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不见心不烦,滚!”
就这样,朱学休被赶到仙霞墟的街道里禁足。
周祀民曾经说过仙霞贯有一半的店铺属于光裕堂,其实这是夸张的说法,其实光裕堂在仙霞墟只有二十间左右店铺,不到仙霞墟店铺总数量的三分之一。
在大少爷的心里,整个仙霞墟,还没有坡下村的茅房大,因为陂十村有整整两排的茅房,就竖在田边的山脚下。
朱学休说的当然是笑话,不过仙霞墟面积的确不大。
仙霞墟只有三条街道,最长的不过500米,短的只有百来米,省线穿墟而过,然后一横一竖夹起,就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就成了一个仙霞墟主要街道。
光裕堂在仙霞墟的店铺有衣料丝绸店、布匹成衣店、铁匠铺、谷米行、木器行、篾匠店、家具店、杂货店、粮油铺、酒铺、食店、棺材店、草药铺、烟草店、水果店、漆具行,应有尽有。只要仙霞贯民生用的上的东西,光裕堂都有店面。而且有的可能还不止一家。
比如说杂货铺就有很多家,有专门卖杂货的,也有专门收杂货的。从黄麻、蓖麻、洋薯等田地间的杂收物种,再到老百姓无意间得到、摆弄出来的物件,只要你觉得它有价值,光裕堂的店铺就能给你一个确切的价格。
漆具行、粮油店,大少爷是不会呆的,人一旦住进去,饭都要少吃两碗。酒铺、烟草铺也不用去。
衣料铺子,成衣铺子进进出出的都是妇人,妹子多,但如今仙霞贯出了事,刚刚死了几百号人,接着又是七月鬼历,里面哭哭啼啼的好不扰人,尽是麻衣孝布,也没什么好看的。
篾行,那就一身痒痒,能动的东西都不能动,篾匠那就是一把篾刀吃天下,带着一张锯子,各种箩筐簸箕、鸡鸭鹅笼、篓子就从手里做出来。
木器行光是那拉锯的声音就能把你烦死,两个人拉锯虽然看着很有韵律,很有节奏感,但那里抵得上铁匠铺那嘿哟嘿哟的起劲,就连旁边拉风箱的也一样像唱歌。
看着那黑亮的胸膛,看着那两膀子的汗水,你就会知道那才是真男人,完全不是后世只讲白净的娘泡和刘海(和)军(谐)人可比,只是打铁看多了,也一样没劲,整天叮叮当当响,心情好还好,心情不好那简直是要命。
选来选去,大少爷只能在棺材铺子里住了下来,让各个店铺的账本送过来,就在铺材店里落脚。
赣南的棺材铺不比中原和北方,没什么没有的什么厚棺薄棺,只卖一种样式的棺材,不同的是料子不同,价钱也不同。
要是你不放心,或者自己有上好的料子,那你就可以请工匠上门制作,亲自监工就好。不过那不但要出工钱,还得要管饭,三餐饭两餐茶水,这是定数,必不可少。
棺材铺里满满的都是棺材,抽一副出来,放在地上,再把底棺翻过来,配上一张矮凳,摆上一个算盘,那就是一个书桌,一个账台,各行各业的帐铺都在上面码着。
看书看累了,算账算烦了,随便找个棺材,把棺面翻过来,那就是一张床。要是推开一点,直接躺进去,更是避光避声,是用来睡觉休息的好地方。
别问会不会犯忌讳,没有上漆的棺材,那就不叫棺材,那只是几片加工过的木板,哪怕是他已经有了棺材的模样。如果你一定要说它是棺材,那就棺材棺材、升官发财!
升官,朱学休没有指望,那是贤德叔的事情,我只管着发财,因此,光裕堂的大少爷在棺材铺足足呆了十几天,才开始转移到谷米行。
赣南乡下,夏收是在农历六月才开始,一般要等到6月底、7月中甚至8月中秋节,才开始有人把夏收的粮谷粜出。然而,在夏收前,也有人粜出,粜的是前一年的旧谷米。
这时候,你别嫌差,不要以为那只是陈谷烂米,那可是晚稻,无论在什么时候,晚稻都比早稻要好吃。
这种东西数量不多,但是能卖出好价,达官贵人、有钱人家里就喜欢吃这种,又香又软。就连谷米行收粮的价格,晚稻的谷米都要比早稻的贵上几成。
不过,也只有这个时候价格最高,正是黄青不接的时候。要是等过了夏收,去年收的晚稻米就算是陈粮,哪怕是晚稻,价格也会开始下落。因此,谷米行迎来了今年的粜米第一个小高峰。
大少爷就在这里呆着,看看今年的行情。
晚稻早收之后,过了几天,又是开始收早稻,等着钱急用的乡亲们把刚刚收上来早稳谷米快速晒干,前来粜谷。
不知不觉了,时间就到了七月,到了今天,今年夏收第一波粜谷粜米基本上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时间乡亲们要忙着秋种,插秧、种豆、种番薯、花生翻秋都是在这个时候落土,夏收秋种是赣南最忙碌的时间,秋收冬种,春收夏种远远没有夏收秋种的忙碌。接下来的半个月,乡民们根本没有时间前来粜谷米。
又街道里呆了几天,感觉时间差不多了,再过几天就是八月,很快就满三个月了,想到这里,朱学休的脸上就忍不住的想笑。
朱学休很想知道他三个月不在家,家里的老家伙会怎么样,有没有想他,要知道,他从来没有这么久离过家,十天半个月都不曾有,几乎都是早出晚归,从不在外过夜。
朱学休没想过让阿公来接他回家,想都不用想,如果会这样,那老爷子就不会是邦兴公,如果邦兴公来接他,朱学休不会高兴,反而会想着他是不是又犯错了,让老爷子离着几里地,特意前来收拾他。
想到这里,朱学忍不住的又笑,坐在棺材板上,打着赤脚,跷着二郎腿。
二郎腿,在赣南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坐姿,不能对着身份尊贵和比你的年长的尊者翘二郎腿,不然就是失礼。
想了一会儿,朱学休觉得应该提前几天回去,好好安慰安慰家里的孤独老人,让阿公欢喜一下。
想到这里,朱学休把二郎腿收了起来,转身问着谷米行里的掌柜,谷米行就在铺材铺的斜对面。
“今天收了多少,与去年比怎么样?”
“这个数!”
掌柜没有说出具体数目,只是伸出两个手指头,朱学休一看便知,对方说的是多收了两成。
看到这手势,朱学休笑了。
“又多了几十担,看来今年的雨水不错,希望晚稻也能好些。”
大少爷嘴里说着,不过又突然想起了接下来的田土之争,不由得心思变得沉重,嘴里叹了一口气,道:“唉,这或许是仙霞贯最后的盛世了!”
谷米行多收个几十担,或许称不上是盛世。然而乡亲们的喜悦却是实实在在,回到村里,大少爷就能感觉到族人们的喜悦,那是耕着地都在唱歌,喜气洋洋。
仙霞贯的客家人,耕地唱山歌那是随处可见,毫不出奇。
做累了、清闲了,那是山歌;
开心了、痛苦了,还是山歌。
只要有心思,哪怕是端着碗,吃着饭,那也能给你现场编出一首唱着来。
那也只是稀松平常之事!
村头、田尾、山坳里、水沟旁,随时随地都能够听到客家山歌那独有的腔调。
离家几个月,没有摸过枪,朱学休回来后,一个人在采山的山谷里的打靶场练习打枪,耳边到处都是山歌的声音,直到傍晚时分,采山关口对面的茶林里还传出了妹子的山歌声。
男人唱歌和女人唱歌相差很远,尤其是赣南,男人唱不出西北的那种大气和苍凉,只有妹子清脆的歌喉才能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听着茶林里传出来的歌声,朱学休突然想起了端午节曾经听到的歌声,觉得那音线比对面现在唱着的妹子还要强上几分。
想了想,朱学休收了枪,回了陂下。
进了村没有直接回主院,左转右转,最后转到了一户人家里,从后门进去。
进了屋,喊了两声,没人应,出了大门才看到门口的池塘里有人在洗花生。
花生摘下来后,就要洗干净上面的泥土,这才好榨油。用箩筐装着,水里腾,水里搓,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一男一女的两个小孩使命的折腾,腾起好大的水花的声音。
“婶,番薯在家么?”
朱学休开口问话,洗花生的是‘番薯’的婶子。
邦兴公开给‘番薯’的工钱,是以长工的形式给的工钱,但是每每农忙,只要主院或朱学休没什么特别要紧的事,‘番薯’总是要回家帮忙,他婶子和叔叔带着三个小孩,根本忙不过来。
“在,他在家,在磨房推砻呢。大少爷回来了,几时到家的?”
‘番薯’的婶子答着话,看到朱学休现身,更是停了手里活计,把湿手在衣襟上擦过,试着招呼朱学休。“喝口水吧?”
“不,不用了,你忙,我找他去。”
“今日刚回。”
朱学休一边摆手拒绝、解释,一边往一侧的磨房走去。
磨房是公用的,但不是族产,而是就近好几家人共同出资建设,共同使用。
还没有走近,就听到了磨房里传出声音,不过不是推砻的声音,而是踏碓的声音。
推砻的声音和踏碓是有明显区别的。
砻就是磨盘,外面有箩筐做容器,推起来和推磨盘一样的声音,用的是推。但是踏碓又有分别,踏碓是用脚踩。
在赣南,砻是用来谷类脱壳,踏碓是用捣碎粉。进了门,就看到石臼嵌在地面上,连着踩脚板,‘番薯’扶着栏杆,正用力的踩,一下一下。
“咚……、咚……”
“咚……!”
“你婶不是说你在舂谷的么,怎么又踏粉?”
“这不年不节的,踏粉做什么?”
朱学休问着,‘番薯’只是扭头看了一眼,就回过了头,没有再看,过后,拿起粽扫,把石臼里的米粉扫进篾斗里。
“快中秋了,新美想吃茄包子,所以趁着这几天有空,把粉碓了,要不你回来了,我没空,叔又不在家,想吃都没粉。”
‘番薯’告诉朱学休。“过几天,说不定这里还要排队,就算有空,多半也要借给其他人用。”
旧社会,生产力低下,光裕堂附近并没有水力磨房,一到年节,磨房都忙不过来,就是平时,也多半是在用着,自己不用,也有别人来借。
“哦,原来是这样。”
朱学休点头。
赣南人喜欢将芋子、番薯、南瓜、紫薯,甚至是霉豆腐里的咸辣椒裹上湿米粉进行油炸,芋子做出来的叫芋包子,茄子做出来的就叫茄包子。
在物资缺乏、少吃少喝的年代,这些油食物深得小孩子、老人的喜欢,松软、清香,吃得停不住嘴,很多人家里最小的一个幺妹,她的绰号十有八九就是芋包子,或者是茄包子,表示她们非常爱吃这种东西,这是赣南乡下是叫的最广的两个绰号。
(笔者两岁的时候,外公病重,我母亲就是炸了芋包子去看望他,吃过之后就辞世了,他一生都爱这东西。)
茄包子、芋包子是好吃,但并不是每个家庭过节都能做,这东西很耗油,很多时候,一年半载都吃不上一回油炸的食物,哪怕是赣南出名的米果,也多半选择蒸制,而不是油炸。
新美是‘番薯’的堂妹。中秋节没到,就想着吃茄包子,这是因为‘番薯’的婶子家里有二份工钱,‘番薯’有一份长工工钱,其叔是个泥瓦匠,这在乡下是一个很吃香的活计,经常出外做活,能领钱回家,生活条件比一般家庭要好许多,这才能事先想着中秋节吃茄包子。
朱学休有些羡慕‘番薯’,不过不是羡慕他能吃上茄包子,而是羡慕他和新美之间的兄妹感情。
新美才七八岁,大她两岁的亲哥哥不亲近,反倒是经常缠着大她十几岁的堂哥,缠在他的脖子上,而‘番薯’也乐意她缠着他,经常给她带点东西回来填嘴,两个人好的就像一个狗腿子。
朱学休有个同胞弟弟,小时候感情也好,但出外求学好多年不曾见过,而邦兴公名下除了他们兄弟俩,再也没有其它同辈,‘番薯’和新美的这份感情让朱学休很是羡慕,有时候甚至是妒忌。
朱学休站着,就站在门边上,远远的看着‘番薯’把石臼里的米粉扫起、收好,没有近前帮忙,嘴里问着对方。“你这什么时候能好?”
“今日,今日就好,不用多长时间了。”‘番薯’一边答话,一边扫着,很是用心。
“那就好。”
朱学休点头,嘴里说道:“有件事让你去看看。”
过后,朱学休嘴里停了下来,看到‘番薯’抬起头,望着他时,朱学休才又接着说道:“端午节那天,我们在鸡公岭翻了车,当时有个妹子唱歌提醒我们,还记得不?”
“你去帮我找找,看看是谁家里的妹子,叫什么名字,找到她,告诉我。”
听到这话,‘番薯’先是一愣,想了想,过后才点头,开口说道:“好,不过这个要时间,明天估计不行,可能要三四天。”
“阔以。”
朱学休一口应承,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然后闪人,等他走后,‘番薯’才停了手里动作,蹲在地上,细想着如何着手。
仙霞墟往南,除了光裕堂及周边的村落,附近从需要这条路赶集的村子不多,只有三五个,只要找到了那部牛车,别的就好找了,有三四天时间肯定是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