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那些朝堂上面的官员再是弹劾和攻讦,在有些时候他们都不得已要闭嘴。
一如当年的李立青乞骸骨,皇帝陛下趁机调动帝国南军,一系列动作都是让朝堂官员们哑口无言。
没有办法的事情,朝堂官员敢于直面挑战皇帝陛下,直面挑战弹劾手握军权的帝国军方高层。
却是怎么都没有办法挑衅民怨沸腾的百姓,更加不敢挑衅万众一心的百姓。
当时李立青带领帝国三军直接开启征战南方的战争,阻挡了西方诸国的入侵帝国。
又是把西方诸国打退的同时,趁着兵强马壮长驱直入,直接灭掉南方两座大国。
把原本宋国和越国的领地,变成现在帝国的江南道和岭南道,开疆拓土。
再是打到西方诸国的屏障南周之下,灭掉几座西方诸国的小国,离开的时候还在南周边境的城池里面掠夺一番。
哪怕其中有些不是李立青做出来的,但他是三军总指挥,一切出兵的基调都是他定下来的。
有些时候该是如何用兵,李立青都早先安排好,直接让军队开始攻击即可。
如此这般,为帝国开疆拓土,让李立青的威望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
何况李立青再是想出乞骸骨的动作,要是在那样的时间之内,朝堂官员胆敢说一句话。
怕是第二日就被贴上逼迫李立青乞骸骨的罪名,在当时这样的罪名比废立皇帝还要可怕。
因为他们手中没有真正的权柄,李立青为帝国立下汗马功劳,没想到居然战争落幕之后乞骸骨归老。
百姓们都是相信朝堂之上有奸臣,阻碍了皇帝陛下对李立青的挽留。
只是他们没有意思的李立青其实封无可封的境地,没办法必须要乞骸骨。
但是这些话,那些朝堂官员不可能说出去,百姓们自然不可能相信这些东西。
在百姓们看来,只有李立青有功劳,帝国朝堂就应该给李立青加官进爵。
在这样的环境中,谁要是和李立青作对,谁就是百姓眼里的奸臣,必然遭受万千唾骂。
当然皇帝陛下乃是帝国的执掌者,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落在皇帝陛下身上。
何况想要面对这些,皇帝陛下只需要下达旨意给李立青加爵,自然而然那些怒骂皇帝陛下昏庸有功不赏的流言蜚语就会消失。
不过这些朝臣没有皇帝陛下这样的手段和随心所欲,一旦暗害李立青的罪名成立,一辈子都可以戴上枷锁。
连是他们的子孙后代,恐怕都要遭受唾骂,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位朝堂官员胆敢开口阻拦皇帝陛下的封赏和行动。
任何和李立青有关的是事情,朝堂官员都是有心无力,只能眼睁睁看着。
因此,李立青获得帝国军神的尊号,陇西道世家的威望再帝国内部得到发酵。
朝堂官员有心遏制,都是没有办法反对,只能任由皇帝陛下借着李立青的名号做那些事情。
直到现在,李立青被皇帝陛下加封一等军侯,朝堂官员都不敢太过反对。
都是为了维持表面的骄傲,而象征性挑出几名官员弹劾,再是把那几名官员给踹出咸阳。
当然李立青那件事情,只是当时特定的环境下方是能够实现,现在断然不可能。
只要帝国没有震荡,没有出现太过丰功伟绩的存在,这段时间谁的威望都挡不住朝臣的弹劾。
一如之前的项信出任太尉,别看项信和十几年前的李立青齐名,有着不俗的功绩。
现在朝堂那些官员弹劾起来,半点忌讳都没有,想要弹劾直接上奏疏。
若非皇帝陛下任用御史台,让这块肥肉暴露在朝堂官员的眼目之下,让他们争抢,吸引他们对项信弹劾的视线。
方是能让项信安然出任帝豪太尉,否则恐怕项信出任坐稳帝国太尉的时间又要延长。
毕竟现在的帝国太尉和以前的帝国太尉有所不同,五十年前最后一位帝国太尉离世。
导致帝国五十年没有太尉出现,朝堂官员们习惯没有太尉,不允许自家得人上位,更加不允许别家得人上位。
使得两者仇视之间,他们见不得任何人上位帝国太尉,宁可那道位置始终悬着。
如此这般,拼了老命都要弹劾项信,当然他们拿出去的条例是项信没有经过过渡期。
毕竟从军方直接升任帝国太尉,对于军队的密切度没有消除,很可能导致对军队过于掌控。
大部分朝堂官员都是希望项信暂时出任军部尚书两年,等到两年之后再是出任帝国太尉。
明摆着把项信拖着,安排在军部尚书的虚职上,在两年时间内慢慢谋划项信。
因为他们知道,这条很可靠,极大可能对项信起到拖延作用,对皇帝陛下而言,属于进退有度的场面。
皇帝陛下就是看出朝堂官员们有拖延时间的想法,毕竟两年之后,说不定项信就不在了。
毕竟项信现在古稀之年,加上战争时期受过的伤势,到底还有几年的活路,谁都没办法预测。
何况某些东西他们早就部署完成,要是现在不发作,拖延时间越长,他们出现乱子得可能性越高。
皇帝陛下没办法继续忍受,同样或许没有办法继续忍受,而项信时间未定,不知道他能不能熬到那样的时间。
因而皇帝陛下直接丢出了御史台这样的肥肉,三公官署,即便拿不下御史大夫,拿下别的位置同样极其好。
现在他们又在接触帝国大儒言正忡,摆明着要言正忡出任御史大夫,直接把御史台拉活。
让他们对御史台的官职更加有掌控,获取更高的利益,落在皇帝陛下眼中。
言正忡出任御史大夫倒是合理,不过不能让那些朝堂官员把言正忡推上去。
必须在合适的机会,让皇帝陛下亲自扶起言正忡上位,否则宁可御史台的御史大夫永远空置。
其实在皇帝陛下眼里,御史台真的没有必要存在,毕竟太常寺之前吸收了不少御史台的职能。
明显的打算,完成官署之间的互相融合,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