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保温杯里的咖啡(1 / 1)墨鱼排骨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哦?怎么说?”,她回忆和她简单的几次交集,“在上次见到真人之前,只在电话里做过两次采访,都是等到她加班到家,挺晚了。”

言青川有一瞬间跑神。

不过短短三四年,市场形式变化之剧烈,而观众行为模式改变之快,接受程度之高,大概也只有回忆起来时,才难免咋舌。

第一次采访冯凤飞的选题是什么来着,她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大约还是“IP”的刚刚被包装成一个概念,但还没有完全制霸市场的时候。也就是说,所谓的“IP元年”前夕。

但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在当时已经成为趋势,言情的仙侠的古装言情的,当年的收视热门背后,无一不是有个人气颇高的网络小说做背书。只是在IP概念还没被彻底炒火之前,”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并不被作为一个宣传点,甚至于还有意无意在弱化这个不够“正统”的出身,没被电视观众意识到而已。

而言青川不巧是个资深网文阅读者,她很难不去注意到当中的连接。因此“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她上报的选题,而当时带她的资深专题编辑恰好也是个“剧文双担”,两人一拍即合,着手操作专题。刚刚试水自制业务,和老牌传统影视制作公司合拍一部仙侠剧的黑猫工作室,水到渠成地成为她的采访对象。

第二次采访则更加顺理成章。

网络平台与电视台的权力关系,在之后的短短两年里有了追平甚至颠倒性的变化。在黑猫影业成立,并推出自己第一个“电视剧质感”的独播“精品网剧”(瞧,多么“古典”的词汇)的档口,言青川有了对冯凤飞的第二次采访。

言青川很快回过神,简单和齐蓝分享了那两次选题策划。

“你那还有存稿或者PDF的版面吗?”,后者表现出兴趣,“拜读一下。”

她闪了齐蓝一眼,“说什么拜读”,原本只是嘟囔,想了想又没忍住,“而且这种明显性质很友好的采访”,言青川说得委婉,“对你这类业内人士有什么拜读意义?制片人对媒体说的话,肯定都是公关制定过的宣传话术,有选择和引导地给信息量,你一个局内人还能不知道这一套?”说着鼻子喷出个“哼”,“难不成还跟我瞎说大实话?”

齐蓝听懂她话里的微讽,默契地低头笑笑,再抬头,就是比较审慎地回应。

“你说的情况我没法否认,是行业现状,但我觉得这更像一种共谋吧”,齐蓝没遮掩他的调笑,“你既然通过公关联系上采访,其实就是默认了某个规则。”

言青川噘噘嘴,很快又换成咬嘴唇,没吭声。

他像被取悦了似的笑,继续,“但你提的电话采访的那两次,时间节点上看,冯总在应对媒体上可能还没有修炼得很纯熟,或者像你说的”,齐蓝再次调笑地看向言青川,“还没有公关为她制定话术。那个阶段,她更希望项目有高曝光,理念被专业媒体传播出去得到认可,所以我倾向于前两次采访里,多少会有一些干货和真心话。毕竟深夜电话,很容易走心。”

“额”,对齐蓝最后那句不知道是玩笑是调侃的结论,言青川噎得一哽,她尽力回想当时的谈话内容和气氛,不得不说,还挺愉悦的。

“而且你的选题策划,在当时应该是比较新颖的概念,如果切入角度好,相信你们聊得不会差”,他温和地最后补充一句。

黑脸白脸都被齐蓝一个人唱完,言青川耸耸肩,“有,就在电脑里,晚上到了我找给你”,她指指头顶的箱子,示意电脑在行李箱。“

“你当时的观点是什么?”,齐蓝似乎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致,“对IP改编的现象?”

她表情有些微妙,“做选题当然要尽量中立客观”,言青川没等他调侃,继续,“当然,不带观点是肯定不可能的。当时”,她食指打弯横过来,放在嘴唇间,“第一次采访的时候,因为IP这个说法还没流行,对这个现象我们没有进行褒贬,更多讨论趋势背后的原因和操作上的问题。尤其当时我很关心哪些作品’好’改编这个问题,因为在市场狂热囤IP之前,那几部热门改编剧的题材类型差异很大,原著的写作风格也是千差万别,所以除了冯总这个制片人,我们还找了有过相关经验的编剧。”

聊得深入,言青川想起来的细节也越来越多。

“你猜的没错,那会儿的采访对象好像都”,言青川顿住两秒,但还是决定这么说,“比较真诚,虽然当时也觉得挺空,挺美化自己,给行为找合理性的,但对比近一两年的假大空”,她表情夸张地挑眉,“实在得不是一星半点。诶你知道那个专门做数据整理,专门做网剧网综网大的那个公号吗?”

言青川说了一个名字。

齐蓝点点头,“我订阅了。”

“专门做网剧行业垂直的公号少,基本现在的头部、中腰部网剧的制片人都得在上面出篇稿子,真的,毫不夸张,多烂的作品,导演制片人都能说出花来。但你仔细看,不,都不用仔细看,那些话根本就跟ZF报告似的,毫无信息量,还尽是高大上的名词和表达。”

一番话被她说得手舞足蹈。齐蓝觉得好笑,伸手绕过言青川后背,从车窗台上拿过保温杯,倒了半杯盖,递过去。

她狐疑地接过,“为什么要给我倒咖啡?觉得我话多吗?”

他催促她快喝,“怕你渴。”

“那就是嫌我话多”,言青川虽然这么说,但一口闷掉咖啡,把杯盖塞回去之后,继续,“我做选题那年大热的几部改编剧都是古装或者架空一类,采访的编剧就说啊,网文里的现代言情类做影视化改编很不实用,比如人物少且单薄,人物关系是个闭环,涉及到现实的部分真实度和逻辑性不高,反倒是架空仙侠,这方面要考虑的就少很多。这种话放在今天不会有人说的,只会无限美化和拔高他们选择的故事。而且这两年古装不好做,现代戏前景更好,在我的阅读体验里,其实网文水准越来越高,但影视化的成品却并没有随之有进步。”

“你说冯总当时正在操盘《粉墨》?”齐蓝拧好杯盖,”那她当时怎么看待这个项目的?”

“哈哈,她虽然也兜售了一个故事,大概是青春期的女儿向她推荐引发兴趣,然后自己读了小说觉得人物很贴合当下,什么不论什么年龄,对爱情的追求都是永恒的”,言青川一脸怪相,挤眉弄眼,“但相对实在地说了改编难度,比如男主角是典型的’孤高、淡漠、温润如玉’,但放在动态画面里就会沉闷,所以要设计一些戏剧冲突,适当放弃人物特质。由此聊到原著作者的保护欲,从文字到影像的处理,还承认仙侠剧的拍摄成本高,压力很大云云”,她感慨地长吁口气,“现在看来都是很基本的认知,在那会对我来讲还是很新鲜的东西。可现在这些基本认知大家都不谈了,只说,’啊,这个房产中介题材,多么多么地贴近生活,解决民生问题,有许多城市奋斗者’,结果呢。”

即使没有点名道姓,齐蓝也意会到言青川嘲讽哪部剧。

“哦,对了”,她像突然想到什么,“当时平台是不避讳谈用大数据来选择主角配置,情节、节奏设置的,甚至还是一种时髦,《纸牌屋》不就是大数据论的神级产物么。现在都不乐意说流量鲜肉这样的词了,也算一种对比吧。”

长篇大论地说完,言青川才真的感觉到有点口渴。从齐蓝手里拿过咖啡,自己给自己盛了一杯。

“怎么都是我在说?”,她视线从杯沿上方看向齐蓝,“来,话筒交给你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