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题量好少。
答起来,内容好多。
但是对于苏亦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第一道,六个名词解释,全都会。
一、名词解释:
第一个:[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考察的就是《考古通论第九章隋唐五代考古第一节城址隋唐都城长安城的知识点。
里面就讲述着唐大明宫的由来,也讲述着含元殿的兴建过程。
当然,这个并不是关键。
因为这些知识点跟遗址没啥关系。
但如果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
这一页下面还有三个注释,其中注释②跟③都有详细的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唐大明含元殿遗址19951996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7年3期。
只要不是白痴,都知道这个注释意味着什么。
考社科院的文博专业,如果不关注着书本里面唯一涉及到社科院的知识点的话,这样的白痴,也不需要考什么研究生了。
所以,看参考书的时候,不仅仅要看正文,还要看注释,有时候注释比正文还要重要。
因为正文太多了。
注释才是提炼的重点。
当然,除此之外,北大02年的真题也考了大明宫含元殿的名词解释。
好像南大的07真题也考察这个。
当然,11年之前的真题,差不多就是考古学真题了。
社科院重视考古学知识,苏亦刷完文博真题的同时,也不会漏过北大南大这些牛校。
第二个名词,[毛公鼎],也是在《考古通论里面的知识点,303页,就有原文说明:
“长篇带铭铜器增多,最长者如厉宣时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铭文字体长方、规整,已经不常用肥笔,铭末仍流行子子孙孙永宝用等套语。”
非要说那么厚一本书,普通人谁知道这样的知识点啊,也行。
不过,毛公鼎也不是什么冷门知识。
因为这个名词解释,武大11文博真题就考过。
有真题出现过。
而且还是国内著名的大学,还不会。
那还要说什么呢?
第三,[西清古鉴]
这玩意,《考古通论没有,因为这玩意,是清代的,但各大院校里面真题,却出现过了,好像湖大14年的文博真题出现过。
其实,就算没有文博真题出现过,苏亦也知道这个玩意。
因为他读的就是美术史。
中外美术史,就必然会涉及到《西清古鉴,这也算是美术史专业考文博专业的优势之一了。
然后就是第四个,[前朝后寝]。
这个不仅涉及到考古学,还涉及到故宫学。
明清北京故宫是中国现存遗留下来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宫殿建筑群。
故宫的建筑布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布局的若干原则,其中“前朝后寝”制的布局原则延续时间最长也最早。
封建时代的皇宫建筑大体如此。
在郑欣淼的《故宫与故宫学里面就涉及到,“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五门三朝”,不仅体现了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在紫禁城建筑中也得到运用。
当然,北大09年文博专业文物古建筑方向名词解释就有“前朝后寝”,所以很难说冷门。
获得系统的时候,苏亦还心心念念北大文博专业呢。
后悔当初没报北大。
至于为什么不是北大考古专业,主要是北大考古不招学硕。
所以这些年北大文博真题,他一个都没错过,全刷了一个遍。
至于,第五个,[建川博物馆],这玩意哪本书都没有。
但是关注文博资讯的人都会知道。
这是博物馆方向的知识点。
也就是社科院喜欢考的人物以及博物馆知识点。
在公众号文博圈】推送的消息里面就有建川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全称为成都建川博物馆聚落,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位于中国博物馆小镇——大邑安仁镇,占地50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拥有藏品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25件。”
直接答这样就可以了。
当然,还不满意,继续写也行。
文史哲专业考试,很多时候考的就是手速,知识点太多,写不快,根本就写不完。
剩下最后一个,也就是第六个,[桃花坞年画],这玩意,作为一名美术史专业的学生,还不会,那就可以去死了。
从六个名词解释来看,社科院还是很善待美术史专业的学生的。
比如偏冷门的西清古鉴,以及谁也不怎么关注的桃花坞年画,对于美术史的学生来说,都不难。
当然,要不是美术史专业的,普通历史学学生,遇上这两个名词解释,估计要吐血。
20分钟不到,6个名词解释,60分到手,对于苏亦来说,还是很爽的。
二、简答题
第一道[简述考古发现的北朝时期主要墓葬及其主要特征。]
社科院喜欢考察考古方面的知识确实没有错。
这道题,就是典型的考古知识。
而且题目信息量不小,首先得知道北朝是什么朝代。
北朝36年—51年,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这道题考察的这些地方的主要墓葬及其主要特征。
这样一来,就必须要知道,这些个地方有啥主要墓葬了。
在张之恒的《考古通论里面,469页才介绍北魏后期至北齐、北周时期的墓葬。
至于为什么,没有介绍东魏、西魏两朝,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
原文讲述:北魏迁都洛以后的墓葬在洛阳发现地很多,东魏、北齐墓多在河北临漳、C县一代,太原附近则多北齐墓,陕西汉中多西魏墓,H县、咸阳一代又多北周墓,河北、山西发现的多为东魏、北齐墓。
这一时期的墓葬一般都是由墓道、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墓顶基本上皆呈穹庐事或四角攒尖顶,可分砖室墓、石室墓和土圹墓三种形式。
砖室墓室北魏及东魏北齐官僚地主习用形式。
砖室墓数量多,分布广。
如河南偃师北魏元睿墓、YDII926号M,偃师南蔡庄北魏墓,安阳北齐和邵隆夫妇墓,河北C县北齐高润墓,山西白圭北齐韩裔墓,太渊南郊北齐壁画墓,北魏营州临泉戌主刘贤墓,陕西华阴北魏杨舒墓,河南孟县北魏司马悦墓,汉中崔家营西魏墓,河北J县东魏高长命墓等等。
砖室墓,是发现最多的。
其中,YDII926M出现的比较突兀。
一行汉字之中,出现字母阿拉伯数字标号,怎么看都古怪。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主要是考古发现的墓室,没有办法确定名字或者由于某些原因,只好用序号来标记。
最后一个M,不用想也知道是墓的简称。
而且苏亦之所以特意强调这玩意,主要是原本注释②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偃师杏园村的四座北魏墓,《考古1991年第9期。
就是这么秀。
社科院考察的考古知识点,基本上都考察自家考古研究所挖出的墓葬。
不是自家的。
不稀罕考。
所以之前苏亦背书的时候,顺便到知网把《考古通论注释涉及到社科院引用论文都下载下来看个遍。
当然,上面的墓室只涉及砖室墓,下面还有石室墓跟土圹墓。
两个墓室类型,为了阅读体验,略……。
北魏迁都洛以后,大型的双室墓很少发现,单室墓增多。
东魏北齐时,砖质单室墓室中央地区贵族官僚墓葬的流行形式。
西魏北周时期流行带天井的土墓室。
墓室的装饰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壁画上。
篇幅有限,壁画的变化过程也不需要展开写,其实,要写,苏亦也可以写出来,谁让他读的就是美术史内,壁画也是研究方向之一,背书的时候,涉及到壁画的内容都会格外注意。
然后第二特征就是在墓葬结合上,院庭屋宇化倾向得到发展。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随葬品以陶俑为最多,包括武士、仪仗、男女侍从等三大类。
……
这段文字,要全部详写,好长。
苏亦尽量简短。
反正,如果没有获得系统,遇到这道题,苏亦就算不挂掉,答题也不会如此详细。
简答题,6选4,总分10,一道题45分,这玩意,答题就要条理清晰,关键知识点一定不要漏。
能够想写就尽量想写,最好不要略。
45分啊。
妥妥的大题了。
答不好,扣上5分,亏大了。
第2道简答题:[简述近年来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文物展览及其特色。]
这题题量也不小。
三本参考书,是不可能有的。
就靠考生的综合积累。
这玩意没啥好说的。
这些年,跟一带一路上涉及到知识点,年年都考,不仅文博专业考,考古专业考,历史学考,美术学考。
沾边的专业都考。
考察的方向跟内容五花门。
但概括起来的话,这道题应该属于博物馆方向的内容。
相比较博物馆或者历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美术史的学生,对于这道题或许更加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