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毫米与千年尽在指尖(求收藏求推荐)(1 / 1)木白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休息了一天,拒绝了方岩的招待,王老便带着周立火速赶去了南州市,虽然达州“十里坪”汉墓抢救性发掘研讨会已经结束,但是两人还要赶去南州参加一个文物展。

南州市属于华夏南方经济大省广南省的省会,外贸贸易发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城市之一,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包罗万象,尤其是各类美食、小吃应有尽有,简直是吃货的海洋。

不过,王老和周立都属于祖母级宅男,两人下了飞机,便直奔酒店,整整一下午都没有出去,甚至晚饭都是在酒店随意解决,倒是暴殄了大好时光。

南州市的冬季,比周立想象中的要冷,因为第一次来,没有过多的准备,之前还以为南州的冬季虽不至于如同炎炎夏季般燥热,但也不至于如此阴寒潮湿了。

王老和周立准备看完展览便打道回府,一个博物馆的专家,一个博物馆实习生,就这么宅到了第二天。

稀疏平常,例行操作!

翌日早点。

王老和周立早早收拾利索,吃了早饭,便打车去了广南省博物馆,现场人山人海的,前来观展的人倒是不少。

拿着入场券,随着排队人流,两人很快便入了展览大厅,展厅面积有上千平方米,分成独立的几个空间,设置有青铜器、书画、木器、漆器、陶瓷等独立展区。

两人倒也没直接去青铜区,跟着人流先去了书画展区,这里又被细分为山水画、人物画以及花鸟画展等等多个专题小展区。

书画一直属于文物界的热门,从古至今,一直都受收藏家的钟爱,历史上很多帝王将相、豪门贵族都酷爱古画收藏,倒是对书画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周立大学选择考古与博物馆专业,其实更多的也是出于对古书画的偏爱,只不过当时更多是年少轻狂和不经世事,总以为天下之大任我行。

天真的认为,只要我想,我就行。

等真正接触了文物修复这个行业,才深刻体会到其中的不易,只有你做,你才有可能行。

文物修复,毫米与千年尽在指尖。

前两年一部《我给故宫修文物将神秘的文物修复师带入大众视野,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文物修复热,甚至于各大博物馆的应聘人数都呈几何式上升。

但实际上,这个行业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美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细致且耗时很长的工程,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一点马虎。

在周立看来文物也有生命的,能让我们拨开云雾见明月,揭开那些消弭于历史长河中的真相,权谋、诡谲、铁血和爱恨情仇。

所以,给文物的手术不允许失败,否则一段历史或许就会从此消亡。

文物修复不仅仅需要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知识,此外,还需要超强的耐心、责任心和坚韧的毅力。

但实际而论,文物医师长此以来却是一个“三无”行业,学术、经济和社会地位都极为低下。

不过,近年来随着收藏的热潮,商业修复需求强劲,一些专业修复公司,个人修复工作室等如雨后春笋般成立,高等院校也开设相关专业,状况获到了不少改观。

《罗浮飞云顶晓日、《春江花月夜、《流年.....

周立一幅接着一幅的欣赏着眼前的大作,不时的露出沉迷之色。

“叮叮叮......”

周立眼前忽然一片血红,伴随着系统一阵急促的提示声,让其吓了一跳。

靠,要爆炸了吗。

周立心中惊疑道。

自从一个月前周立突兀的得到系统加持之后,就一直提心吊胆,虽然靠着系统功能成功修复了两件青铜器,但是周立一直没有放松警惕。

还真是个定时炸弹,这会才爆。

只是想象中的事情并没有发生,系统仍旧是一片血红之色,除此之外,再无反映了。

“小周,不舒服?”王琉戌瞧见周立满头大汗,疑惑问道。

“哦,没事,王老,您看完了?”周立赶紧岔开话题道。

“是啊,走吧,去青铜那边看看。”王老虽仍有疑惑,但见周立神色如常,倒也没有继续追问。

青铜器展区位于展厅最东侧,占据了整个展厅四分之一的面积,一方面是因为广南博物馆铜器收藏颇丰,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商周时期青铜器吨位大、体型阔,所需的空间自然就大。

周立眼前的血红仍然没有消除,虽然没有进一步变化,但周立也是忧心忡忡,一直眉头紧锁,倒是没心思去观展了。

这情况,说白了就是对未知的恐惧和那种等待的煎熬,天威可防,人心难控。

母鸡下蛋,好歹还有个嘹亮的嗷嗷呢,而系统这里,嗷嗷完了,不给下蛋,就给宕机了,周立就是想重启都不知道如何说起。

爷,你到底要闹那样了。

既来之则安之,就先苟活着吧。

天若真要塌了,那我就趴着前行吧。

两人很快便到了青铜展区,映入眼帘的是一些铜簋、鼎、鬲、甗、盨、敦、簠、豆、爵、角、斝、罍、觯等一件件造型精美、美轮美奂的青铜器悄然而立,让人目不暇接,周立看到这些眼前一亮,瞬间便来了兴致。

身前的是一件古簋,圆腹、侈口、圈足、双耳,造型轻巧、别致,不得不说,古时的王公贵族们这生活过得确实是精致如画,再看看自己,糟粕如蝇。

簋是古时宫廷盛食器,用来盛放煮熟的饭食,相当于现在的碗。

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与鼎一样,簋流行的时间也很长,从商到东周,而且多与鼎搭配使用。

但是与鼎相比的话,簋的名气却是小了不少,因为作为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最重要的礼器之一,青铜鼎是古代社会统治阶级制度和权利的标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