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孙立德的船只到达了南门码头的时候,码头已经集合了大量的汉军将士。
夺船小队夺回的船只也已经在码头边完成了停靠,依靠这些抢夺的船只,别动队的士兵们可以完成运送,汉军完成登船需要的只是时间。
明明已经占领了码头,汉军将士却没有开始登船。
不仅如此,码头外似乎还响起了厮杀的声音,孙立德想要尽快了解最新战情,连忙下船,朝着厮杀声响起的位置冲了出去。
汉军将士们就那么呆呆的站在码头,既不登船,又不参与码头外的战斗。
孙立德很快就在人群中看到了李文华和蒋庆,这两个人负责运输别动队的军备物资,军备物资都是使用大车装载的,特别显眼,所以孙立德很容易就找到了二人。
通过李文华二人的描述,孙立德大致了解了事情经过,别动队行军并不是一帆风顺,当部队接近南门码头的时候,还是被周军的快马发现了,周军的快马远远的跟在别动队的射程范围外,又利用了马匹的机动性进行躲藏,别动队对于这些侦察兵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加快行军速度,全军加速朝着app下载地址xbzs码头方向行军。
快马既然跟在别动队的身边,魏振国推断周军的主力很有可能正在接近,为了防止在周军进攻时,别动队伤亡惨重,魏振国调整了阵型,把运送军备物资的周兵派到了队伍的前方,自己则亲自带兵押后,全军朝着码头行军。
别动队即将到达码头的时候,周军的主力出现了,周军的队列中,一杆“宋”字军旗迎风飘扬,周兵数量也不在少数,粗略估计大概有数百人。
相较于周兵,汉军具备兵力优势,魏振国有信心打退周兵的进攻,作为别动队的代理将军,他做出了战斗指示。
为了让士兵们心无旁骛专心厮杀,魏振国命令李文华和蒋庆带着部队押送军备物资,先行进入码头,一边等待登船,另一边维持码头秩序。
魏振国也没有小瞧面前的周军,立即组织别动队的一队和四队,配合新兵和雇佣兵,在码头外摆开阵型,防御周军的攻击。
听完两个人的描述,孙立德没有再迟疑,从李文华处要到了一匹战马,骑马,迅速朝着码头外战场的方向跑了出去。
这支数百人的周兵,很有可能是宋轶的私军,虽然人数很少,但却很有战斗力,跟周兵相比,汉军反而成为了弱势的一方,大量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不仅难以成为汉军的战力,反而可能造成坏的影响。
随着孙立德距离战场越来越近,将士们厮杀的声音也变得愈发清晰了起来。
孙立德很快到达了战场前线,借助骑马后的高度优势,孙立德观察起眼前的战事。
和孙立德预料的一样,在应对周军的突袭方面,汉军并没有优势。
孙立德开始在军中寻找魏振国的身影,主将一般都跟在将旗身边,魏振国没有自己的将旗,他使用的是孙立德的将旗,孙立德很快就找到了那面“孙“字旗,掌旗的勇士正是吴永福。
孙立德寻找军旗并不是目的,找到魏振国才是自己的真正目的。
魏振国确实站在军旗的旁边,不断的做出新的指令,不断有士兵从军旗下离开,进入其他的队列中,一队队的新兵从后方进入战场。
汉军并没有使用复杂的战术,只是简单的添油战术而已,很多时候,简单的也是最有效果的,再说了,汉军的新兵太多,复杂的战术也没有办法实施。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孙立德并不满意眼前的战斗状态,孙立德把目光转向了周军军阵,一杆“宋“字军旗屹立在宋军的军阵之中,军旗随风飘扬,非常漂亮,军旗还有镶了金边,比孙立德的旗帜更华丽。
周军的掌旗士兵同样是一名勇士,身材似乎比吴永福略微瘦小,但却远远强悍过普通士兵。
在“宋“字军旗不远处,一名身穿铁甲的将领正面朝着战场,似乎观察战场态势,这名将领更像一名儒将,手里没有携带兵器,只拿了一把军扇。
确认了汉周双方指挥系统的位置后,孙立德重新将目光转向了战场。
魏振国所处的中军位置由汉军的老兵负责,不仅成功挡住了周兵的攻击,还把周军的队伍击退了一段距离,周军没能在这些汉军的老兵手里占到任何便宜。
和中军的优势相对应的,是两翼的劣势,汉军的两翼是由新军战士和雇佣兵战士组成的。
新军士兵没有战力,雇佣兵没有战意,这两支部队面对周军的突击节节败退。
之所以还没有溃退的原因,仅仅在于汉军的人数较多而已,如果没有意外,汉军只怕坚持不了一刻钟。
孙立德就是最大的意外,看清战局的他,再也没有任何犹豫,从身边的一名汉军手里夺走长枪,两腿用力夹紧马肚,操纵战马避开人群,向着周军的军阵冲了过去。
孙立德的目的很简单,如果有机会就斩将,如果没有机会就夺旗。
只有斩首行动,才能迅速动摇周军的作战意志,把汉军的伤亡减到最低。
孙立德并不是不爱惜自己性命的人,如果条件允许,他也不想亲自冲阵,现在的问题在于,条件不允许。
孙立德也不是没有脑子的胡乱冲锋,没有目标的冲锋那不叫勇敢,那叫送死。
孙立德已经通过观察确认了周兵的结构,周军的部队并非全是私兵,别动队的出现同样出乎周人的预料,周兵似乎来不及集中部队,在某些地段,周军使用了雇佣兵。
这些装备更为精良,打仗却畏畏缩缩的雇佣兵士兵,在周军的军阵中同样表现扎眼,很容易就被孙立德发现。
孙立德纵马冲阵的位置正好就是雇佣兵和宋轶私兵的结合部。
孙立德把长枪挂在了马,从怀中掏出法螺,一边纵马冲锋,一边吹响冲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