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羽翔团长:“宋老师,您能给我们一酒类的起源,以及我们现在的餐桌文化吗?”
宋昶:“好的,酒类的起源是从祭祀的开始的,是有着有明确的诉求和仪式的,这在很多商品中是没有的,所以喝酒的目的承载了很多东西,例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们喜欢一边喝酒,一边坐着聊,沟通,特别是古人,兴致来了,就会吟诗一首祝兴,带着情怀,带着文化的厚土,带着某种价值观,也代表着餐桌文化。
“起餐桌文化,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餐桌文化,我们中国有中国的餐桌文化,西方有西方的餐桌文化,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葡萄酒对中国消费者而言,其消费习惯正在形成之中,但消费本身是一种文化传承,正像中华文明一样,只要有中国文字存在,这种文明就不会消失,每一个国家的消费都在本国文化的影响下演变,中国文化和西方很多国家是不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看我们中国的情况,中国地广人多,经济发展不平衡,饮食习惯不一样,即便同一个省,同一个城市,也一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地域文化,其消费文化也有很多不同。”
“现在的趋势是全球商品贸易,世界是平的,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中国的商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商品也销售到中国来,国际贸易,促进了全世界经济的繁荣,各种文明也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格局。”
“所以我们中国的白酒,例如茅台酒、五粮液销售到全世界,其他国家的酒水也销售到中国来,葡萄酒是其中之一,对于其他国家来中国是巨大的新兴市场,充满了商机,他们是不会放弃赚钱机会的,而我们的老百姓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愿意购买葡萄酒,双方都有利,一带一路又提倡互联互通,合作共赢。”
曲丽华问:“宋老师,那我们中国会不会变成葡萄酒强国?”
宋昶笑了,摇了摇头,“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将会是分地域、分阶段、分城盛分人群的逐步发展的,我们叫做阶梯式发展,中国不会一下子就变成了葡萄酒强国,不可否认,我国在葡萄酒的酿制方面还和西方发达国家酿制的世界顶级葡萄酒还有差距,我们还是需要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学习他们的技术。”
“不过,我们也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在中国,葡萄酒饮用者越来越多,懂酒的人越来越多,个性化需求自然会增多,从消费场景看,不同场景,有不同的需求,其实大部分酒水都有这样的特性。”
孟文杰问:“宋老师,我们看到葡萄酒进入我们中国市场,大部分都是大众化和商务饮用比较多,很少看到很有个性化的其他产品,这是为什么?”
宋昶点头,“你的对,大众化和商务饮用才是真正的主流,太过个性化的产品是很难有市场的,太过个性化的产品他们的市场受众是针对一部分消费者的,人数比较少,是很难在市场上生存的,所以我们还是要从大众化和商务饮用的角度去研究发展我国的葡萄酒市场。”
“另外一个方面,大众消费升级,人们收入提高了,生活条件好了,当然追求就会更高级,消费升级除了要求品质更好点之外,还要有一些精神追求,这种追求和中国文化中的很多东西也是相关的,所以我们常品酒不仅是品酒,更是体现一种文化。”
“当然了,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每一个饶口味就是不一样的,很难用一种酒来满足很多饶喜好,发展酒水的个性化,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也是对的。”
“个性化的需求在增加,这主要是基于葡萄酒饮用者越来越多,懂酒的越来越多,个性化需求自然会增多,个性需求是明显的,但真正要分出级来,还要等到整体市场成熟起来之后。”
“你们发现没有,中国有一个特点,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有人带头发现商机,能赚钱,就会跟风,一股脑儿的往里面冲,往里面砸钱,这种现象在互联网泡沫现象特别严重,酒水行业也会有这样的现象。”
“葡萄酒在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并不是谁做都能赚钱,我国也有很的企业开始做我们自己的葡萄酒品牌,例如张裕、王朝、长城、威龙,都很出名,这些品牌已经家喻户晓了,出现的超市的货架上,走入千万百姓家了。”
“葡萄酒的头部竞争注定不会像白酒那么明显,现在的白酒市场已经进入挤压式慢增长阶段,头部特征越来越明显,但葡萄酒却远远没到,相反,现在的葡萄酒市场是刚刚开始进入到扩容式快增长阶段。”
曲丽华问:“宋老师,葡萄酒未来企业能生存吗?还是被大型企业压制,企业很难发展?”
宋昶想了一会儿,才缓缓的:“葡萄酒的未来一定是大型龙头企业和而美的企业并存的,葡萄酒的消费原本就是两个极端,一是大众化的品牌化消费,二是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市场越走向成熟,这两种情况越会交织。”
孟文杰问:“未来的中国葡萄酒市场走向如何?”
“中国市场消费正在走向成熟,未来每个国家的葡萄酒贸易量都会上升,但占比会不同,中国市场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未来几年,这种格局依然会持续。”
曲丽华问:“我们中国人都很注重品牌,都喜欢买名牌货,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世界名牌,中国消费者热度不减,大家都喜欢买高档货,宋老师您能帮我们分析一下这种现象吗?”
宋昶:“品牌归根到底是一种体验的总和,品牌是一种承诺,品牌是消费者的一切感受,中国的消费者非常聪明,他们会根据品质和品牌来判断,哪一种葡萄酒好,哪一种好,他们就会购买哪一种,你就想以次充好、糊弄消费者,用消费者的无知来获得短期的销量,在某个特定的时期特定的阶段,也许可以得逞,但要想长期做下去,就绝对不能把消费者当做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