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12章 仙人也念人间情(1 / 1)青薇筱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尧里瓦斯的语调也随着故事情节而高低起伏,刚才的高亢激昂戛然而止,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然后,他稍作停顿之后,突然有语气低沉沙哑地接着开口了,“原本李白上班的翰林院是个文人扎堆的地方。

他名气大,受皇帝重视,性格又不好,谁都看不上,当然就老有人给他小鞋穿。

李白抱怨道,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我本来是这么自由自在的人,却天天被一群狭隘的人嘲讽。

这样的日子,他怎么受得了呢。也就两年多,他就坚持不住了。

到达了权力中心,却发现自己什么人都救不了。这时候,学道的想法又开始占上风了。救不了天下,那我还是先救自己吧。李白最终离开了长安,回到了江湖。

李白长安之行是不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呢?

我觉得,也不尽然。李白毕竟是一个诗人,长安对李白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了李白一个重要的表达利器就是音乐感。

在民间的时候,李白写诗就很重视学习民歌。来到长安以后,他偶尔要帮唐玄宗和杨贵妃写歌词,经常会接触到梨园的丝竹名家,这群人可是代表了唐朝的最高音乐水准。

这以后,他的创作又上了一个台阶,节奏感、音乐性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对比一下李白早期作品和离开长安后李白写的名篇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你们就明白了。

他处理诗歌节奏更加灵活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三个字,可以把诗的速度拉缓,就像瀑布下落之前,短暂的、平缓的水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李白的诗特别好,不只是因为口语,更是因为他在诗里把音乐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紧接着,尧里瓦斯话锋一转,“不过,这都是后人的评价。对当时的李白来说,长安肯定待不下去了。他发现这不是他想要的,于是离开归隐。

如果是,这就是一个完满的结局了。不过这一年,李白才四十四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离开长安以后,李白碰到了杜甫。盛唐诗坛双子星完成了交会。

这里要帮杜甫澄清一点,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但是,在我没有深入了解他之前的印象里,他似乎是一个帽子上飘着两根带子,感觉有点苦大仇深的老头儿。

这其实是我们对杜甫的一种刻板印象。在我们的语文教育里,杜甫一直以一种又穷又老、一身疾病,每天盼望国家和平的形象存在着。

但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真实的杜甫并不是这样的。他更不是像网上一些文章中说的,一生寂寂无名,到死后才被人挖掘出他的价值

也不是一直默默无闻,只能靠写些恭维别人的诗来获得认可甚至他跟李白的关系,也绝对不是杜甫单方面倒贴。

至于是什么样的,我这里先卖个关子,到时候有机会再说吧。不然我就把杜甫整了跑错片场了。

今天这里是李白的主场。

所以,直接先跳过这一段。

李白告别杜甫以后,又重新开始学道。他在这段时间里受了几次真箓。

真箓是什么呢?是一种写着天上诸神名字和符咒的文件,需要由师傅传授,算是一种身份认可。

毕竟,道教也是有自己的层次等级的,得到有名仙师的真箓很不容易。

李白受了几次真箓,意思就是他学道有了更强的进境,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他自己说,这段时间是我闭南楼著道书,天天都在努力做研究。他身上的那股神仙气质,就是在这段时间彻底形成的。

如果去看李白这个阶段的诗,你会觉得他的仙气更浓了,他的诗里,神话和想象的成分越来越大。

而且,他能够在时空的变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一起笔,就能带我们回到了上古时代。这种时空的变幻其实和道家的观念有关。

我们来一起读读他的一首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诗句的意思也是一听就明白的。

古时候呀,有娥皇女英两个妃子。这句诗,气息平缓绵长,就好像从前有座山这种开篇。

接下来,这首诗就突然出现了变奏: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从说故事突然进入了环境,此离苦三个字两个仄声夹一个平声,又像钉子一样把速度定下来。

然后是,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渲染环境,故意用六字和七字交叠,情绪到达一个小高潮。

整首诗里,他一直主导着读者的情绪。

谁人不言此离苦,李白从神话入手,写的其实还是人间的悲欢。仔细读他的诗,你应该能感受到,他虽然有神仙气质,却也没有断绝和人间的情感联系。

他觉得世俗社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都很荒谬,但是又同情那些不得不在蝇营狗苟里争夺杀戮的人们。

他在学道的同时依然在高处观察着人间。他为百姓写了很多诗,比如反对战争的战城南,还有痛骂李林甫等人害死当朝名士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可见,李白还没办法放下世俗生活的沉浮,没办法真的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对比一下他第一次归隐那种你们都看不上我,我还看不上你们呢的孩子气心态,你们会发现,这时候的李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打个比方说吧,假如人生是一场赛车比赛,李白已经从平地驰骋的阶段,来到回弯下坡的阶段,虽然看着好像没有早先时候那么爽了。

但是有迂回、有阻塞、有边界,才更能看出他的驾驭能力。”

空气再次安静了,似乎连耳边轻轻划过的风,都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这样去讲解诗仙李白,是在场的人没有一个听过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