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玉莲嬷嬷腹中胎儿“来路不正”,故而玉莲嬷嬷生前也未能有个名正言顺的封号。
但,玉莲嬷嬷终是在她生命的最后关头,给锦氏皇族,添了一个小皇子,是有功之人。
是的。玉莲嬷嬷诞下的那个孩子,是个男孩儿。一个健康的男孩儿。
虽然宣武帝这几个月来都未曾见过昭德皇后半面,甚至连椒房殿那边天都未曾踏足半步。但玉莲嬷嬷肚子里的孩子,终究是宣武帝的种,且玉莲嬷嬷又是为了生子才难产而亡的。
宣武帝心下虽仍旧有气、有怨,可宣武帝也并不是那等无情无义之人。
在玉莲嬷嬷身故后,宣武帝与礼部商议之后,下旨追封了玉莲嬷嬷为“皇贵妃”。
皇贵妃,自古便是等同于皇后一般的存在,是可以执掌六宫大权的。
虽说这只是一个追封的封号,但宣武帝能下达这道旨意,便也算是对玉莲嬷嬷仁至义尽了。并且,宣武帝还下旨,让玉莲嬷嬷以皇贵妃之礼,风风光光地葬入了皇陵。
而玉莲嬷嬷留下的那个孩子,宣武帝赐其名为“敐”。
锦敐。便是玉莲嬷嬷留下的那个孩子的姓名。
自古按照规矩,侧室所出的孩子,若侧室平安产子,母子平安,孩子自然是由侧室抚养
而若侧室产子时遭遇不测,那么侧室所出的孩子,一般都会被寄养至正室名下。
这条规矩,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王公贵胄之家,都是通用的。
玉莲嬷嬷于产子之际难产而亡,徒留下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小皇子无人养护。
理所应当地,玉莲嬷嬷留下的这位小皇子,被挂在了昭德皇后名下。
虽然小皇子被挂在了昭德皇后名下,而昭德皇后一开始将小皇子接手过来时,昭德皇后也是真心想要好好将小皇子抚养成人、培养成才的
但奈何,昭德皇后每每看见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就会想起因难产而去的玉莲嬷嬷
一想起玉莲嬷嬷,昭德皇后就会忍不住红了眼眶,满面懊悔、愧疚,寝食难安。
自打小皇子被挂在了昭德皇后名下以后,锦画堂几乎日日都会去椒房殿看望小皇子。
这去椒房殿去得勤了,锦画堂便难免会撞见,昭德皇后静坐一旁,望着摇篮中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泪流满面的情形。
如此撞见过几次后,锦画堂终是不忍心昭德皇后如此终日遭受内心的谴责与折磨。
锦画堂便鼓起勇气主动提出,要将那个孩子带回重华宫,由她来代为抚养。
初时昭德皇后自然是不同意的。毕竟锦画堂自己还只是个六岁大的孩子呢!
昭德皇后哪里可能放心让一个六岁的孩子,去抚养一个尚未满月的婴儿?
是以,每当锦画堂提出她要代为抚养小皇子时,都被昭德皇后拒绝了。
不过锦画堂到也从不与昭德皇后硬碰硬,而是转头便去请了慕翎太子来做说客。
慕翎太子到底是生了一颗七窍玲珑心的,对昭德皇后的了解也远胜过锦画堂。
如此一个月后,在慕翎太子和锦画堂两兄妹坚持不懈的劝说下,昭德皇后终于松了口,同意了让锦画堂将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带回了重华宫。
而这之后的数年,锦画堂便将一颗心悉数都扑在了小锦敐身上,致力于将这个孩子培养成一个根正苗红的二皇子……
时光匆匆,一晃眼,当初那个被赐名为锦敐的孩子,三岁了。
这一年,正值平旭七年。而这一年的锦画堂,也有十岁了。
虽说这三年里,锦画堂将一颗心都扑在了小锦敐身上。但外界发生的那许多许多的事,锦画堂却也都心里有数。毕竟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在锦画堂的预料之内的。
比如方夏和方丫头母女的事情。
比如将入神武军任职一事推迟了两年的颜嗣瑄,终于入了神武军。
再比如嘉玉郡主仍旧在那个时间段,认识了谨言、慎行两师兄弟。
先来说说方夏和方丫头母女的事情。
咱们前面就已说过了,上一世,方夏青梅竹马的夫君身体有疾,无法与人孕育子嗣,方夏的婆婆却以为是方夏“是个不下蛋的母鸡”,以至于方夏受尽了她婆婆的白眼。
后来,方夏被她那个青梅竹马的夫君的弟弟强暴,生下了一个女婴,便是后来的方丫头。
而方夏的夫君在发现方夏怀了孩子以后,便知道自己被戴了女帽子,逼问不得的情况下,便与当时身怀有孕的方夏动了手。
只是方夏幸运。当年面对如斯毒打,方夏身上虽被打出了不少淤青,甚至后腰还磕在了床沿上,可她腹中的孩子却始终稳如磐石,一点事儿都没有。
如此数月之后,方夏平平安安地诞下了一个女婴。
可是之后,在给孩子办满月宴席时,方夏的夫君醉酒,竟拽着前来喝满月酒的宾客,将方丫头并非他的种的事情给说了出去。
在方夏的老家那一块,女人不贞是要被捆绑住手脚浸猪笼的。
尽管当年的方夏一早就有这个心理准备了,但看着才满月就要随她一起被浸猪笼的孩子,初为人母的方夏心里总归是不舍的。
因为心里的那一丝不甘,忍气吞声了那么些年的方夏最终去求了她那人面兽心的小叔子。
而最后,本该连同才满月的孩子一起拖去浸猪笼的方大娘,最后被夫家以“七出之条”中的第一条“不顺父母”为由休弃。
一同被赶出夫家的,还有那时才满月的方丫头。
因为方夏老家的习俗,被夫家以“七出之条”休弃的女子,是没资格再回娘家的。
便是厚着脸皮回了娘家,也会被娘家人用笤帚打出去。
就这样,只是一个日夜的功夫,当年方夏连带着才满月的方丫头一起,就此成了无家可归之人。
这之后的数月,方夏带着方丫头一路乞讨着北上,到了丹衢。在丹衢遇到了孟晨曦,入了镇北将军府做了厨娘,并渐渐在镇北将军府扎了根、安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