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大朝会(1 / 1)发呆向日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咸阳宫前车水马龙。

受长公子遇刺而延期到今日的大朝会总算要开始了。

春日大朝会是昭国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朝会,这次朝会要定下当年的基本国策,用兵方略,国家用度等等重大议题。

因为牵涉议题重大而广泛,因此大朝会往往会接连举办数日。在孝公时期,甚至创下过接连五日的记录。

而那场朝会,更是奠定了昭国此后百年的强盛根基。站在后来人的角度,扶苏甚至可以说,那场朝会改变了整个中华文明的轨迹。

扶苏作为长公子、储君,自然也可以列位朝堂之上,所站尤在御史大夫王绾之前,仅次于丞相李斯。

此时,天空终于放明,咸阳宫宫门大开,文武百官在丞相李斯与上将军王翦率领下,分为两列鱼贯入宫。

国尉司马错抱恙,无法上朝,因此武将理所当然由上将军王翦领衔。

默默跟着前方李斯脚步前行的扶苏,突然听到前方传来细微说话声:“提前贺喜公子了。”

贺喜?扶苏听了李斯没头没脑的一句话,捉摸不透,“敢问相国,喜从何来?”

“公子稍后便知。”

扶苏还要再问,就听一旁负责监察百官仪容的礼官轻咳一声,扶苏咽下疑惑,转头看去。

扶苏正在琢磨李斯深意,面色冷峻,只见年轻礼官被储君冷冷盯视,吓得冷汗直冒。扶苏见状面色转暖,歉意一笑,不再言语。

年轻礼官只觉得自己被太阳一照,身上寒意散开,忘了自己出声提醒已经是职责之下的通融,说起来扶苏还要承他的情。心中不停感慨长公子果然待人和善。

大门距离章台宫足有上千米,众人走了十几分钟才堪堪踏上最低一级台阶。

台阶分为两边,中间雕有各种扶苏不认识的瑞兽,全都张牙舞爪,姿态甚是凶猛。

直到觉得稍有喘气,扶苏才摸到了章台宫大门。

身后的御史大夫王绾已是年近六十,此时仍是脸不红气不喘,见扶苏似乎略有疲惫,小声笑道:“公子要多吃肉才是。”

扶苏不好意思地笑笑,赶紧上前两步跟上稍微走出一点的李斯,给自己本已满满当当的日程表上又加了一项锻炼。

待群臣站定,昭王政才从后殿扶剑昂首而出,身后自然跟着躬身伴随的赵高。

昭王落座,群臣在李斯带领下,躬身沉默下拜,嬴政挥手免礼,众人随即起身落座。

与后世王朝不同,战国君臣从不搞什么口称万岁的肉麻戏码,殿前议事也是坐着议政。至少在论政上,君臣地位是平等的。

扶苏虽然位列众卿上首,但他心知肚明,始皇帝让他上朝,不是让他展现什么储君风姿的。他来此的目的,更多是学习与观察,学习始皇帝,观察群臣。

眼睛耳朵都要用到,唯独用不着嘴巴。扶苏此前心中就早有打算,除非被问到,否则根本不考虑多说一句话。

李斯身为丞相,理所应当的当先坐起,向王上再拜,“魏公子无忌分魏而治,欲联五国而成合纵,以图西望,应早作打算。”

这是目前大昭的燃眉之急,一旦真的让魏无忌成功组成合纵联盟,昭国就将面临史无前例的巨大威胁。

以此作为大朝会的第一项议题确实再合适不过。

始皇帝大手一挥:“议。”

甘茂身为外相,自然第一个出言奏对:“长公子此前使楚,已与楚相约会盟,王上只需与楚王再提约盟,更可相约南北相王,即可避免楚国加入合纵。”

扶苏见提到自己,精神略微一提,时刻准备着被问话。此刻听甘茂提议南北相王,觉得有些耳熟,这才想起这不就是先昭襄王时期,提出的“东西共帝”的变化么。

当时昭襄王想向赵国用兵,但是担心齐国捣乱,于是向齐王提议,两国东西共同称帝,最后齐王听了苏秦的建议,因此两王称帝不过两日就放弃了帝号。

扶苏心知,此时甘茂提出南北相王,是要借着楚王的虚荣心,打消其加入合纵的念头。因为甘茂比自己看得更明白,深知楚国才是合纵联盟的命门。

国土广袤,士卒数量在七国中又是最多的楚国,是任谁都无法忽视的决定性力量。楚国加入合纵,则合纵成,加入连横,则连横成。

只要楚国不加入合纵,一贯有墙头草姿态的燕齐必定不会参与,更何况来年楚燕已经约定要共讨齐国,就算想加入也没有办法。

甘茂话音刚落,御史大夫王绾也出言对答道:“楚王有一子,名启,其母乃先昭襄王之女,颇善大昭。可以请入昭,结两国友好。”

扶苏眉头一跳,熊启到底还是来了。这位熊启历史上是质子熊元的儿子,出生在秦国,后被封为昌平君,秦国相国。后来在秦国伐楚的时候谋反逃窜回楚,后被项燕立为楚王。

说起来这个熊启算是扶苏的表哥,他的入昭,想必会让母亲很高兴。

始皇帝称善,其余细节自有少府等人下去商议,不必在大朝会上详细讨论。

接下来李斯汇报了去年一年国库所得的税收与支出,税收来源很复杂,有马匹、盐铁、茅草、粮食等等,听得扶苏两眼发昏。

战国时期商品贸易还很不发达,大多数的交易依然停留在以物易物的层面,如今小农经济在魏国李悝变法之后初见雏形,井田制崩塌,自耕农阶级逐渐兴起。

然而如今国家铸币能力有限,因为铸币价值必须要与自身含铜量挂钩,因此铜矿的开采量会极大限制货币数量。更何况战国时期的铜矿不但要用来铸币,更是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

因为虽然春秋时代就开始有了最早的冶铁工艺出现,然而战国时期的武器大多还是青铜器。虽然列国,尤其是昭国,铁质的武器甲胄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更逐渐成为主流。然而距离铁器在军中的大规模装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甚至考古发现,一直到了汉代,还有很大一部分军队使用青铜装备。直到东汉时期,铁器才能完全取代青铜器。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税收就不可能以货币形式缴纳了,因此各家各户缴纳税务的方式五花门。

蜀中盛产丝绸,就以丝绢或者干脆以生丝交税,因为丝绢在此时是正儿经的流通货币。

大家经常可以在电视上可以看到有赏人多少匹布的说法,这可不是皇帝苛待功臣。实际上比起沉重而难以携带的铸币或者金饼,人们更乐于接受轻便贵重的丝绸作为赏赐。

李斯讲完之后,自有上计吏再详细说明税收明细,以及比起去年来有哪些变化,近十年又有什么变动趋势。这是活脱脱一堂战国经济学讲座啊。

始皇帝听得专心致志,扶苏却有些打瞌睡,虽然提示自己这些也是自己必须了解的,仍然止不住得犯困。看来自己还真不是勤政皇帝的料啊……

上计吏讲完,殿上众人都面露喜色,尤其是王翦领衔的各位将军们更是十分开心。显然是去年的收入颇丰,为接下来的用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文武之分并不鲜明,官员们更像是如古罗马王政时期或者帝政初期的公务员那样文武双全,文武之间的人员流动也十分频繁。完全不用担心武将们不通文墨,听不懂文臣们说的话都是什么意思。

此时的人才讲究的都是出将入相。比如之前提过的李悝,不但在各国中率先变法,助魏国称霸,更与吴起一起,向西攻占了如今魏王心心念念的河西之地,设西河郡。

再比如写下《吴子兵法而名流千古的吴起。

吴起先是在鲁国杀妻求将,首战便以弱小的鲁国军队大败齐国,随后入魏为将,大小七十六战,全胜六十战,被誉为兵神。

随后吴起带着李悝的《法经,受楚悼王延请入楚为令尹,主持楚国变法。吴起的变法,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希望从根本上推翻贵族阶级。

可惜的是,变法尚未完成,楚悼王过世,匆匆赶回郢都奔丧的吴起,被楚国贵族们乱箭射死于楚悼王的灵堂之上,变法功败垂成。

然而,即便最后身死,吴起也为自己完成了复仇。他在看到楚国旧贵族要射他之时,便大喝一声扑到了楚悼王尸身之上,因此贵族们射出的羽箭不但射死了吴起,也毁了楚悼王的尸身。

楚国法律规定:加刀兵于王尸者,夷三族。于是,六十多名贵族的全族老小,都为吴起陪葬了。

如果楚悼王能够再活得久一些,再给吴起一点时间,让楚国能够彻底完成变法,最后完成统一大业的,未必不能是炎帝后裔。

而在吴起身死三十二年之后,一位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青年公孙鞅,与吴起一样携带着李悝的《法经,受求贤令激励,应景监之邀辗转入昭,与孝公一起,开启了一场,改变中华文明走向的商鞅变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