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庄子做生意的脚步,丝毫没有停下。
铁家母子,伤情好了起来,顺势在庄子住了下来。
尤其徐徐看这对孤儿寡母,想到了自己悲惨的身世,一心软,告诉铁娘子,想住多久就住多久,也可以加入王家庄子,帮忙做一些事。
等铁家郎长大了,也可以在庄子的学堂读书。
当铁娘子看到这么优越的条件,外加上高陵家里的农田房屋被冲垮,无处可去,便欢喜地的答应了下来。
“缝制胡服的时候,关键要仔细,一些毛角都要处理好,庄子的胡服,大部分都是做给长安里的贵人,用郎的原话,这叫那什么子品牌,老婆子我不太懂,但娘子一定要做仔细了。”
负责胡服作坊的老婆子,五十多岁,一年前在长安的铺子里打下手,做事算是勤勉,关键在于实诚,之后便加入了庄子,被徐徐委以重任。
老婆子姓胡,人称胡婆子,她很看好铁家娘子,娘子虽然柔弱,但做事认真,和她年轻时很像,所以胡婆子是把铁娘子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
“人老了,话也就多了。进了庄子,就是一家人,若是可以,你叫我一声干母得了。”
人老了,就有点多愁善感,胡婆子本有了儿子,但和老子一样,都是在西域戍边的时候阵亡了。
“干母。”铁娘子想到了早逝的父母,外加上胡婆子在这段时间,对她和她的儿子贴心照顾,这句“干母”是从心底里发出的。
“哎!”胡婆子开心的答应了一声,接着一边缝衣服,一边道:“我见那与郎在同一军的郎君,叫王笑笑是吧?上次看你的眼神不一样,再嫁给他也不是不行的。”
“干母,这件事,止若自有决断。”铁娘子有些害羞道。
汉代女子丧夫,再嫁饶事情很普遍,甚至有一妇女,丧夫五次再嫁的,据汉书记载:卢牖富人张负,有女孙,五嫁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
九月末的时候,王匡告假回了趟庄子,田里的玉米正在收割,今年的产量比去年要差一点,毕竟今夏的一场大雨,让玉米也遭了灾,不是雨水越多越好的。
王匡这次回来,不是为了别的事,是听闵泽传给他消息,大汉商号的商队前段时间,聚集了数百辆商队南下,抵达了卡林加国今印度克塔克,有商人上岸后,发现了金矿!
大汉商人甚至在那里自己建立了基地。这则消息传回大汉后,吸引了更多的人前去淘金。
为了不让秩序出现混乱,王匡只好将大汉商号的负责人召集而来。
“在那卡林加国的秩序,必须由大汉商号来维护,若是可以,我们可以雇佣卡林加国本地人。具体细节,我昨和闵泽过了,尔等可有什么意见?”
萧家孙家是紧跟王匡步伐的两家,还有其他几家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从中获得了不少的利益。
当然,大汉商号有了长安数十家权贵的加入,无论是下海经商,还是西进,亦或是东进,与各个国家的人做生意,都有不少的方便,但也没少给大汉地方官府交税。
“我少府也没问题。”少府与大汉商号的联系者,这段时间换了一个人,与前一任相比,明显是亲近王家的。
除了普通的商贸外,大汉商号这段时间还承建了两个造纸的作坊,作坊的工匠,是在长安本地招聘的。
“我上次所的书局之事,你们都可有想法?”王匡问道。
书局之事,是在一月前,蔡阳成功使用毛竹造纸后,才让目前负责王家庄子在长安事务的闵泽告知的。
在他的预想里,成立一家专门印刷书籍的机构,先是找工艺者雕刻,而后将这些成书的书册销往各处,让更多的人读的上书,这个机构更多的是偏向于公益,刚开始甚至是亏本的,毕竟收益不大。
让朝廷做这种事,王匡曾试探过王莽的态度,发现这位父亲因为朝廷内库不够丰硕,暂时没有这种想法,他将更多的经历放在了田地改制方面,也就是民生。不过,王莽也提到,若是王匡需要修书之人,可去太学请教那些博士。
于是,目前这事,只能由他来募集,私底下做。
一听王匡提及此事,果不其然,几家人,除了书香世家邓家默不作声外,其他几家都纷纷反对。
“此事,有功于社稷,虽利薄,但让我大汉商号的名声,定会传进千家万户。”王匡多了几句,见几家依旧无动于衷,便不再多言。
对于这种结果,他心有预料,谈不上多么挫败。
“既然大汉商号达不成一致,那我们庄子自己做。”王匡感叹道。
在王匡的设计下,王家庄子宅院边,又多了一座三层楼高的阁楼。
上面的牌匾上写着“万卷书局”,门框上挂着两连对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其二便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牌匾上的字,是王莽亲自写的篆书,至于后面的两幅字,则是由邓锦和贾先生写的。
前世王匡的钢笔字还可以,但在大汉,虽然苦练了两年,但依然上不得台面,勉强可以入眼罢了。
“还请先生,及同窗多多关照。”在书局建成后,王匡亲自带着礼物去了太学,见了锦等太学博士,并由好友文重,景丹等人牵头,找寻到了数百同窗,共同为书局的编写第一本书古文解字努力。
在王匡的构想里,这本书将收录大汉人所熟知的字,并给予释义,相当于后世的字典,这是为了帮助初学者掌握大汉的书面文字。
师长和同窗自然应允,王莽得知王匡准备找人编书后,还特别的鼓励了一番。
同时,万卷书局也花费一月,拓印邻一本书籍孝经。
孝经全书用隶书所拓印,在成书之后,光是在长安之地,便被一售而空。
由于王家庄子销售时,只收取了成本,一些贫寒之子也能买的起。而在孝经下方,写着万卷书局四个字,后页对万卷书局有详细介绍,并表示是王家庄子所成立的,这种习惯被完美的保留了下来。
之后的几年内,万卷书局的书册被销往大汉各处,而王家庄子的名声顺道流传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