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今日里学堂休沐,先生不在,没有找到人,这让她很是失望透顶。
迫不及待的要展示儿子的李秀英,此刻就像是一只斗败了的鹌鹑,垂头丧气的回到家里。
先生真是没福气,我儿写的这么好,竟然无缘一见。
她嘴里边嘟囔着边做饭。
两个大肉饼下肚的郑长生一点都不饿,勉强的吃了几口就去习字去了。
对于儿子今日的乖巧,李秀英感到很奇怪。
平素里吃饭小家伙最是积极,还说一句很搞笑的话:“吃饭不积极,脑子有问题。”
今日是怎么了?
儿子没胃口,她也无心吃饭了,匆匆的吃了几口,就来到院里。
郑长生正在沙盘上练字,淡然无暇的月光,映照着幼小的身影,如同一幅画。
她怔怔的呆立了良久,心怦然一动,孩子真的是懂事,真的是长大了。
如今母子二人栖息在这破旧的房子里,还挤在一张床上,儿子一点空间都没有。
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肯定不好,孩子该独立了,最起码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哪怕是有一间书房也好啊。
她现在手里不缺钱,十几贯的钱,盖一个小院足够了。
曾几何时,自己家也是三进的大套院,自己也有自己的闺房,还有丫鬟婆子伺候着。
当娘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的好呢?
说干就干,李秀英可不是那种磨磨唧唧的人。一旦决定了,那就雷厉风行,丝毫的不拖泥带水。
第二天,她就带着礼物找到了老族长郑三旺,言明家里要起宅子的事情。
在乡村,尤其是宗族味道很浓的古代乡村,这是天大的事情。
不管是谁家盖房子,一般都是族长发话,同族的男子都来帮忙,要没有族长发话,这事儿是成不了的。
这个时代可不如后世,你可以找建筑公司就搞定了。
这年月你上哪里找去?都是土工匠,都是村里的男丁在做这些事情。
所以啊,在古代作为一个男人,要不掌握几门技艺还真不好混。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掌握的,关键技术有人指导,其他的说白了就是力气活。
郑三旺捋着花白的胡须,沉吟了片刻,点头应允,答应找人帮衬。
都说郑家娘子卖面偶赚了钱,没想到会赚这么多钱,连起宅子的钱都赚够了。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物价虽然不高,但是要按照李秀英的设想,盖那么一座青砖大院落,怎么着也得十贯钱的。
十贯,一万个铜钱,那么重量都将近百来斤,这得是多大一笔钱财啊!
郑三旺的胡子都差点捋断,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就这么一个瘦弱的妇人,竟然不起眼间置下了如此的身家......
老族长一开金口,很快郑长生家忙活起来了。
整个村子也都沸腾起来了,往日里村中平静的景象不见了,大家就像是看西洋景一样的前来围观。
羡慕着有之,嫉妒者亦有之,更有人说话酸不拉几的......
李秀英和前来帮忙的妇人们一起劈柴、烧水、做饭忙的满头大汗。
大锅饭,香喷喷的肥肉片子,夹杂着蔬菜混在一起煮熟,浇在米饭上。
咬一口肥肉片子,满嘴流油,呼噜几口米饭,帮忙盖房的青壮们吃的头都抬不起来。
虽然不要工钱,但是要管中午饭,而且要有肉,这规矩不能改。
一向以规矩挂在嘴边的老族长郑三旺,每到饭点就会前来巡视工程的进度,指东画西一通,然后端起粗瓷大碗吃个肚儿圆,再喝上一碗凉茶,志得意满,迈着四方步悠哉悠哉的离去。
郑家娘子还真不是个小气的人,这大肥肉片子切的,比以往任何一家的都要大,这也太惯着这帮工人了,要知道节约,还要知道为别人家考虑一下。
他们家这样做,以后别人家盖房就该作难了,这是老族长的原话。
虽然老族长嘴里这样说,可是也没见他有哪一顿落下的。
猛然间吃了大肥肉片子,窜稀跑肚是少不了的,尽管这样他仍然乐此不彼。
这年头,人们肚子里太素净了,没油水,好不容易能混上吃肉的机会,哪里能放过?
左邻右舍的前来帮忙,吃饭的时候当然少不了把自家的孩子也带来。
吃完饭的郑长生和小伙伴们,开始耍起来了。
狗蛋的脸上洗干净了,大鼻涕不见了,他一脸兴奋的走到郑长生的跟前,献媚的道:“生哥儿,你看,完全按照你的要求,我都洗了好几遍呢。”
郑长生实在是看不了这家伙流鼻涕的样子,就用吃肉来要挟。
“你爹娘来帮忙给我家盖房子,我们家管饭是肥的流油的大肉片子,你要是想跟着一起吃,就得把脸上洗干净,而且不能有鼻涕,不然的话我就不让我娘给你吃肉。”
这话非常之管用,比他爹娘老子的话都管用。
猛然干净下来的郑狗蛋,少了两桶大鼻涕,初始是非常的不习惯,可是现在也慢慢的学着郑长生讲究起来了。
俗语有云: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坏人学坏人,跟着神婆子吓假神。
用句文一点话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了郑长生的牵头,现在所有的小伙伴们都收拾的非常的干净。
小脸洗的白白净净的,以前的鼻涕虫样都不见了。
尽管有的衣服很破旧,还是补丁摞补丁的,但是胜在干净。
孩子们如此的变化,引起了大人们的关注,问明原委,原来一切都是郑家的小子生哥儿的引导。
于是大家纷纷的夸赞起李秀英来。
你看,不愧是大家闺秀,连教导的孩子都如此的优秀。
孩子们还有更大的变化,就是人人都会背几首唐诗,而且张嘴就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可让家大人惊讶坏了,孩子竟然会背唐诗,这简直是祖坟都烧了高香了。
几辈子的人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猛然间出来一个会念诗的,谁不高兴?
这一切说白了,源头还是李秀英。
要不是她识文断字的教会了儿子,那么生哥儿也不会教自己家的孩子啊。
所以,前来帮忙的人非常多,而且都是卖力的干,他们之所以如此的下力,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吃一口肥肉片子,是感恩郑长生教会他们家孩子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