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
乾清宫。
东暖阁。
秋风瑟瑟,但东暖阁因为工匠们的出色设计,冬暖夏凉,令得建文皇帝丝毫感觉不到秋天的威严。
建文皇帝慵懒地坐在软榻上,一边吃着身畔甄美人素手递来的零嘴儿,一边听只隔着几重门帘的内阁三位辅官念奏。
没错,建文帝改进了内阁的作用,原来的内阁,只负责在文华殿分类奏章,平日里根本见不到皇帝几面,一点儿都起不到原版内阁的作用。
所以上次朝会之后,建文帝就改良内阁,以后有奏疏,内阁现场给皇帝念奏章,如果是要事,就由皇帝亲自批复,如果不太重要,皇帝就口述,内阁辅官代笔,再由司礼监用印。
让内阁辅官大声念奏章,建文帝也丝毫不怕奏章内容外传。
明朝的奏章,从地方到朝廷,哪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泄密,所以奏章这玩意,大部分时间都是公开性质。
不然也不会有邸报这玩意——邸报本就负责将奏章公开,让各地官员们知道皇帝对奏章的一些决断。
其实让内阁辅官给皇帝代笔批示,也有一定的权力外流风险,倒不是说建文帝自己,主要是自己这么做,很容易让后代效仿。
明朝内阁是怎么壮大起来,上制皇帝,下控朝政?
这就要说批红、票拟制度了。
所谓批红,亦称“批朱”,指明朝内阁大臣将对奏疏要务的处理建议写到一张纸,贴在奏章上面呈递御前后,皇帝如果同意内阁的处理意见,就用红字按照处理建议做批示。
所谓票拟,同上文。
由于票拟要比以往各朝辅佐君主处理政务的制度更加细致、周到。
特别是过去(如唐宋)草拟下行诏令和审核上行奏章的机构,有中书,有门下,有翰林院,比较分散,而明代全都归口于内阁后。
就给大多数皇帝单纯倚靠内阁票拟,自己可以不怎么关心政事的行为,提供了极大方便。
批红和票拟的存在,一开始可能还无法钳制英明的君主。
但当这个制度发展成熟,又迎来比较年轻、威望不足、不想管政事的皇帝时,毫无疑问,会迅速夺取皇帝的一部分权力。
这之后,就衍生了宦官势力。
明代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与其说是要太监代为处理国政。
还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
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
现在建文帝也将内阁这个制度搬了出来,而且随着自己的成长,任职皇帝后阅历的丰富,内阁还会不断出现变化,未来的内阁,会变成什么样,建文帝也无法窥视。
其实只要皇帝勤奋,就能保证权力一支在自己手中。
于是哪怕按本世界建文帝创造的原来内阁的运行逻辑,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因为这会儿的内阁只负责奏疏分类,改变了的历史,内阁还会不会像之前那样犹未可知。
但建文帝的性子嘛,他就不是一个勤劳的人。
所以,哪怕内阁有可能会侵占了朱家子孙后代的君主权力,他也不会放弃享受。
再说了,建文帝认自己是中国人,他穿成了朱家人也算半个朱家人,但他可没办法全心全意真地当个精神朱家人。
他当皇帝归当皇帝,能把明朝发展壮大,让明朝跳出中国朝代没有三百年气运的怪圈,已经很了不得。
他一点儿都没兴趣为朱家后代延续千年封建皇家权力。
建文帝虽然霸占了朱家孙子的身体。
但还你朱家千百年血脉的延续,让你朱家能跟明朝一起被永载史册,被世人所称道,已经算很对得起朱元璋了。
至于别的,你还想要啥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