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恐怕要让梅姑娘失望了,并非是吴某自谦,而是二十余年来,我连生都没搞明白,死就更不敢妄言了,未知生,焉知死?”
吴极连连摇头惭愧道。
“那先生可曾听说过有的动物能预知死亡之事?”梅灵甘望着窗外又问道。
“这个我略有耳闻,梅姑娘言下所指,可是大象?”
“不错,相传大象是一种特别有灵性的动物,当她感到自己时日不多的时候,会在本能的指引下脱离群体,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孤独地等待死亡降临。
“依灵甘愚见,象之所以叫象,也许不是偶然的,我年幼之时曾读过一本名为《梅花易数》的书,当中很多内容都读不懂,现在也几乎都忘记了。
“但是有一点记得分外清楚,里面讲到周易的本质是象数理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象数和理气。象者,万物取其类也。
“对应到八卦中有卦象,有爻象。所以我觉得最初大象跟卦象之间说不定有某种联系。而且先生可知我们脚下是在哪里吗?”梅灵甘问道。
“这里?不是隐阳城吗?”吴极皱眉问道。
梅灵甘回身道:“是隐阳城没错,不过相传在四千年前,这个地方名字是叫申州。
“那个时候的气候远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再加上当时这里河流纵横,森林茂密,所以野象众多,一度被称为‘牵象之地’。
“牵象之地……多美的名字,指的正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吴极恍然道:“原来如此。多谢梅姑娘指点,吴某受益良多。”
“不说这个了。灵甘还有一个问题想要问,先生,可曾读过《寒山问拾得》?”
梅灵甘侧过头对吴极笑着问道。
吴极品了一口茶回道:“这是自然。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
“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哪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箭。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那时哪个辨?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辨,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
“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正是。先生怎么看待这些对话?”梅灵甘又问道。
“我虽然有些想法,却不敢轻易言说,有些话一旦说出来,梅姑娘和我,连同隐阳城,甚至这整个江湖,都将不复存在。”
“先生不必担忧,出于你口,入于我耳,仅此而已。
“若是冥冥之中有他人听到,大概其人能坚持到此处,也大多是与我们二人有些相通之处,应该不至于会抹杀你的一番肺腑之言。
“更何况我观先生面色微红,疑似醉酒,既然是酒后之言,大多不过梦呓醉话,实在不可信,还请直说无妨。”
“好。既如此,梅姑娘稍待,吴某这就去喝杯茶……哦不……是喝杯酒,然后再畅所欲言如何?”吴极问道。
“甚好!”梅灵甘拍手叫道。
吴极随后又去斟上两杯茶,自饮一杯,另一杯递给梅灵甘,然后说道:
“这个问题归根揭底是在讲如何报怨。也就是当你被别人以不正当的手段对待时,该如何应对。
“其实诸子百家对待这个问题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先比如说‘释家’提倡的是以躲报怨。经云:遇到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统统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依吴某浅见,这里面如果只是遇到笑我、轻我也就罢了,一笑置之,不要理他,以躲报怨,躲得远远地也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遇到欺我、辱我、贱我、骗我的,也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吗?遇到有人骗你钱还不能报官了?那再进一步,是不是被人一刀捅死,是不是也要笑呵呵的跟对方说,好样的,你干的太好了!
“再比如说‘李家’提倡的是以德报怨。经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又云: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可以对比两段话,看得出来老君的本意并非是后世以为的以德报怨,相反更像是孔家的以直报怨。
“其实‘孔家’也曾经一度在上千年中提倡过以德报怨。论语有云: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君和仲丘当年曾有师生之谊。二者最初的本意都是想讲以直报怨的,无非区别是仲尼信仰比较坚定,而老君是在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两者之间摇摆,偏向于以直报怨而已。
“只不过后来两位的徒子徒孙,要么断章取义,要么望文生义,要么就是六经注我,大多都曲解二人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