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节 生计奔波(6)(1 / 1)跳动的蛤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楼梯口的几人都愣了一下。

余贞笑骂道:“怪人多狂妄的口气!竟然连国子监都不放在眼中。”

其他几个原本规劝余贞的公子也觉得古瑞太放肆了,纷纷不平。

说实话,古瑞还真有些看不上国子监的学生。

国子监,民间也称之为太学,是宋时国家的最高学府,也是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机构。本来于普通人而言,能够进入国子监学习确实是一种荣耀,但因为是官学的缘故,教授的多是应试科举的东西,而且管理甚严、限制颇多,少了其他书院的开放、包容之风,在后世的名声完全不如岳麓、石鼓等书院。所以国子监的学生除了在应试方面可能比其他书院略有所长外,见识礼仪反而要更逊一筹。

古瑞懒得理他们,径自往上走。

“站住!”余贞叫道,“要是有种,我们来比比。”

古瑞丝毫不惧,冷声道:“好!何时何地?”

余贞道:“明日午时,泰兴茶楼!可不要酒醒了吓破了胆不敢来!”

古瑞冷哼一声,不再理他,转身上楼。

到了门口,丫鬟将他引进,董婉儿站了起来,冷冷道:“古公子昨日不是对奴家颇为敷衍吗?今日怎么自己又来了。”

古瑞尴尬,想想昨日自己确实失礼了,抱歉道:“昨日失礼,还望姑娘原谅则个。”

董婉儿这才有了笑意,不过语气却失落:“我观古公子少年老成,不似普通学子那般爱颂风月,此次特意前来,恐怕也不会是来与我吟诗作赋的吧?”

原本古瑞还在思索介绍高珍奇的事如何向董婉儿开口,见她既然这么问了,就不再隐瞒,直言道:“今日前来,确实有一冒昧请求,不知道姑娘能不能答应。”

董婉儿道:“先说说看。”

古瑞道:“我有一朋友高通普高珍奇,素来仰慕姑娘芳名,想结识姑娘,不知道婉儿姑娘能不能答应?”

董婉儿没有立即作答,顿了顿方才道:“你明日不是要跟国子监的学子比试吗,若是赢了我就答应你,若是输了,那就免谈。”

古瑞没想到得到的是这答案,不禁摇头苦笑,道:“那好。”

想着青乐坊外的驭者该是等得久了,他也不再停留,立即告辞。

目送着他离去的董婉儿郁闷地道了一句:“呆子!”引得丫头在一旁吃吃地笑。

第二日,古瑞因为晚上睡不着入睡晚,到日上三竿还在睡觉。

突然听到外面砰砰敲门,他双眼迷蒙,穿了衣服出去开门,却是高珍奇。他还以为高珍奇是要催他去找婉儿姑娘介绍给他,正要说明,高珍奇却叫道:“吉丰,你不是要跟国子监的余贞比试么?怎么还在蒙头大睡呀?”

古瑞一愣,问道:“你怎么知道这事?”

高珍奇道:“不仅我知道,大半汴京城里的学子都知道。”

“怎么会?”古瑞心道:“即便大宋朝文风颇盛,大家都喜欢看读书人之间的比试,但这种事情也应该经常发生吧,所谓见怪不怪,哪里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还大半汴京学子都知道,高珍奇肯定是夸大其词。”

见古瑞不信,高珍奇忙道:“你知不知道那余贞是谁?”

“是谁?”

“余贞,字全德,东京汴梁人,三岁启蒙,聪慧过人,幼有才名,及至七岁,百步能诗,十岁特招入太学……”

见高珍奇罗里吧嗦、长篇大论,古瑞不耐烦起来,打断道:“说重点。”

高珍奇道:“余贞不仅在国子监、甚至在整个汴梁城里都有名,是今科前三甲的热门人选。”

古瑞没想到自己招惹了这么一个才俊,总算明白为何他和余贞的比试大半个汴梁的学子都知道了。不过他也不惧,心道:“哥再怎么也是学文科的研究生,不知道怎么造导弹,还造背不出一两篇惊世骇俗的文章不成?”

高珍奇见古瑞不仅没有丝毫惧色,还一脸轻松,心中对他更是佩服,道:“时辰也不早了,吉丰你赶快去梳洗一下,待会儿坐马车我们一同过去。”

等到两人到达泰兴茶楼的时候,那里不仅店里坐满,外面还里三层外三层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见到古瑞和高珍奇出来,有人认出古瑞来,叫道:“看,那就是要跟余才子比试的蜀地山民!”

有人认出他来其实不奇怪,他那一头精神抖擞的板寸别说在汴京,恐怕在整个大宋也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在场的大部分人都知道余贞之名,不识古瑞这个蜀地山民,所以对他并不看好。但也有一些在青乐坊里见识过古瑞文采的人,觉得他未必会输。

古瑞哪里知道这群人的想法,他与高珍奇一起进了楼里。因为来人实在太多,店家只得临时撤了桌子,只留了凳子供众人落座,在中间空出了一块地方来,摆了两张椅子,一张已经被余贞坐了,另外一张显然是给古瑞留着的。

古瑞走了过去,先向在场的诸位行礼,然后才坐下。一眼看到第一排竟然坐着几个髯须老者,心中讶异。

余贞冷冷道:“我听闻古瑞你来自蜀地山乡,在青乐坊组织的诗赋会上拔得头筹,想来也算有些文采。听闻此次比试,原本国子监有几位德高望重的师长要来出题兼做裁决,但想到理应避嫌,被我委婉谢绝。今日便随便请在此的举子出一题,你我二人分别作答,由大家共断优劣,你以为如何?”

古瑞道:“好!”

余贞问道:“可有哪位愿意赐题?”

立即有数人答声,古瑞随手指了一人,客气道:“便请这位兄台赐题。”

全场立即安静无声。

那人道:“《论语公冶长篇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请两位阐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此题一出,在坐皆惊。

原本学子之间的比试,比的都是诗词歌赋,所谓比文采。而这题比的是对论语的释义,这就不是比文采,而是比学问了。文采易得,或许是天赋,或许是磨砺,只要用心,或多或少都能有一些。而学问不同,古人说读通一经,至少需要五年,而精通一经,可能需要一辈子,所谓“皓首穷经”。

观中间坐着的两人,都不过二十多点,虽然肯定学过《论语,但可能仅知道大意,要说出什么真知灼见来,恐怕不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