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农历6月12,又是忙碌的一天。
院中麦秸飞扬,嘈杂声不绝于耳。
家里人都到地里割麦子去了,又只是苏余一个人在家。
经过两年的成长,苏余走路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
他走进厨房,厨房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铁盆,盆里放着两瓶啤酒。
这年头农村的家里根本没有人有冰箱,夏天的时候需要喝稍微凉一点的啤酒,都是把啤酒放进井水里面泡,跟后世的自来水不一样,盛夏时村里从压井里打出来的水都是凉的。
刚刚吃饭时苏余有留意,自己父亲刚刚开的那瓶啤酒并没有喝完。
苏余把那半瓶啤酒从水盆里拿出来,打开已经开过一次的酒盖。
费了很大的力气,苏余终于倒了一杯啤酒。
还好瓶子里的酒已经不多了,否则以苏余现在的力气,肯定是没法倒酒的。
苏余很急,他窥觊这酒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苏余前世就很喜欢喝啤酒,特别是在夏天。
这些天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能看到父亲跟伯父在那一杯又一杯,着实羡慕。
苏余拿起塑料的杯子,开始一口一口的喝了起来。
喝完,又倒了一杯。
两杯下肚,苏余脚步一晃,摔倒在了地上。
膝盖磕在了地上,好像破了点皮。
有点疼,但苏余没哭,只是有点懵。
忘了,自己现在才两岁。
啤酒的度数虽然很低,但对于现在的自己,也是能醉人的。
苏余打了个嗝,吐出了一口酒气。
完了。
有点晕。
好像没有力气起来了。
……
2000年12月30,晚,点。
这是千禧年的最后一天,过了今晚,苏余就三岁了。
父母都在大伯家里看春晚。
苏余跟十几个同岁的孩子在一起。
那群小孩手里提着灯笼,在玩耍。
苏余则是望着天空不时闪过的烟花在发呆。
自己是在2020年3月重生的,今年是2000年。
人生如水,前世自己那20年过的很快,仿佛没有感觉到什么,20多年的时间就已经从自己指缝中溜走了,前世自己那20多年干了什么?
好像没有干什么,很平淡。
苏余小时候的家里很穷,不,应该是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很穷。
平原,无山也无水,村里人都是靠种地吃饭,但这个年代只种地,是不可能养活家里那么多人的。
不过这种日子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了,随着90年代改革开放后打工浪潮的袭来,村里人应该都会去外地打工,苏余记得,明年或者是后年,自己的父母也会去到外地谋生。
脚下忽然冒出了火光,有个小女孩的灯笼燃了起来。
看着已经烧没了的灯笼,她在不停的哭。
苏余被打断了沉思,他起身轻吐了口浊气,然后把自己手中的灯笼递给了她。
这个年代的灯笼还不像后世那样,是用电带动起来的电灯笼。
这个年代的灯笼外面是纸糊的,而里面放着的则是灯油。
这种灯油是用棉花籽油做的,耐烧,放在灯笼里可以亮很长时间。
不过虽然耐烧,但却也容易自燃。
如果灯笼一旦没有打好歪了的话,灯火就会烧到灯笼的纸上,那么灯笼自然就被烧毁了。
苏余曾经每年打灯笼的时候,都会烧毁一个灯笼。
没办法,小孩子嘛,蹦蹦跳跳的,肯定不能一直保持灯笼的平衡。
大部分小孩的灯笼打到最后都会被烧毁。
院子里,奶奶在嗑着瓜子,说落着什么。
苏余走了过去,他知道,奶奶一定在说落自己的父亲。
奶奶在那说着自己的父亲,说村里很多人都出门打工赚钱了,自己父亲还在家里守着这一亩三分地,靠着这些地,怎么养活这一大家人子人。
苏余依稀的记得,父母是在自己三岁时南下打工的,跟村里很多小孩一样,苏余是奶奶带大的。
在其后的十几年里,苏余一直跟奶奶在一起生活。
直到14年,奶奶去世。
这唠叨,苏余曾经听了十几年。
就算是以后日子过好了,父亲外出打工也赚了不少钱回家,奶奶依旧会不停的唠叨自己的父亲,他们母子,像是仇人。
前世苏余有时候听她不停的唠叨自己的父亲,苏余会觉得很烦。
但现在,苏余却很有耐心的在听她唠叨。
……
2001年三月,苏余刚过完生日,父母便离开家乡,去了南方打工。
看着父母离去的背影,苏余此时很平静。
他已经习惯了,其后的二十年,几年一次。
苏余不怨他们,因为他们出去也是为了赚钱,为了自己。
但在前世,自己跟父母的关系很淡,很淡很淡。
二十年来,两三年回来一次,总共相处时间不过两三个月,虽能理解,但这世上所有的感情,大多都是相处培养出来的。
陪伴的越久,感情便越深。
爱情是如此,亲情,也是如此。
奶奶走过来安慰苏余,苏余没说话,他现在只想快点长大。
因为只有长大,他才能改变一些东西。
前世的轨迹,有些需要走的就再走一遍。
有些不需要走的,那就给它改一改。
这不就是重生吗?
……
2004年,月29号,苏余终于六岁了。
在堂哥的带领下,苏余来到了村里唯一的小学,苏家小学。
这个时候的村里是没有幼儿园的,走进学校,就从一年级开始。
交学费,50元,贫困户免学费。
苏余家里不算贫困户,年长他12岁堂哥帮他交了学费,苏余走进了教室。
哭,都在哭。
有大声的,有小声的,有哽咽的,有小脸哭的扭曲,却没有眼泪的。
总之,教室里乱成了一团。
整个一年级就只有一个老师,负责语文跟数学。
村里的小学,就算到了五年级,除了语数之外,也没有其它的课程。
老师是个男的,姓程,今年四十多岁,已经在这教了二十多年的书,自己的父亲,也是他的学生。
不,应该说整个苏家村上过学的,都是他的学生。
就算在十几年后,苏余都已经读高中的时候,他还在这教书。
苏父当年的成绩很好,据他自己说,算是当年同期学生成绩最好的。
但因为家里没钱,又因为奶奶喜长不喜幼,将大伯供到了初中,而苏父只读到了三年级。
对于这件事情,苏余的父亲一直耿耿于怀。
农村里这种事情每家都存在,因为这个时候家里的孩子都很多,每家最少的都有四个孩子。
像苏余的姥姥姥爷,更是生了十个。
孩子一多,家里贫穷,就只能看着供。
有的是供长子,有的是供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孩子。
像苏余家,自己奶奶的四个孩子中,她最喜欢的是自己的大伯,其次是小姑。
而自己的父亲跟自己的大姑,她就不是很喜欢。
很多次父亲跟大姑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两人得出的答案就是,他们俩嘴甜,会哄奶奶。
至于自己的爷爷,苏余没见过。
听说是92年去世的,死于糖尿病。
那个年代农村得了糖尿病,基本就是等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