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据我所知,马文英送给他儿子的女人,都是用盐和铁器付了账的,也不知……你们用着是什么心境?”
沈思诚接着说道。
杨九林有点儿慌。
他和马家的“合作”还是挺愉快的,毕竟纳了军赋也饿不着自己,送了女人也不是自家的——反倒是马文英为此付的账全进了自己库房,还能用来交易,再扒一道泥腿子们的皮。
自己是纯赚的。
虽然表面上,自己是在“忍辱负重”,为了全族大局对马家妥协,以此塑造人设,但内心里他可一点儿都不反感马家。
相反,他对借用马家的威慑力来维持自己地位的现状十分满意。
所以,沈家小儿,你这话不光是在杀士气,更是在砸我的锅啊!
于是,趁着沈思诚距离自家大队人马有些距离,他当即命令自己最忠诚的亲随,喂得最饱的狗腿子——哦,不对,是勇士——扑向了沈思诚。
不能再让他哔哔了!这个人,一定要让他闭嘴!
十来个杨九林的亲随迅速跃出了人群,让原本出阵“致师”——也就是喊话单挑的那个汉子有些发懵。
这……不合规矩吧?
不过,让他更懵的是,沈思诚不退反进,孤身冲向了那一伙首领亲随。
讲道理,这些亲随哪个不是膀大腰圆、以一当十的壮汉?虽然不擅长阵战,但一对一谁怕谁?
这次遇上个逞英雄的汉人将军,心里是又鄙夷又开心——都知道汉人结阵打仗厉害,这傻子反而一个人上。
这不是送吗?
然而,首当其冲的那个苗人壮汉在一个照面之后捂着脖子倒了下去,让身后身旁的其他人不由得动作一滞。
他们马上就明白了——是个硬茬子,不好对付!
于是十分默契地靠拢了一些,同时也有那么三、四个开始尝试绕后包围。
不过沈思诚哪是他们围得住的?
再杀一人之后,沈思诚猛地一记侧踹,就把还未倒地的尸体踢向了正在靠拢的那几人,把他们撞了个七荤八素。
趁着他们起身、试着稳住自己的时间,沈思诚迅速地完成了“补刀”,把那些倒地未起、或姿势还没稳住的挨个一槊扎死。
已经绕后的三人这下方寸乱了——没想到他们的正面崩得如此之快!
沈思诚的身法和步伐都很灵活,正面如果拖不住,他们没办法轻易靠近。
胡乱地跑着靠近,则出手无力,不仅达不到背刺的效果,还可能被轻易反杀;可维持着战斗姿势靠近,他们又没本事追上,把沈思诚纳入自己的出手范围。
如果沈思诚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一定会说:你们想多了,反正都会死,轻松一点儿随便选好了。
就在“成功绕后”的三人维持着战斗架势全力逼近沈思诚的同时,在正面的几个十分狼狈——正在一边后退一边减员。
本来他们的配合就不熟练,哪里想到沈思诚的个人武力还这么高?
拖都拖不住!
而且,他们的后退,与其说是后退,还不如说是逃跑。
一个个退着退着就方寸全无,然后被一槊刺倒。
当那三个“深入敌后”的亲随终于撵上,并能够出手的时候,沈思诚已经可以从容回头了——其他人都死了。
这三个绕后的也没人撑到第二回合,被沈思诚一槊一个刺翻了。
全程看呆的杨九林完全忘记了己方的指挥重任还在自己肩上,从交手的一开始就一直保持着瞠目结舌的状态。
而眼看着最凶悍的一批勇士都被一个汉人轻松收拾,杨九林身后的土兵们个个心惊胆战。
那些和汉人打过仗的老人们都说,汉人其实也没那么厉害,就是靠结阵才让他们吃了大亏……
寨子里还有这样的说法:要是一对一轮着来,老王叔能打三个,杨老六能打五个,阿赛爷能连挑七个——还不带喘气的!
可眼前这个汉人将军是怎么回事??
一打十几,个个都是寨子里同辈中公认的最能打的,还不是轮着来,是一起上的!
骚乱中,也不知是谁说了一句:
“……这根本不是人,这绝对是天神下凡!”
然后对着沈思诚纳头就拜。
“天神下凡?!”
身边的土兵们一听顿时觉得……好有道理哦!于是纷纷有样学样,跟着拜了。
这下轮到沈思诚懵逼了——不是,你们是不是傻啊?
我特么又没有三头六臂的,怎么就成天神了?
我要真是天神,还犯得着当个山沟里的小军阀?
原本就想挑唆下阶级矛盾,然后武力解决吃得饱、脑子僵的那一批,再嘴炮策反那些胆子小的、觉悟高的、饿肚子的……
实在不行就武力碾压了,反正把他们击溃一次也没多大代价。
可是现在这剧本……我也看不懂!
好在,部分土兵们还是有些主观能动性的。
他们开始奔走宣扬沈思诚的以一敌十,把杨长老身边最勇猛的壮士全数击杀的“神迹”。
根据脑补,沈思诚“下凡”一定是他们姐妹的冤魂在天上告了状,“天神”发怒要铲除恶霸马文英父子。
他们本来就和沈家无怨无仇,反倒是马文英儿子的作为更让他们愤恨。
以前一直不敢报怨,是因为首领们把马文英描绘成了手握两万精兵,一意不顺、一言不合就要屠村的大魔王!
所以大家只好忍气吞声地饿着肚子也要缴纳军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姐妹被送去贵阳府的火坑里。
原本这是首领们为了方便统治,借着马文英的名义多捞点儿好处,特意夸大外部压力的说辞。
实际上马文英索要的军赋也大致相当于他们土地收成的15%,不过在杨九林收的时候就直接乘以4了……反正锅已经给马文英背了。
这下好了,在这种背景下,沈思诚很快就被脑补塑造成了他们这些可怜人的大救星……
这三千土兵,除了少数机灵的逃走外,几乎全数投靠了沈思诚,“要死也要死在贵阳府”也成了他们的口号。
一直以来坚持对马文英卑躬屈膝的杨九林,当即遭到了清算,随后就承受了人们积压已久的怒火,碎成了几千份……
“吊死马文英!”
“剐了马洪穆!”
“要死也要死在贵阳府!”
在这样的口号声中,三千余人的队伍向着安平县继续前进——虽然原本的目的地也是安平县,不过土兵们的立场已经完全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