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宗第一次代表李治处理皇后之事以失败而告终。
送去的礼物被原封不动的退回来,还收到了长孙无忌无尽的嘲讽和辱骂,心高气傲的许敬宗已经很多年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了。
长孙无忌,这次的事,我许敬宗记住了,道轮回,苍饶过谁?今日之辱,他日必加倍奉还。
这并不是许敬宗的一时气话,因为几年之后,他真的加倍奉还了。
回去复命的许敬宗根本不用多什么,李治看到被原样推回来的东西就已经知道了结果。这就是在打他李治的脸了,朕已经和你过一次,你不同意,朕派许敬宗去充当客,连礼物都带了,你又给退回来。看来你是铁了心要和朕作对到底了啊。
李治已经做了些许的让步,他让许敬宗带着礼物上门,已经给足了长孙无忌的面子,从一定程度上,李治这是再间接的恳求长孙无忌。作为一个皇帝,李治已经做到了他所能做的最底线。
一个皇帝去求大臣,这种事不是没有,但是很少见。可是长孙无忌拒绝的如此干脆,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许敬宗像狗一样被太尉的人给赶了出来。
这种事根本不用许敬宗添油加醋,从许敬宗进太尉府的大门,就有千骑司暗中跟随,盯着太尉府的一举一动。
在许敬宗还没有回皇宫的时候,李治就已经知道了这一切,可以长孙无忌的话,给了李治沉重的打击。
李治的生气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是大唐的皇帝,而长孙无忌虽是他的舅舅,但是从名义上来他也是臣子,臣子反对皇帝,很正常,但是如此粗鄙,还是大出李治的意外。
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李治有自己的骄傲能让许敬宗去找长孙无忌商量,这已经是李治做出的最大让步。
在李治看来,即使是拒绝,长孙无忌也会委婉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会这么直接。
不仅让许敬宗丢脸,更让李治脸上毫无光彩。
这次事件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毕竟李治自己都知道,这件事需要长期的准备,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有所改观的。
在他找长孙无忌进宫商量这件事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
但是长孙无忌连个台阶都不给李治下,着实让李治愤怒。
大唐帝国依然平稳的运转着,在长孙无忌的带领下,这个庞大的帝国继续变得强盛。
这件事似乎已经过去,不管是李治还是长孙无忌都没有再次提起。李治短时间内肯定不会再提,这一次长孙无忌的拒绝,对李治来已经是很大的侮辱了,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可能短时间内连续两次接受长孙无忌的侮辱。
长孙无忌自然假装不知情,他巴不得李治不再提起这件事呢。现在只要听到有关废后的谣言他就心神不宁。
柳奭已经找过他好几次,话里话外都透着担忧,如果皇后被废,那么他柳家肯定没有好果子吃,柳奭更是会首当其冲,他现在是中书令,位高权重,如果皇后被废,可以肯定,李治一定找个借口把他贬黜。这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到。
作为文官集团绝对不是代表,长孙无忌很肯定是告诉柳奭,他是不会让这件事发生的,如果皇帝真的敢这么做,那他们就辞官不干了。
这种用辞官威胁皇帝的事古往今来数不胜数,只要几个宰相一起辞官,皇帝立刻就乖乖投降。
这对皇帝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一般而言只要宰相祭出这个大杀器,皇帝都会妥协。毕竟培养出一个宰相不容易,如果他真的辞官不干,能不能有人顶的上来都很难。毕竟宰相可不是吃闲饭的地方,每日的公事繁杂多变,如果没有几把刷子根本就搞不定。
当然这是建立在皇帝不昏庸的情况下,一个皇帝只要不是太昏庸,即使他对朝事不关心,只要有一个优秀的丞相,帝国依然会持续运转,并且有可能运转的更为流畅。
最牛逼的例子自然就是明朝,明朝的皇帝好像自朱棣以后都不怎么喜欢上朝,并且都有自己奇怪的爱好。从我们现在来看,这样的皇帝真的是太不合格了,估计朱元璋如果醒过来看到自己的子孙如此不堪一定会气的吐出血来。
但是我们看到,明帝国依然繁荣富强,一代一代的传了几百年,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在那个时代都可以横扫下。
比宋朝要牛逼的多。
宋朝的大多数皇帝也不怎么样,为何和大明相比相差如此巨大?
除了制度原因,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大明的皇帝虽然不务正业,但是人家并不傻,知道哪个宰相可以用,并且可以大用。宋朝的牛人也很多,可惜皇帝有些差劲,都没有用好。
相比之下,大明的宰相们因为没有皇帝的掣肘,要顺风顺水的多,他们的治国理念都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并且大明真是运气好到爆,牛人辈出,数不胜数。
从最开始朱元璋时期的刘伯温、李善长,一直到后来的杨廷和、徐阶、张居正,大明一直有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人在为江山掌舵,使之能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这充分明了宰相的重要性。
换一个缺然容易,有的是人想做到宰相的位置,问题的关键不是有人想不想,而是能不能。
才能不胜任,只会把庞大的帝国拖入无底深渊。
不管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奸邪之人做到宰相这个位置上的,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让帝国陷入混乱甚至导致灭亡之外好像没起到什么好的作用。
这样的混蛋更是数不胜数,毕竟出奸邪之饶概率可比出牛饶概率大多了。
李治自然不是昏庸之人,他知道长孙无忌的重要性,虽然他很想换掉这个人,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起码他需要寻找一个合格的继任者,能够在接手后让帝国的政事不至于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