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的开始时间也是日出前七刻。
也不知道这日出前七刻是什么讲究,重大礼仪全都是在日初前七刻开始。
对大朝仪的准备从昨天就开始。
大朝仪的地点在奉天殿,尚宝司在殿里设御座、宝案、香案,教坊司准备乐队,称为中和韶乐。
在儒家看来,人的修养若是达到中和境界,就会产生“万物育焉”的神秘效果,至于效果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但中和韶乐这个名字是朱元璋定的,明以前的雅乐不叫这个名字。
清晨,卤簿、金吾卫、典牧、司晨郎、纠仪御史等乱七八糟的服务人员各就各位,典礼就可以开始了。
文武大臣站在午门外,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聊天,与后世开会之前的景象也没什么不同。
“哟,李郎中,冬节好啊。”
“赵主事,冬节好冬节好。”
两人相视一笑,转身去找其他人,这是相互之间不熟悉的。
“这不是李郎中吗,听说在江西的移民干得不错?”
“不敢不敢,都是上天垂爱,皇上圣明,不敢居功。”
“李郎中就不要谦虚了,陛下都知道这件事了,过几天陛下可能会赏赐。”
“哈哈哈,李某唯有鞠躬尽瘁,方能不负皇上厚爱。”
这是关系还可以的。
“哟,这不是李郎中吗,在江西过得可好?”
“李某身强力壮,不劳王郎中费心。倒是王郎中脑满肠肥,可要小心消渴症。”
随后两人冷哼一声,扭头而去。
这是关系不好的。
时辰一到,鼓声第一次响起,官员们迅速安静下来。
虽然站在午门外,但文武官员并不从午门走,而是从左右掖门走,在奉天殿台阶下面等着。
朱允炆则是踏着第三次鼓声的鼓点在御座上坐下,朱允炆坐,鼓声停。
接下来就是一套繁琐的仪式,鸣鞭,拜,奏乐,拜。。。。
今天是冬至,所以致词是“律应黄种,日当长至。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纳祜,奉天永昌”。
后面这句话元旦、冬至、万寿都要说,前面一句话是专门在冬至日说的。
然后朱允炆就看见传制官宣制“履长之庆,与卿等同之”。
宣制完又是音乐、舞蹈、拜、呼万岁,来来回回好几次。
等尚宝官领着朱允炆从奉天殿出去,走去华盖殿以后,百官再按顺序退出,一套流程就算是走完了。
整个过程朱允炆不用说一句话,完全是看着他们自导自演。
第一次看觉得震撼,看多了就麻木了。
朱允炆连笑都懒得笑了,面无表情的看着他们演戏。
现在朱允炆就在想,这套礼仪是给谁看的呢?
给朱允炆看的?
那是肯定的。
还给谁看呢?
现在又没有外人,除了官员也就还有侍卫宫女,也没有电视,再盛大的场面也传播不出去。
那就是给他们自己看的。
这是儒家制定的礼啊,为什么皇帝要遵从?
因为话语权在他们手里,不在皇帝手里。
任重而道远啊,朱允炆在心里感叹一声,回过神来继续往华盖殿走。
接下来的大宴仪还是在奉天殿举行,现在朱允炆来华盖殿是要等着有司把大朝仪的器物全都撤下去,换成大宴仪的物什。
朱允炆在前面忙,后面的女眷也在忙,即中宫朝贺仪,也就是妃子、公主、诰命夫人等向皇后和皇太后朝贺。
他们的礼仪当然简单的多,只要拜几下就完事了。
但是她们要拜两个。
“李元。”朱允炆在华盖殿旁边的一间不大的屋子里喊道。
李元推开门:“奴婢在。”
“你去给朕拿点吃的过来。”
忙活了半天,即使没干什么事,朱允炆也饿了。
李元对此也是驾轻就熟。
朱允炆登基以来每一次大朝仪过后都要吃点东西,李元早就准备好了。
很快,李元端着托盘进来,把小点心放在桌子上。
东西不少,就是奔着让朱允炆吃饱的目的去的。
一会的大宴仪可不是为了吃东西。
大宴仪准备的很快,因为卤簿、音乐什么的都不用动,只需要光禄寺把酒亭、膳亭等搬到奉天殿就行。
而这些东西早就在文楼武楼准备好了。
这就是文武楼的作用,只有祭祀或者其他礼仪的时候才会用。
等朱允炆吃的差不多的时候,仪礼司的来通知说时辰到了。
大宴仪与大朝仪不同的一点是大宴仪是皇上先去,等皇上坐下以后,亲王、百官才进入。
官员中也只有四品以上的才能进入大殿,其他人就在大殿外的台阶上,学名叫丹墀。
大宴仪要进九爵,也就是倒酒。
每一次的音乐还不一样。
朱允炆对这些音乐不熟悉,每演奏一曲,跳一支舞,都会问身边的人曲名和舞蹈叫什么。
听到有一支舞蹈叫《平定天下之舞》,朱允炆来了兴致。
这是表明态度的好时机啊。
朱允炆把李元喊过来,吩咐了几句。
在《平定天下之舞》舞毕后,李元喊道:“停。”
众人一顿,立马停了下来。
“皇上吩咐,《平定天下之舞》深得朕心,再演奏两遍。”
在这种场合没人会跟朱允炆过不去,即使不合规矩也要在以后再说。
因此《平定天下之舞》再次跳了两遍。
大殿内安静的看着,殿外可就有了小声的议论。
“皇上这是何意?这不合礼。”
“这又何妨,陛下就好就好。”
“你们这都看不出来?皇上喜欢的不是这舞蹈,而是这舞蹈名。”
一道声音响起。
“舞蹈名?平定天下?天下不是早就平定了吗?”
“就是,如今天下安康,何处不平?”
“你们再想想陛下昨日的祝文。”这道声音再次说道,“你们在看看如今的藩王都在何处?”
这一片的官员听了这话,立马明白过来,皇上这是要有大动作啊。
不管中下层的官员如何讨论,殿内除了第二爵的小插曲,进行的非常顺利。
九爵完成后,大宴仪就差不多完成了,后面还有让群臣吃饭的一小段时间。
这一段时间才是最热闹的,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鼓乐齐鸣,酒香四溢。
殿外的官员也不在讨论,沉迷于宴会之中。
现在光禄寺的饭菜味道还是挺好的,用的食材又是最顶尖的,因此并不会出现明朝中后期皇帝吃饭都要开小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