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唐庭开始着手经营西域。
一、安西四镇的初设及其争议
当时,西域塔里木盆地绿州诸国,及天山南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广大地区,均处于西突厥统治之下。
综合西域的地理特点,唐朝采取了与对付东突厥完全不同的战争策略,在西域打出了步步为营,军、政结合的组合拳。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侯君集领兵攻取高昌古国,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在天山以北形成伊、西、庭防御三角形后,李世民强硬的推行了政治制度改革,以“州、县、乡、里”制颠覆游牧部落的统治。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安西都护郭孝恪,率三千步骑夜袭焉耆国今新疆焉耆,生擒焉耆王龙突骑支,献俘东都洛阳。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命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征发铁勒、突厥、吐谷浑、吐蕃等部十余万骑兵,破龟兹大城五座,降小城七百余座,立王弟为龟兹王。
唐军攻灭龟兹今新疆库车,西域震动,天山南路诸国纷纷摆脱西突厥控制,归附唐朝,今南疆地区首次置于唐朝控制之下,西突厥势力退守于碎叶川为中心的天山以北地区。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安西四镇”的初设时间出现了争论。
一部分学者以旧唐书西戎传上的记载,“太宗既破龟兹,移置安西都护府于其国城,以郭孝恪为都护,兼统于阗、疏勒、碎叶,谓之四镇”为依据,认为唐贞观二十二年灭龟兹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南疆。
但另一部分学者,则以吐鲁番出土的唐永徽五年令狐氏墓志记载,“贞观二十三年九月,安西都护府仍在西州,而不是龟兹”为证据,认为安西四镇初设为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
同时,关于四镇初设时,是龟兹、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还是龟兹、于阗、疏勒、焉耆今新疆焉耆,也存在争论。
不管上述那种说法正确,唐朝对南北疆政治制度的设置,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唐朝在南疆并未像北疆一样,推行“州、县、乡、里”制的改革,也没有留驻大量军队驻扎。
因此,如果说北疆伊、西、庭三州和北庭都护府是“抚镇结合,以镇为主”,那南疆的安西四镇则是以“抚”为主。
同时,在西域经营多年的西突厥部落,显然不甘心沦为附庸。在之后十多年时间里,不断掀起叛乱,动摇唐朝在南疆的统治。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大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并升级为大都护府。同时,在西突厥故地分设檬池、昆陵二都护府。
至此,于阗以西、波斯以东,整个西域地区都在唐朝的控制之下。
从640年贞观十四年唐朝初置伊州,到658年显庆三年安西都护府迁移。唐朝在西域的拓展,历经两代皇帝,整整28年时间。从中可以明显看出,由东向西、先北后南,逐次向西推进的大战略。
就在唐朝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对安西四镇威胁最大的力量也在崛起中,这支势力并不是东突厥,而是位于西域南部的吐蕃王朝。
二、吐蕃王朝快速崛起,终成唐朝西域之患
公元7世纪上半叶,吐蕃王朝崛起之初并未对西域构成威胁。
因为,当时与西域隔昆仑山相望的阿里地区尚在象雄国的统治之下,而与若羌、且末东西毗邻的地区还是吐谷浑的领土。
就在唐朝开始经营西域之时,吐蕃王朝也开始了对外征伐的脚步。
贞观十二年638年,第一次走下高原的吐蕃军队,大败位于青海的吐谷浑,几乎将其灭国。
贞观十八年644年,吐蕃又挥兵西进,灭亡了曾经的盟友象雄国。
征服象雄对吐蕃染指西域具有重要意义,之后几乎每次吐蕃军队进入南疆盆地,都以象雄故地阿里地区为总后勤基地。
之后,李世民和松赞干布相继去世,两国都进入了一段内部调整时期,均暂时停止西进的军事行动。
显庆初年,吐蕃王朝在大相噶尔东赞域宋禄东赞领导下,再次走下高原积极向北拓展,连续攻击青海附近吐谷浑和白兰羌。
高宗龙朔三年663,吐谷浑为吐蕃所灭,吐谷浑诺曷钵被迫率数千帐内附唐朝。吞并吐谷浑后,吐蕃王朝已具备了从青海湖牧场,向东进攻河西,向西染指西域的能力。
但吐蕃从青海吐谷浑故地一路向西,截断天山南北联系的计划,实施得并不顺利,北庭唐军多次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应。
为此,吐蕃转而从西、南两个方向,向唐朝控制能力更弱的安西地区拓展。
有意思的是,吐蕃军队第一次进入安西地区,并不是源于对此地的觊觎,而是应唐朝之邀前来助拳的。
前文曾提到,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军对龟兹的军事行动中,曾征兆周边国家的军队相助,其中吐蕃和吐谷浑的军队也在征召之内。
资治通鉴:“戊寅,诏使阿史那社尔、契芯何力、郭孝恪等将兵击之指龟兹,仍命铁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浑连兵进讨。”
考虑到当时吐谷浑尚未亡国,勃律也不在吐蕃控制之下,基本可以断定,在青海和葱岭之间应有一条穿越昆仑山,从阿里进入南疆的道路。
如果说吐蕃军队第一次入南疆是应邀而来,那唐军再次遭遇吐蕃,两军则已是不折不扣的敌对状态了。
唐会要记载,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十月,西突厥兴昔亡、继在绝二可汗发兵与苏海政讨龟兹。继往绝与兴昔亡有隙,密请苏海政矫诏收斩之。其部落亡走,海政追讨平之。继往绝死,十姓无主、附于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