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注意的是,“可敦”的称号专指北方游牧民族可汗之妻,吐蕃赞普之妻则称为“赞蒙”。这两个称谓间有明确的界定,在历史文书中绝对不会混用。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旁证,册府元龟记载,719年开元十七年,唐玄宗赐杂彩等物于吐蕃,其中提及以二百缎“赐可敦”。
因此,敦煌文献中在708年提及的赞普之妻“可敦”,很可能是西突厥嫁给吐蕃赞普赤都松赞的西突厥公主。
随后,唐史中又于710年及719年两次提及“可敦”,则应该是赤德祖赞的西突厥妻子。
可惜的是,吐蕃与西突厥间联姻内容,汉藏史料均再无其他记载,但两国间存在和亲关系是毋庸置疑的。
四、吐蕃与南诏的和亲
南诏国在唐蕃两国间的地位非常重要,这个砝码倒向谁,谁便能在西洱地区占据主动。因此,唐蕃两国对其的拉拢从未停止,这也导致南诏国的态度反复游移。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小国林立,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称为“六诏”,南诏国因在诸诏之南,故称“南诏”。
其后,南诏借唐朝之助力,连续吞并其他五诏,成了西洱地区的强国。
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南诏王皮逻阁入朝,受封“云南王”,成了唐朝在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盟友。
但随着天宝年间,杨国忠、章仇兼琼、鲜于仲通、李睿等人举措失当,唐和南诏间爆发著名的“天宝战争”,导致吐蕃势力趁虚而入,于次年天宝十年,751年转投吐蕃。
但必须要承认,吐蕃对西洱地区的经营由来已久,远不是天宝年间才发其端。
资治通鉴记载,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吐蕃攻陷安戎城今四川茂县西番界,西洱地区诸蛮皆降于吐蕃。而后,704年武周,长安四年,赤都松赞征南诏死于军中。
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南诏王皮逻阁亲赴拉萨拜见吐蕃赞普。换句话说,南诏在入长安朝觐之前,以先入拉萨致敬。可见双方的关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另外,在藏文史料西藏王统记中记载,赤德祖赞娶南诏公主尺尊为妃,并生有一子名为“蒋诧拉本”。
虽然此条记载并无其他旁证,敦煌文献只记载“745年,为尺尊王妃举行葬礼”,并未言及来自南诏国。
但从南诏脱离唐朝藩属后,迅速便和吐蕃形成紧密联盟,受封吐蕃“赞普锺”赞普之弟,号“东帝”分析,两国间应早有良好的关系。
南诏德化碑:“属赞普仁明,重酬我勋效。遂命宰相倚祥叶乐持金冠、饰袍、金宝带、金帐、状安扛伞鞍银兽及器皿坷具珠毯衣服驿马牛鞍等,赐为兄弟之国。天宝十一年752正月一日,于邓川册诏为赞普锺南国大诏。”
另外,终唐一世始终都是出嫁公主从不外娶,而吐蕃王朝在达到巅峰后,也开始不再外娶异族公主。
从赤松德赞开始,吐蕃后五位赞普所娶王妃全部来自内部大氏族,这说明,此时吐蕃疆域已相对固定,政治矛盾的主轴已转向内部,吐蕃王室无须再对藩属国和占领区出嫁公主。
同时,姻亲关系这一工具,主要被用来平衡国内地方势力,形成稳固的执政基础。
一、天山北麓降突厥
郭知运,字逢时,瓜州晋昌甘肃瓜州县人。
据其墓前的神道碑记载,他身高七尺,猿臂虎口,能骑善射,颇有胆略。
从军后,凭作战勇悍逐步从大头兵,提升为秦州今甘肃天水军三度府果毅中级军官。
在与突厥、回纥的作战中,他“屡涉行阵,骁勇善战”,累积军功,从左骁卫中郎将提拔为瀚海军经略使之职,正式成为河西一个军镇的首脑。
此后,在唐朝开拓西域的作战中,郭知运又被再次调入前线,担任伊州新疆哈密刺史,兼伊吾军经略使。
伊州作为西域地区的东部门户,不但肩负勾连河西走廊西段的重任,也是唐朝经营西域结构中,天山北麓防御三角形的一极伊、西、庭三州。
郭知运能主持伊州军政事务,足见其西北边防的贡献。而且很快,一场突袭战,更使他成了军中的焦点人物。
开元二年714年二月,突厥默啜可汗煽动西突厥各部叛唐,意图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
他命其子同俄特勒、妹夫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率军包围了唐朝天山北麓的最高军政机构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
时任北庭都护都护郭虔瓘下令各城闭关死守,但郭知运却不想消极防御。他在积极组织城垣防御之余,亲率一支精锐骑兵出城埋伏。
当同俄特勤等人率大军开始攻城战时,郭知运远远看到一员胡将在灯火下指挥调度。他暗中弯弓搭箭,一箭将其射落马下,而后郭知运催马上前,斩其首级。
突然遭受伏击的突厥军队陷入混乱,被前后夹击的唐军杀得大败。随后,各地唐军纷纷战胜对手,迅速平息了西突厥可汗煽动的反叛。
而反叛军队的主将之一突厥可汗的妹夫石阿失毕,因郭知运阵斩可汗之子,不敢再回突厥,只得携其妻子投降了唐朝。
此战之后,郭知运以首功升任右骁卫将军,封爵介休县公。
二、河西阵中斗吐蕃
金城公主入藏后,唐蕃有过一段短暂的和平时期。但两国在结构上的矛盾,不是一个或几个公主能改变的。
尤其,吐蕃在获得唐朝赠送的“九曲之地”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流域后,得陇望蜀愈发觊觎富庶的陇右地区。
玄宗开元二年714年5月,吐蕃大相坌达延送来书信,请求唐朝派遣使臣在河源划定边界,而后再订立盟约。
首席谈判官解琬,曾任职朔方大总管。他对吐蕃以谈判为烟雾的诡诈伎俩很清楚,出发前便警告唐玄宗,一定要做两手准备。最好事先在秦、渭等州屯重兵,以备不时之需。“琬上言,吐蕃必阴怀叛计,请预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以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