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一章 扶苏建军(1 / 1)发呆向日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围城的第十日,安邑请降。

昭国上将军王翦准其所请,命安邑拆除城门,供大军入内。

当昭军彻底把持住府库、王宫、城门等重点地域后,上将军等人纳降入城的仪式方才正式开始。

魏无忌逃赵、晋鄙身死,城中官吏只能在安邑令曾培的带领下,穿着一身丧服,以负荆之姿跪在上将军车架之前,乞求上国原谅。

战国的投降礼仪早已不像春秋时那样隆重,灭韩之时也只是收了韩王安的王玺,就当做受降完成了。

此时只是占领了西魏之地,魏国社稷仍在,曾培也不是魏王,于是只以膝行献上安邑舆图算作投降礼罢了。

简短的投降礼后,王翦让曾培带人起身,跟在车架之后缓缓入城。

这还是扶苏第一次有机会进入这座盛名享誉列国的古都。

当年,少怀大志的商君,就是在这里学成满腹才华,也是从这里远赴大昭,开始为昭国奠定称雄天下的基业。

前魏都的繁华锦绣自不必多言,然而扶苏的视线重点并不在其上,更多的却是聚焦在长跪服罪于道路两旁的安邑民众。

与少梁不同,安邑物资储备丰富,虽逢昭军兵临,却不知是否因为王翦选择了围而不攻,因此民生景象仍算得上井然。

百姓民众脸上并无菜色,这是个好消息。

只要人民能够吃饱穿暖,就不会有大的动乱,这个规律,古今亦然。

无论老幼,所有的安邑人都压低着身子看不清神色,也不知有没有压抑着的愤然。

扶苏心中好奇,却也无法得到答案,人心之算,他差韩师太远。况且韩非传授给他无数才学,其中却并无人心算计。

韩非子一直教导扶苏的,都是王者之道。

韩非曾对扶苏有过明言,人心鬼蜮之事,君王可以知之,但不可用之。

想来无益,扶苏也不去想了。

只要能够保障民生安稳,想来即便有人心存不满,普通民众也少会受到蛊惑,愿意为了所谓君国大义而放弃生命。

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着自己的车架,来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扶苏心中好笑,此处不是会稽,自己也不是始皇帝,取自己而代之,似乎没有什么大意思。

“公子何故发笑?”

扶苏脸上笑意方起,就听闻上将军来问。

总不能实话回答说是想到了现在应该还是个吃奶娃娃的项羽。

扶苏想了想,回道:“此战之后,大昭效武王之路,再无阻碍了。”

不能说统一,因为这时候根本没这个概念,只能说是效法周武王,以昭代周而治。

实际上,始皇帝的心思不清楚,但昭国上下的目标,现在大多都只是想着效法周武王而已,真正隐约看得出大昭统一之路的,寥寥无几。

王翦闻言满意点头:“公子确实知兵。”

扶苏只能笑笑,知兵这个评价,他有些不好意思领受。

王翦看着公子扶苏的谦逊笑容,心中好奇。

看这几日公子在军中孜孜好学的样子,显然是对行伍之事并不了解,但对不知为何对错综的战局见解颇深,眼光长远。

当日会战之时,明明摆在眼前的军势,公子都视而不见,却可以凭借只言片语,推演出此后战局变化。

甚至如今都能点出自己也是在最近几日才得出的结论来。

如果王翦能够用后世的理念来评价,那就是扶苏战略能力五星,战术能力半颗星。

扶苏之所以能推断出大昭统一之路再无大的关隘,除了得益于韩非的教导以及近些日子里一直与尉缭子从未中断过的书信、一直源源不断的情报,更因为前世的“经验”。

无论是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的长平之战,还是前几日刚结束的安邑之战,在战略上的意义是相同的。

那就是彻底打碎了合纵的一根关键链条。

正如已经确信死于景谷伏击的赵奢早先所悟的那样,各国免于大昭铁蹄的唯一机会,就只有合纵对抗。

缺少了任何一国的全力协助,天下战力的平衡就会彻底被打破,此后即便有人能够再起合纵,也对昭国构不成真正的威胁了。

能够看透安邑之战真正意义的,恐怕同样也只有寥寥数人。

赵奢是在战前就看透了,因此才会不惜以命相搏也要掩护着赵括突破杨端和的防线,可惜却被本不应存在的马镫破解。

公子无忌或许也看透了一丝,所以即便有违本心也要让父老随他赴死,因为安邑之后,即便魏人再死,也无意义了。

但他或许没有彻底看透,否则也不会在安邑陷落之前逃到赵国了,也或许是看透了,却心有不甘?

这一点,就只有魏无忌自己知道了,扶苏推断不出。

老师看得出吗?

扶苏叹了口气。

无论看不看得出,身为叛韩名义首领的老师,如今与大昭、与自己已是分道扬镳了。

为防僭越,扶苏与王翦都只是在魏王宫转了一圈示意之后,就出了宫门,并没有留在宫中过夜。

王翦自然占了安邑府衙,而扶苏就与其他将官一样,在城中找了个大宅住下。

城中大户早有大量逃离,因此找一个大一点宅院并无难度,至于前主人是何人,扶苏并没有兴趣去知道。即便对方还在安邑,难道还真有胆子来赶人不成。

借着烛光,扶苏正在读信。

先是尉缭子的回信。

信中对扶苏所提的几点改革建议给了高度评价,表示已经开始与僚属们商议可行的计划,暂定月内就会向王上上书。

扶苏在几日前得知王上要迁大户入魏后,有感而发,便提笔在写给尉缭子的信中写了一些建议。

这些建议同样是师法古罗马。

当先第一条就是兵员的服役期限。

战国兵役极为繁重。

以昭国为例,男子在十六成丁之后如果身体合格就会征为兵士,直到五六十岁或者身体残疾,才会免去兵役。

在接连变法之后,昭国目前已经是募兵制与征兵制并存的情况,扶苏所提的,就是彻底废除征兵制,转向募兵制,在此基础上严格限定服役期限。

各国之所以喜欢征兵制多于募兵制,甚至募兵只在昭国盛行,原因就是征兵便宜。

不同于需要支付薪酬的募兵,征来的兵士,国家是只管吃喝,不发薪水,只有少量杯水车薪的“补贴”而已。

在农忙时遣散兵员,在农闲时征兵作战,这在耕战社会是非常流行且有用的,因此各国都以此为兵制。

然而战国走到末期,各国作战时长、作战规模都已经超出了春秋时所能想象的极限,动辄全国男丁要作战超过两年。

这在加重了农民服役负担的同时,严重损害了耕地的产能,导致国家与民众都是越战越穷。

各国都看到了弊端,但都无法从“越战越穷-只能征兵-无人耕种-国家更穷”的泥沼中脱出。

只有大昭,国富民强,能够支撑得起完全的募兵制。

扶苏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两个字:脱产。

将农民与战士完全分开,不再从普通农民中征兵,让战士成为真正的脱产者,全职作战。

这样的战士,才是扶苏想要的职业军人。

但这样会导致两个前后影响的主要弊端。

首先就是加重国家财政负担,随后因为财政负担加重,军队规模必然会大幅缩水。

其次,就是地方防备力量严重削弱。

之前提到过,昭国的军队分两种,采用募兵制的野战主力,而征兵制征来的兵士就是为了防备地方的郡兵。

军队规模的大幅缩水其实影响不大。

兵贵精不贵多,这个道理从魏武卒开始就早已被各国普遍接受,只是因为相比于精练军士,使用更为“廉价”的人命去填,更符合当时的国家利益而已。

但如今始皇帝志在灭国,使用更为精锐的脱产战士,反而更符合当前大规模、长时间作战的需要。

至于地方防备力量的削弱,扶苏自然有了应对方法。

那就是缩短服役期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