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1章 要捅马蜂窝了(1 / 1)唐不苦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户部要加税的事情,坊间已经传遍了!甚至,激起了民怨!

这不,户部的臣子,上朝时,坐在轿子里,被一些躲在暗中的百姓,悄悄砸臭鸡蛋!

奇怪的是,这些臭鸡蛋,扔的也太准了。

感觉不像是寻常百姓扔的!

寻常百姓,也没这个胆!

更不可能溜得那么快!护卫、捕快都追不上他们!

哈哈!

这也百里棠整的,他得提前让户部的臣子,感受感受,如果加税,会有什么后果。

你们大不了辞官,反正这些年,你们也捞够了,不在乎这点俸禄了。那他百里棠呢,退位吗?

景国的税,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若再往上增,势必会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到时遍地的“梁山好汉”!

景国的“士大夫”不用纳税的,神奇吧?他们却掌握着这个国家,绝大部分的社会财产。过着“没羞没臊”、锦衣玉食的生活,何时想过民间疾苦?

税,是要交的!

但,百里棠不会再把手到伸向底层的穷苦百姓,而是这些人!

意味着,他马上要做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要动这些“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他希望百姓支持,可这很虚他只能寻求,叶家、呼家的支持,加上他的皇家军团、禁军。哪怕到时杨家、韩家、郭家等,全站到林家那边,他也不用担心!

此外,他还得制造出一种恐慌感!

因而,今日这早朝,他把太后给请来了。

“皇帝啊,既然你已回来,这朝堂之事,哀家若再过问,便不合规矩了。凡事,全由你与百官商议之后,做主便是!”

“母后所言极是。只不过,今日之事,事关重大,需要得到母后首肯方可!”

百里棠在搀扶着太后,一起上朝,看着母慈子孝的:“母后可听昨日,朕处置那几名妃嫔之事?”

“你那般处置,倒也无碍。毕竟,秋语丫头,是个不可多得的奇女子!哀家已经下令,后宫之人,若无要紧事,皆不得去打扰她。倒是皇帝你日理万机,本该以国事为重。这后宫之事,还是交由后宫之主处理为妥。”

言外之意,你百里棠赶紧立后吧,别为了一些妃嫔争风吃醋的事情,而大动肝火。后宫之主,自然是指皇后。

“母后教训得是。母后心中可有合适人选?”你是不是想推你侄女出来当皇后呀?

“此事呀,马虎不得。”哀家才不管你这事!

“母后用的何种熏香?这般好闻?”百里棠赞道。

“是太医院,特意为哀家调制的。皇帝这是想送给谁?秋语丫头么?”

“她呀?她平日里,只对那些臭熏熏的东西,感兴趣。若非她在农上有造诣……且不她……”

到殿里了!

文武百官们,见到林太后,心里不禁想:只怕今日早朝,又将是一场血雨腥风!

景国的党派之争,按势力划分可分为四大派:林、梁各一派叶、呼、杨、蒙等部分武将为一派两位丞相、张东正等无派。

管理户籍的户部,还管理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等。户部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民政部。是最肥的部门,掌管着景国的经济命脉。

户部的大部分官员还是林家的人!

百里棠为何不能像对付薛家那样,派眼镜蛇去暗杀林家的大佬吗?

一个简单的比喻,薛家好比是窝的竹壳蜂,林家是巨型马蜂。若百里棠不能确定一次性消灭这窝蜂时,他一个人可以拿竹竿,在旁边轻轻晃晃,试探试探,可千万不要去捅。

等他喊齐了伙伴们,大家一起捅,对他的伤害自然就降低了……里面的“蜂蛹”多着呢,谁见了不“嘴馋”?

不知为何,张东正心想,今日陛下可能会去捅马蜂。双眼眼皮,忽然跳得厉害!

“张大人?想什么呢?”

“本官正想着蒙将军呢!”

“呵呵呵。”蒙放又不笨,他当然看得出,今日早朝,必将掀起大浪!若皇家军团,现在就有二十万大兵,咱怕谁?

跟随回京的皇家军团,目前自然是安排在京城。且里禁军不过二十几里的脚程。

禁军理应听命于陛下,表面上也是听命于陛下,可谁敢保证,现在的禁军统领,心里偏向谁呢?那位禁军统领,百里棠回京后,只上过一次朝,便以生病为由,不来上朝。牛批得很!

禁军统领的下一级,是都指挥使,有好几位呢。

禁军是最大的变数!

照目前看来,林太后应该也不能完全掌控住禁军!

不然,二十万禁军加三十万林家军,哪怕叶家、呼家、韩家、杨家、郭家、蒙家加起来,人数上,也才基本持平!

当然,今日讨论的重点,不是禁军!

而是税!

关乎下苍生与江山社稷的税!

税:从禾,兑u换。本义:田赋,征收的农产品。

封建社会,自然是向农户收税为主,今日,百里棠就转转大家的思维。

三呼万岁之后,百里棠没有让他们平时,而是去问叶超:“叶爱卿,你每日都需要吃盐吗?”

叶超老老实实回答:“这是自然,三日不吃盐,走路便会晕头转向。”

“可见,这盐有多重要是吧?那爱卿一家老吃饭,包括府里的下人,一日可需一斤盐?”

“这个……这个臣还没统计过。估计要吧?”

“爱卿府里一共多少人?”

“包括下人在内,七十余口。”一个大帅府,才这么些人,其实很少了。

“嗯。朕曾经师学一老头,他教会了朕算术。七十余口之家,需要一斤盐一日。按爱卿的法,若一家老,上有二位高堂,下有三位子女,七口之家,十内,就需要吃掉一斤盐。”

原来陛下还有老师?难怪!

古代的盐,多为粗盐。不是一袋一袋的精盐。

百里棠继续:“一个月,需要吃掉三斤盐。一年下来,需要吃掉三十九斤盐。折合目前市面上的盐价……叶爱卿,你觉得需要多少斤粮食去换?”

叶超:“回禀陛下,需要拿近两千斤粮食换!”

百里棠去问戴春寅:“戴爱卿,假如这七口之家,在呼爱卿家附近,一年只能种植一次水稻,家有十亩田,除去各种赋税,还剩多少斤谷子?”

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这不是什么复杂的算术,几岁孩童都能算。但确实最触目惊心的数字!

戴春寅擦了擦汗:“回禀陛下,平均一亩水稻可产三百八十斤谷子,除去各种赋税,还剩两千五斤左右……”

“然后买完盐,便啥也不剩了是吧?叶爱卿是武将出身,他算术真不好,普通人家哪吃得了这么多盐?”

众人:“……”

就连帘子后面的林太后,都是忍俊不禁!

算术再不好,人家不也算出来了?!

“朕,就当这七口之家,一年吃不了三十九盐,吃掉二十斤。还剩一千五的谷子。眼瞅着冬要来,要给家里添一床被子,买几十斤木炭。过年了,买点肉……至于烧鸭,这辈子都甭想吃了。

还得给三个孩弄身新衣裳过年,还得给孩压岁钱……千万千万不能生病哟,因为穷人是不允许生病的。

母后,您觉得该向这些穷苦百姓们增加赋税吗?”

“哀家今早过来,只是听听,你做主便是。”听声音,听不出喜怒。

“可是母后,不加税,这虚空的国库,钱又从何而来?”

“哀家一个妇道人家,若是能解决得了,哀家早就解决了,也不必等皇帝你回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