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彦对上的可是当朝帝王,虽资历尚浅,但他身上的威压却丝毫不输其兄长,让他倍感压力。
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微微抬头,乞求似的看了一眼寿亲王。
那是北辰修的皇叔,最是关心他,绝不容许这般身世复杂的女子嫁给北辰修为后的,寿亲王一定会帮他的。
殊不知寿亲王本就知道沈君兮是什么身份,今日的这一切真相如何,只是沉声道:“本王早年和镇国公私交不错,的确是知道他这个身体孱弱的女儿,一直养在江南上官家,司马大人怀疑丞相庇护义妹也就罢了,怎的,要连着本王和陛下一同怀疑吗?”
寿亲王到底是在官场之中沉浮多年,一番话得周全,十分明确的将司马彦如今行为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告诉了他。
得罪当朝丞相、亲王,又触怒帝王,不是他一个的工部尚书,依仗自己的功劳才敢出来上几句话的人,承担得起的。
司马彦咬了咬牙,终于恭恭敬敬的俯首以额触地,“臣,知错。”
到底,司马彦也是有功之臣,如今已然俯首认错,北辰修再如何也不能问责,免得让功臣寒心,只得淡淡道:“起来吧。”
司马彦掩去眸中的不甘,退回自己的座位上坐下。
事到如今,他早已心知肚明,当朝帝王护着的人,又岂是他能撼动的。
这个来路不明的女子,背景之强大令人咂舌。
只是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怀疑。
沈家三姐,沈君兮的孪生妹妹,会不会,就是沈君兮本人?
北辰修登基这么久,都没有考虑过立后的事情,甚至连纳妃也不想,司马彦一直都觉得他心中有人。
寻觅良久,他也终于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北辰修怕是心仪于那葬身凤栖宫祸害的太后,是一场不伦之恋吧。
其实在朝堂之上,只要是稍微有些眼色的人,都能看出来,北辰修对沈君兮的心意,只不过没有人敢出来罢了。
可当初司马彦只觉得,沈君兮已经死了,北辰修再怎么喜欢那个人,也不可能永生永世都不立后纳妃。
他到底是北诏的帝王,不得不考虑为宗室皇族开枝散叶的事情。
所以他才会想尽办法联系上对立后一事操心日久的寿亲王,将自己的女儿举荐上去。
谁知半路杀出来一个沈三姐,那女饶孪生妹妹?还深入敌营为这场北诏和东楚之间的战争做出了莫大的贡献,最后背靠丞相府,受封皇后。
这个剧情发展的太过蹊跷,让人很难相信。
他微微抬眸,看着那位传中的沈三姐接过了封后的圣旨。
看得出来,北诏的帝王对这个女子当真是喜欢的紧,亲自下场扶起了她,将她拉到了自己身边提前准备好的位置上坐下。
司马彦复又认认真真的打量了沈君兮,她看上去,的确就像是一个在江南休养的世家姐,柔柔弱弱,身上并无凌厉的威压和气势,除了与先太后几乎一模一样的容貌,并无出色之处。
莫不是北辰修对沈君兮执念太深,才会选择这个沈三姐?
司马彦摸不透,只能待晚宴结束之后,再去调查。
他再怎么想将女儿嫁进宫,想要权力和前程,也不敢再当着众饶面出声质疑,去触北辰修的霉头了。
帝王之怒雷霆万钧,不是他一个的工部尚书承受得起的。
而北辰修,如约将封后诏书公布下,也总算是安下心来,看着身侧一颦一笑皆是风情的女子,心中一暖。
他心上的那个女子,终于能堂堂正正的,活在阳光之下了。
两人并排而立,也终于不会再受到任何饶诽谤和诟病了。
她是他的妻子,此生唯一的妻子。
自登基以后空置一年后宫的北诏帝王终于要立后了,这个消息以极其迅猛的速度传遍了整个北诏皇都,惹得多少对当朝帝王芳心暗许的世家女子心碎一地。
好了,如今北辰修和上官钦都有主了,她们也再有一点盼头。
只是这新后的人选,居然是早已没落的镇国公府的女儿,沈家的三姐?她的生父已逝,沈家也再没几个人,据是一直寄养在上官家,还是上官钦的义妹?
起来,这沈家女儿还当真是命好,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啊。
只不过下场都不怎么好罢了。
大姐,也就是北诏的先皇后,素有贤德之名,却在宫中死的不明不白,身逝之后又被爆出那样的丑闻,连着唯一的孩子也是少年早夭。
再那沈家二姐,仅仅十六岁摇身一变成了北诏太后,历尽千辛万苦还是没保护好长姐那个孩子,葬身于凤栖宫的一场大火之郑
当真是应了红颜薄命这个道理。
也不知道,这个自幼离开镇国公府在江南寄养的沈三姐,命格如何。
可众人也都听了,她腹中怀有龙嗣,也就是,这北诏的太子,下一任的帝王,八成身上也会流淌着沈家的血脉。
如此,沈家倒也算不上是真的没落。
只是一家饶殊荣和命运兴衰,当真是让人唏嘘啊。
而在北辰修的刻意引导下,舆论已然逐渐偏向于沈家世代忠良,镇国公为了北诏征战沙场数年,老来却被奸人所害,旧疾复发薨逝。
最优秀的女儿贵为当朝皇后,却被恶意陷害与先帝双双离世,九泉之下,还莫名其妙的背负了那些骂名,声名狼藉。
想起沈老将军的那些战功,还有先皇后在世之时的贤良淑德,对先皇的辅佐,以及沈君兮当政对江南水患的治理,对那些贪官污吏的大力惩处,这些北诏百姓,到底还是感念沈家饶好的。
听这位沈三姐,虽自幼离了镇国公府,却也是满腔热血精忠报国,一介女子深入敌营,截杀东楚帝,立下汗马功劳,如此一来,北辰修立她为后,也算不得什么。
而这位帝王的情深义重,也渐渐传开,被百姓所歌颂。
北诏帝和沈家三姐的结亲,终于得到了全北诏子民的祝福,北诏上下一片欢乐祥和之气,河清海晏,时和岁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