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问04去哪了,反正不是老杨忘了。
第一贴。
今天我们来谈谈《南洋武帝》中的人物。
首先出场的,当然就是本书的原动力郑和了。
当然,《葵花宝典》肯定不是本位面的郑和写的,但不可否认,这绝对不是个普通的太监。
因为作恶的太监太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太监差不多都被贴上了“坏人”的标签。确实,做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但凡掌权的太监,真没什么好东西。
郑和算是个例外,这当然也只是相对而言。
和绝大多数出名的太监不一样,郑和并非因弄权而出名,而是七下西洋的指挥官。
仅看朱棣能将两万多精锐交给他,飘洋过海,远隔万里,且还能在帝位更换后信任不减,便可知郑和绝不简单。
作为一名太监,郑和并不是因把主子伺候得舒服了才上位的,而是实打实的军功。
郑村坝一战可谓靖难之役的关键战役之一,此战过后,马和变成了郑和,三保成了三宝。
历史对此的记录并不详尽,可正好可供好事之辈想像添补。
此前已经说过,这本书原来准备以陈祖义为主角,所以也曾设计过郑和与三大供奉的成名之战。原本的设计中,三大供奉是陈祖义的老师,是朱元璋手下三大绝顶高手。
主角一变,这一战应该不会再出现了,若是有可能,或许会以番外篇的形式补齐。
郑和的具体事迹,百度可查,就不在这里充字数了。老杨要讲的,都是百度之外的东西,纯属江湖传闻(个人瞎想)。
研究郑和的时候,发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三宝太监,他本身是回回,也就是回教信徒,后来又拜了高僧姚广孝为师,每次出海又要祭妈祖,到了赐兰山又要参拜佛迹,还对皇帝特别忠心。
那他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呢?
回教、佛教、道教、原生神灵崇拜、儒教……若是西方提前到西洋一带,不知道他会不会顺便拜下天主上帝。
一个人的信仰可以这么没有原则吗?
这里面,绝对有可供深挖(瞎想)的东西。
在本书里,郑和已经是一个离突破武道极限只差一步的绝顶高手了。
到了这个境界的人,前面的信仰杂乱就可以很地解释(胡诌)了。
因为他也迷茫,和黄易一样的迷茫,围城之外,到底是什么呢?破碎虚空之后,到底会怎么样呢?
因为未知,所以好奇;因为好奇,所以探求;求而不得,所以迷茫。
或许牛顿如日方中时突然改为研究神学,也是因为这一种迷茫吧,谁又能知道呢?
高处不胜寒,境界越高,越是孤独。
第二贴。
虽然被剥夺了主角光环,可陈祖义仍是个不得不谈的人物,因为他身上实在有太多不详的东西了。
前面其实已经提过很多,说过的,也就不再多说了。
既然之前想让这个满身神秘的人当主角,其人设自然就要丰满得多。
陈祖义是温州一带的人,在洪武末期举家逃往南洋,紧随而来的就是朱元璋派出大量使者要求各国协助缉拿,且悬红高达五十万两。
历史对这一段记录模糊,正好可供我们添hu涂si抹luan色xiang。
不管正史野史,陈祖义大海盗的身份是都是板上钉钉的。
可大家有没有想过,按这节奏,他海盗事业还没开展呢,朱元璋对万国来朝的兴趣远没有朱棣大,而且出名的抠门,怎么会为了一个海盗发出国家追捕。
看看后面的那些海盗王,甚至为祸一时的倭寇,谁有资格享受这样的待遇?
所以,绝对有蹊跷。
陈祖义为什么要逃到南洋,以其能力,走科举也好,走举荐也罢,都可以混得不错。
在那个时代,移居国外可不是什么好事,除非实在没办法,谁愿意前往蛮荒之地。
到了南洋之后,陈祖义更让人刮目相看,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牛!
书中对其在南洋的表现虽有艺术创作的成分,但离事实其实并不远。逃往南洋的汉人很多,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种程度的,反正我是找不到第二个了。
这也从侧面证实了陈祖义的能力绝非一般。
那么,朱元璋通缉他的原因就更加耐人寻味了,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会让老朱如此大动干戈。
想像的空间可以很大,但也很有限。要么是国家层面的,威胁到其统治,要么就是私人层面的,必除之而后快。
陈祖义的家族也是根正苗红,其祖是抗元义士陈梦龙,祖义之名也因此而来。照理说,反叛什么的绝对擦不到边,威胁统治更是扯淡了。
所以只剩下一种可能。
举国之器,只为私欲,而且是一种可以不惜一切也要达成的私欲。
都当皇帝了,坐拥天下,还有什么东西能让其如此渴求呢?
答案似乎很好猜,可又未必,容以后慢慢道来。
第三贴。
黎利在越南历史上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记录还算详尽,可能够涂抹的地方仍然不少。
书中所述除五夷大将外,其他基本与史实没有什么差别。之所以一开场就出现,其实是因为他身上有两个谜团。
首先就是那把蓝灵古剑,《大越史全书》里说其“自崩而出”,很是灵异。顺便吐槽一下,华夏文化圈里的小国一般都喜欢冠之大字,实在是一种难以明白的心态。
这把剑据说是舜帝佩剑,而舜帝也确实是崩于巡视苍梧途中,地理位置倒是很接近。本书中承认了这把剑的存在,而且赋予其神兵特性。毕竟这是华夏先祖之物,出彩一点也不为过。
这把剑的最终归宿,是灵龟负之沉于湖中,还剑湖到现在仍然是越南最著名的名胜之一。
黎利为什么要归还这把剑,实在有些说不通。难道不顺天了吗?
时间点也非常巧。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谜团。
黎利只活了48岁,对于开国者来说,这可正值壮年。
更可疑的是,死前接连发生两件事情,一是还剑,二是废太子。
两件事情过后不久,黎利“崩于正寝”。
我就喜欢这样语焉不详的史书记载。
把这诸多因素串连起来,应该是个好故事吧,只是不知道讲得能不能让大家满意。
不管满不满意,总得先看了才能知道,所以,追更呗,答案即将揭晓。
第四贴。
这是个极其神秘的人物。(书友:切,早就猜到是谁了,你只是嘴硬不承认罢了。)
本来,不想透露一丝一毫,因为那样会造成严重剧透。(反正都装了,继续装着有很多人追更的样子吧。)
不过专场时间里,本书的情节才刚刚展开,如果抓个还没出场的重量级人物,估计后果会更严重。
勉为其难,就他老人家了。
首先要表达一个自己的观点:道家和道教完全不是一回事。
道家,是华夏文化的主要核心要素,没有之一。
道家追求的并不是飞升成仙,道家甚至是无神论者,假如有,那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是的,道家比道教更高冷,更牛比。
道家追求的是体悟天道,弄清楚这世界运行的规律,这宇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相比于觉悟解除痛苦、一切归于某神,华夏文化的主基因高出的不止是一个两个层次。
好吧,我承认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民族主义者,一个自豪的种花人。
可事实,不就是如此吗?
相比于道家,道教就要低一层次,毕竟其本身就是从道家分离出来的一个小分支。
道教为什么要追求飞升?
其实并不是为了更强的力量,更多的神通,而是要彻底摆脱这天地的束缚,这宇宙的桎梏。修道者不想去弄清这个世界了,这个宇宙也太过浩瀚,还是先管好自己为好。
所以真正的修道士,不慕名利,不恋权势,美色虚荣更弃之如粪土。
因为他们追求的,远远要高出这些。
可他们仍然有欲,那就是“飞升”,这或许与普通人理解的飞升并不是一回事。
邋遢老道就是一个标准的修道士,他已突破生死玄关,活得远比普通人更久远,可他还差那一步。
这一步,是天和地的区别,是自由和约束的界限。
好像已经剧透了好多东西了,不能再说下去了,欲知后事详情,敬请收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