”,别开玩笑了,不隐秘的话朱允炆怎么不知道。
“讲吧。”朱允炆对五军都督府究竟干了什么也是很好奇。
“事情是这样的。。。”崔广安将事情的原委讲了一遍。
朱允炆坐在那里,听着崔广安的讲述,在脑海里把事情还原出来,也明白了为何武林不敢提废除军匠。
五军都督府在这件事中发挥了什么角色呢?
首先,隐瞒不报肯定是大罪,这是欺君啊,是要砍头的。
而且管教不力,明知道有些指挥使在利用工匠谋私利,却不闻不问,虽然没有接受他们的贿赂,这也是他们唯一的亮点了。
但另一方面来说,军匠的地位本来就低,比所有匠户的地位都要低,五军都督和将领们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也是可以理解。
若是换作其他的皇帝,根本就不会关心军匠被压迫的事,只要能打胜仗就行了。
算你们倒霉,朱允炆默默地想,我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工匠。
正好趁这个机会改一改卫所制,收一收边镇的权力。
虽然现在不是彻底废除卫所制的时候。
“朕知道了,你出去吧。所有行动停止,不许擅自抓人。”
“臣遵旨。”崔广安慢慢后退,走出了宫殿。
真是个好机会啊,朱允炆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下筋骨。
现在文人压不住武人,是好事,也是坏事。
军中贵族现在势力仍然庞大,还没有倒向文官的墙头草。
看看五军都督府,以前十个都督有五个是军二代。
朱允炆只成立了军委,在没有其他动作,除了因为动卫所制有些困难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中贵族的势力太过庞大。
这还是因为朱元璋已经杀了好几批,若是原来的配置,小年轻朱允炆绝对处理不了,穿越者也不行。
真得感谢我的皇爷爷啊,朱允炆心里感叹,原来的军中大将一个都无,最能打的反而是燕王朱棣。
现在朱棣又没有造反,朱允炆要闯的副本难度一下子从地狱级降到了勇士级。
不管是胡日飞还是武林,都没有胆量反抗朱允炆,现在又被朱允炆抓住了把柄。
下面有压迫军匠这种情况的又是主要集中在边镇,而且都督府已经派人去处理那几个领头人了。
“形势一点都不糟糕嘛。”朱允炆喃喃自语。
“也不知道我在军中的影响力究竟有几何,总感觉不踏实是怎么回事。”
朱允炆不能确定军队对他的忠诚度,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在历史上跟随朱棣的人比起朱允炆来要少得多,这说明军中还是以朱允炆为正统的,但现在来看,卫所制度的缺点已经开始暴露了。
“到时候再跟军委商量吧。”
虽然犯了那么大的错误,朱允炆还不想将五军都督和参谋长后勤部长换掉,一个也不会换,只要敲打一番就行了。
他们听话,朱允炆才能把军改进行下去,等军队达到朱允炆的要求了,再解决他们的问题不迟。
“不过倒是可以减少一下五军都督的权力。”朱允炆一边往坤宁宫走,一边继续思考这件事。
在朱允炆看来,五军都督就是五大军区的司令员,比都指挥使高一级。
想到这里朱允炆突然意识到,现在五军都督是正二品,居然和都指挥使平级了。
这可不行啊,这会导致地方将领权力过大,不听从指挥的。
得尽快解决这件事了,时间长了后果难料,朱允炆想着。
他又疏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