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 发展事业(一)(1 / 1)一蓑烟雨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期间,顾大郎也来找过她了。听说是她的推荐,他二话不说就同意了王伟霆的合作请求。王伟霆也是个诚信的商人,并不因为顾大郎没有名气就压低价格,还是按市场价约定好了报酬,并付了定金。

顾大郎焦头烂额,他本来是不想麻烦李娘子的,她已经帮助他够多了。画这种有故事内容的图画,他也是有经验的,只是这次故事更庞大,内容更连贯,工作量更大一些而已。如果仅仅是这些困难,他还是能想法子解决的。

可事实证明,用工笔画的技艺来画连环画,显然并不可行。这么多内容,这么多人物,他要画到猴年马月呀?再说,《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又要怎么表现出来?而且数量还如此之多?他想破脑袋,也无法构思出这么多的妖怪造型呀。

李陶陶耐心地听完顾大郎的苦恼,微微一笑,“先说画法吧,其实根本不需要用到工笔画这么复杂的技艺。这个是印刷品,也表现不出来。你只要用到其中的一个技艺,清晰地勾勒出人物的形状,注意突出每个人物的特点就行了。就是很简单的一个草图,不需要精致,让人一看就明白,画中的人物是谁,在干什么就可以了。明白了吗?”

顾大郎如梦初醒,连连点头。简单的线条勾勒,这对于他来说,不要太简单。李陶陶继续说道:“至于说妖怪,你只要抓住一个特点,也很简单。比如说牛魔王,你可以画成牛头人身,因为它武艺高强,还可以画上盔甲。再比如蜘蛛精,要用上夸张的手法,画的跟人一样大,或者是比人大都可以。《山海经》知道吗?多去看看那些图画,找找灵感。”

顾大郎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欢欢喜喜地告辞而去。

日子就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地过到了腊月,李陶陶穿越过来的时候,是夏末秋初七月份,所以,她来到这里快半年了。所幸一切适应得都还不错,她的事业也都有条不紊地在发展。

首先是学堂,小童班就不说了,六个孩子没一个退学的,家长们心甘情愿地继续交了束脩。因为他们发现,孩子们真的能学到东西。他们变得彬彬有礼了,说话做事条理清楚,进退得当,那风度气质,妥妥地就是有着大好前程的读书人啊。

还有算账方面,不论多难多复杂,只见小手在纸片上几划几划地,就能报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在旁人惊叹的目光中,家长们倍感骄傲,觉得这个钱花得实在是太值了。

孙婉和李瑛作为旁听生,也属于小童班。李瑛本来就识字,学起算术来事半功倍。而且她也很爱学习,头脑灵活,善于思考,遥遥领先于其他人,的确是个可造之才。

李陶陶惜才,于是开始正儿八经地、系统全面地培养她。心里想着,或许在以后,李瑛可以代替她给小童班上上课?至于孙婉,在这方面就比较欠缺了。可她是个倔强的姑娘,在她自己加倍地努力下,勤也能补拙,倒也识了不少字,基本的账也会算了。

李瑛的阿娘如娘,没想到居然有一手好厨艺。现在全家五个人的伙食,包括李陶陶、杜德纯、李嬷嬷、如娘、李瑛,都交给她打理。学堂里有两个孩子住得远的,中午都在学堂吃饭,交了伙食费,也一并交给如娘管理。她也是个利落的人,厨房井井有条,账目清清楚楚,李陶陶非常满意。

大童班的四个孩子,他们的学习状态就更是热火朝天。杨骏也不退学了,他不再听他后娘摆布,执意要继续学下去。他喜欢听先生李娘子的讲课,李娘子风趣幽默,把知识融入故事中,寓教于乐,让他觉得读书不再是一件辛苦的事。而且几位同窗相处甚好,他也舍不得离开。

因为刘二郎一早就打算参加县试的,县试的时间就在明年开春后的二月,李陶陶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让他按原计划去考试。根据前世高考的经验,李陶陶知道最最有效的一招,那就是刷题。所以,她委托刘之洲找来所有以往各届,考得较好的考生的试卷,让四个孩子死记硬背。又模拟试卷,出了无数考题,让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做。刘之洲在这方面比较上心,看到这样做颇有成效,通过关系,又找来好几个县的优等生的考卷,孩子们又进入新的一轮刷题中······

几个月下来,在这样的勤学苦练之下,孩子们的水平那真是一日千里,比起以往提高了好几个层次不止。于是,李陶陶就想着叫四个孩子都去试一试,考不考得上姑且不说,先积累个经验总是好的。她问了问孩子们的意见,大家居然都很积极,纷纷表示想去试一试。家长们闻讯却是又惊又喜,这样真的可以吗?

至于恒中陶瓷,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缺人。目前高薪聘请的一些烧瓷师傅勉强是够用了,但以后呢,按照李陶陶的规划,她们的陶瓷是要大量卖往海外的,大力发展之下,是人才的缺乏。而且这些聘请来的师傅,并不敢给他们接触到最核心的技术,这些,仍然掌握在孙师傅和孙婉手中。

而在未来,陶瓷厂肯定不会只开办这么一处,那这些技术,势必要传授给其他可以信赖的人。在这个时代,要想拥有绝对的忠诚,只有学那些高门显贵,蓄养家奴了。所以李陶陶只好入乡随俗,委托牙行帮她找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哪怕价高也无所谓。实在没有,就买一些能吃苦耐劳,聪明好学的少年人。

专业人士果然不好找,也对,有那个技术,在哪里不好混,怎么可能沦落成奴仆呢?李陶陶只好退而求其次,买了十几个少年儿童,决定从头开始培养。其实这样做也有好处,一来不怕技术外流,二来也可以保证绝对的忠诚,只是见效甚慢而已。

第一次合法地买卖人口,李陶陶百感交集,这还都是些未成年人啊,她怎么也摆脱不了犯罪的感觉。她自我安慰道,好在她可以让他们过得好一些,多一点自由和人权······令人惊喜的是,这批人中间居然有一个烧瓷的老匠人,郑老头,他竟然是个真正有本事的人。

孙师傅和郑老头一见如故,两位都是烧瓷界的翘楚,在李陶陶的怂恿撺掇之下,做着各种各样的尝试,造型上,土质上,温度上,不怕失败,不怕烧钱,只要你想得到,只要你敢去做。两个老头也很惬意,每天衣食无忧,万事不愁,只需要研究和创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是求都求不来的好事呀。

郑老头叫郑直,是南方人,他们一家都是南方某富户的家仆,富户正是烧瓷大户,犯了事被抄家杀头,他们这些奴仆就被官府发卖。有家牙行接手,把他们带到庐州,据说有门路能卖得价高一些。儿子一家四口身强力壮被买走了,他一个老头却没人要。

他以前是富户手下的一名管事,可见专业能力之强,据说他儿子孙子都是跟他学了手艺的。李陶陶一听就动了心,专业人士啊,被别人买去做粗活杂事岂不是浪费人才?

于是她留心打听,按图索骥,居然真给她找到了,原来是被庐州下面的合肥县的一个地主买去了。她带着李瑛直奔合肥县,和那地主沟通交涉,又搬出各种关系,又加了钱,终于拿到一家四口的卖身契。

郑大郎一家四口正在田庄上凄凄惶惶,他们一家都不会做农活,每天都被庄头训斥着。正觉得暗无天日,突然就被带回县里,说是庐州的李娘子买了他们。李娘子非常的和蔼可亲,“郑大郎别担心,我是受你父亲所托来找你们的。”

一家人团聚,恍若隔世。从此,郑老头对李陶陶更是死心塌地。他投入千百倍的热情,拿出浑身解数烧瓷,在孙师傅的帮助下,居然真给他烧出了新品种的瓷器。他们在第一时间通知了李陶陶,听了孙婉的描述,李陶陶觉得那可能是类似于哥窑瓷器的存在。

当她直面这些新式瓷器的时候,禁不住热泪盈眶,还真是她在前世博物馆看到过的哥窑瓷器啊。眼前的三件瓷器,一个渣斗,一个六方盆,一个葵瓣口盘,正是她在前世见过的模样。那酥油般的光泽,那釉面自然开裂形成的“冰裂纹”,古朴典雅,含蓄隽永。

李陶陶激动地说:“天哪,郑师傅,你是怎么烧出来的?真是太美了!”郑老头谦虚地说:“我老家那边,有人无意中烧出过这种釉面开裂的纹路,据说开裂纹是可以控制的,我闲聊时说给老孙听,老孙就说我们来试试,失败了好多次,但终于还是烧成了。”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创造!这将为她们的陶瓷事业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在这之上,恒中陶瓷就会越走越高远,越来越红火。未来,销量已不是问题,她要担心的,是供不应求,是如何扩大生产。李陶陶尽力压抑着内心的狂喜,仿佛看到滚滚银钱呼啸而来。

她和孙师傅商量了一下,决定奖励郑老头一套院子,而且房契就写上郑老头的名字。郑老头一家大喜过望,心花怒放,觉得跟着这样的主家简直是太正确太有前途了。同时,也给了其他匠人们一个希望和一个信号,只要有本事,只要出成果,东家是不会吝于奖励的,美好的生活是靠双手去创造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