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及锦衣卫自然不会只听民间议论,按命开始严查。
从齐王死亡时的同行人员开始,到齐王府众人,再到近期有过往来的众人,一个一个查,一个都不放过。
一时间全城的人都缩紧了脖子做鹌鹑状,以免招来无妄之灾。
齐王死亡时的同行人员,当天由同行的侍卫全部带回了齐王府,并交给了王妃,王妃当场交代信得过的齐王府侍卫长,将所有人统一看管起来,直至查完案子,查到凶手。
你说那些同行人员为什么不直接跑路,索性不回齐王府了?
真相是,跑得了和尚跑得了庙?家人都还在这里呢!不跑,查明了案子,还能留一条小命;跑了,就等着天涯海角被缉拿追杀吧。
齐王妃在办案人员抵达之前,已经严格限制府内人员出行。
如此,就大大方便了办案人员。
齐王妃如今将事情交接了出去,终于一心一意地伤心起来。
从前齐王有非分之想,齐王妃日夜担心他做得过火、招来性命之忧,时时想着如何劝谏,好使他尽快打消念头、早日就蕃,做过太平藩王。
如今就了蕃,齐王心里虽有些郁郁,却是实实在在想做个富贵闲王!
没想到,灾祸却来得更快!
莫非齐王不该早早就蕃?齐王妃不信!她宁愿相信这是人祸!那些与齐王有过冲突的,都有嫌疑!
办案人员将案子一捋,经京城带来的名仵作查验,齐王直接死因是摔断脖子,直接毙命。
众人查验了齐王当日所乘马匹,所用器具并没有被人特意破坏过,一切正常。据案发同行侍卫的证词,案发现场当时一切正常,无任何被认为破坏的迹象、也没有任何人为设置的可能导致人坠马的障碍,齐王的坐骑也非常正常、没有受惊的迹象。被保护的现场,勘查反馈亦如是。
又细细访问了周围的农户、猎户,案发那一段时间,那一带并未发现陌生人,也没发现其他异常。
扩大搜查范围,也未发现证据。
但,仵作同时还发现齐王轻微中毒迹象。
轻微中毒迹象表明,下毒之人并不想毒死齐王,他为何要下毒呢?
将日常饮食一查,发现齐王未服用完的丹药竟是“寒食散”。找来药师检查,这“寒食散”药性较古方而言,药性比较温和。人食用以后,会出现精神较亢奋的情况,长期频繁服用,会日益依赖成瘾,不出十年会中毒身亡。
“寒食散”在魏晋年代因服用后使人“神明开朗”“活力异常”,而十分流行,后因对身子损伤太大,久而久之容易中毒、体弱、癫狂,日渐没了踪迹。
国朝皇室素喜服用丹药,但是却没有服用“寒食散”,就是这个道理。
没想到竟然还有人拿来献给齐王服用,齐王坠马,未必和服用丹药后亢奋没有关系。此人其心可诛!
众人询问齐王妃关于丹药之事,王妃只知齐王到了封地后,开始修道吃丹,但是吃的不频繁,也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加上皇室服用丹药也不稀奇,竟也没过分关注,只是叫服侍的人,平时多加照看,用丹后的禁忌要一一牢记,不曾想,如今竟成了催命符。
恐怕服用丹药后,精神亢奋恍惚,不慎摔下马,是齐王的死因。至于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还待进一步查明。
献奉丹药的是个游方中年道士,虽是游方道士,却是度牒、路引齐全。从荆楚之地出发,去过南京,齐鲁、山西、京城,如今又回到齐鲁。
这人面容清癯,白净有须,瘦高的个子,穿着宽大的道袍,握着拂尘,双目有神,竟有些仙风道骨的样子。
打眼一看,确实能唬住人。
问明献丹的原因,原来是见如今道门兴盛,丹药盛行,其也想通过丹药换得一席之地,弘扬道术。
找上齐王原因,是觉得找权贵是最快的捷径。
问其可知丹药有毒,竟振振有词反驳:“丹药也是药,端看用的药材,用的配方。贫道的单方较之古方,大大降低了药性,只提升人的精力、强健体魄,单方并没有问题,用的药材都是王爷亲自提供的。且贫道至今已已经用药十载,神清气爽,康健更胜往昔。”
三司问:“你一年服用几次。”
道士说:“三到十次不等。”
三司也不同他理论,将众狩猎陪同人员带上来,一一询问齐王服用丹药后的症状,众人回忆,答案均相似:“殿下服药之后,面色潮红,精力亢奋,劝都劝不住。”
道士反驳道:“丹药用了确实是让人精力充沛,也需要多走动来散药。他应硬劝王爷多走动,而非骑马。”
又审出道士一直向世人售卖丹药,京城的又不少高门就曾向他买过,一一列明;三司又审明其与各人往来的详情。
这道士还一度向泰宁侯献奉丹药,起初泰宁侯十分热衷,后来太子病逝,泰宁侯便低调起来,联系日渐减少,到太孙册立,就彻底断了联系。
虽然从道士的供词来看,此案与所述高门并无牵连。
但是任何事情牵连到高门,最怕阴谋论,三司人员不敢轻视,一面命人看押好道士,一面快马派人回京,奏请将相关人员一一问证。
不久京中传来旨意:将众疑犯押回京城。
众人分配好事务,一部分押着涉案人员回京,一部分人负责收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