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定亲跟成亲之后,才发生的事情,那时自己也后悔过。
可后悔有什么用,铁板钉钉的事儿,况且自阿爹走后,家里大权都在谭宗涛手里。不管那边娘两个做了什么,杜若都只有忍着的份儿!
这一世,杜若要趁着一切还没开始,就彻底绝了阿爹的心思。让阿爹好好看看,他以为的简单人家,到底是怎么个简单了!
阿爹将那谭宗涛带走也好,如此,正好给了自己时间!
接下来杜若便着手找房子的事情,上一世她是在八里街那边租了个单独的小院出来。
这回自然不用那么用心,让外院老仆出去跑了两天。后在离着杜家几条街远的臭水巷里租了个两间的屋子,着家里小厮打扫了一下之后,便使人去接了郑氏母子过来。
等那娘两个过来之后,杜若又将谭二郎招进杜家。
由他哥那里给起名叫谭宗福,让他先在前院跟着前院看门的老仆跑跑腿儿,等阿爹回来在另行安置。
这日杜若正在处理家务,下午还要去铺子里,她想赶在谭宗涛回来之前,彻底摸清他的底细。
她这里刚忙了差不多就见采莲立在一边似有话说,“有事儿?”采莲来杜家好些年了,可以说是陪着自己长大的丫头了,杜若一直拿她当姐姐一般看待。上一世知道采莲家里出了那事,她也跟着难过了许久,只可惜她那时自家事情也多,根本就顾不上那些。
到最后听说她远嫁了,也只打发人送了十两银子并几件首饰做添箱礼了。
为此,杜若时而想起时还觉得有些对不住她,毕竟伺候了自己近十年了。尤其是后来的红枣跟谭宗涛在自己面前眉来眼去时,她更是想念当初的采莲。只是,她自嫁人以后,便断了来往。
采莲这里听杜若问来,犹豫了下才道:“大姐儿,那郑氏来了,说是要感谢夫人的一番安排,今特来给夫人磕头。”
杜若近段时间的一些小动作瞒得了爹娘,却瞒不住自己的贴身丫头。
采莲虽不太明了,却也不是一窍不通,她知道自家大姐儿打心底里不喜甚至可以说厌恶这家人了。但奇怪的是,大姐儿虽厌恶,却还是着手给安排起来,这却让采莲有些迷糊。
故那郑氏来了的事情,她一时也拿不准要如何回复。
杜若没想到那郑氏还会特意来自家磕头感谢,前世她可没有这一遭。反倒是杜若在她搬来之后,隔三差五的给她请安磕头,外带听她训话。
如今这却是倒过来了。
杜若想了想吩咐道:“此事不用烦扰夫人了,去领她进来,我见见她吧!”
采莲应下,转身下去领人。
不多时,采莲便领着一妇人进来。
郑氏心里难免有些突突,她这些年给人缝补浆洗,也进过不少大院,却从未正经的见过一个奶奶夫人。听说上首坐着的正是杜家的大姐儿,她连头都不敢抬一下,只远远的瞧见了一个端坐的人影儿。
自家大郎这些年跟家里来玩甚少,她心里本以为没多大指望了。不想今日竟因大朗,让自家也跟着沾光过上了好日子。
这下可好,自家大郎有了本事,还给二郎找了这么个清闲的活儿。不用出力气,只跑跑腿每月便能有一贯钱,这可比自己累死累活的给人做缝补强的多了。
现两个孩子都有了差事,住的又不用自家花钱,自己总算能轻省些了。
郑氏越想越是觉得再没比杜家更好的人家,自家这趟也是应该来的。
杜若见那郑氏穿了件半旧不新的衣裳,离着自己远远的就小心恭敬的站了下来,跟前世那趾高气扬的嘴脸完全不一样。顿时便没了心情,只简单说了几句场面话,便让她下去了。
郑氏走前到底在门庭处磕了几个头。
杜若也没拦她,坦然自若的受了她这一跪,权当先讨点利息了,总归先要便宜他们一家了!
不过,你以为这样郑氏就会感激了吗?
不会,她只会越来越要求更多的东西,人的欲望怎么能填满,尤其郑氏这样的人!
待那谭宗涛回来,她就会知道,自家儿子可是救了杜家的两位姐儿,这么大的恩情,她自然要想想怎么才能用好了!
杜若这里已经给她摆好了戏台,就等着郑氏来好好唱一出了!
郑氏,你可别让我失望了!
至于那谭宗福,你不是觉得杜家待你不好吗?
杜家拖累了你的后腿吗?
那这次我就对你好点,不拖你后腿了。送你读什么书,老实在杜家跑腿儿好了!
你想做人上人,我偏让你一辈子直不起腰杆来!
自此,杜若非但将家里的一些事宜打理的妥妥当当,甚至连铺子里的事情,也隔三差五的跑去看看。
管家,她在上一世她也有些经验,加之前些日子的历练。真有事就跟王氏商量着来,再不济也还有个旧历可循,总之一时到也像模像样,没出过什么岔子。
至于铺子里的事情,杜若懂的不甚太多。但她每回去都很认真的看、学、问。铺子里的那些人都知道这是东家的大姐儿,到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杜若便把白日里不懂的,集中到晚上在慢慢去弄明白。有那实在想不明白的就去问沈玉衡,沈玉衡若忙完自己的功课,便会抽时间来指点下杜若。
十几日的时间下来,杜若渐渐明白不少东西,就是往日看不进去的九章算术,她都能试着做些解答。
这日王氏叫来了杜若,母女两个在前厅说话。
原是担子街的韩家老夫人明日做寿。
韩家为清流第一大家,杜家早年在生意上还得过韩家照拂的。两家又是前后街的做邻居,怎么算都是要去的,只是这寿礼不好拿捏,王氏一时决断不了,这才叫来大姐儿商议一下。
杜若想了想便道:“阿娘,我依稀记得家里库房有一寿比南山的红木插屏,上绘寿星翁手捧仙桃及飞蝠,谓之福禄寿,送这个岂不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