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牢中的氛围截然不同,廷尉署的其他地方,洋溢着的气氛基调自然是喜气洋洋。
都是受了敕封大典将来的影响。
几乎整个朝堂各署都在为此开怀,但廷尉署官员应该是其中最开心。
因为这大昭三公九署,就数廷尉署与公子的关系最深。
公子曾学法于劫,甚至在廷尉署住过很长一段时间,是众所周知的。
因此自老廷尉劫开始,廷尉署下就一直与长公子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老廷尉与公子的半师之谊,是公子亲口承认过的。
而且老廷尉之后,这份香火情并未断了。
廷尉之孙,就曾为公子亲自拔擢的军机郎之一。
尉山是个什么德性,廷尉署的自家人都是明白的。
能够在人杰辈出的军机郎中占有一席,那还不都是看的老廷尉的情谊。
一任廷尉就职时日太短不去说,现任廷尉冯劫冯大人,同样与公子在新法事务多有令人称道的配合协作,这也是大昭人人都看在眼里的。
而且在以后的新法推行中,廷尉署势必会与长公子有更为紧密和官方的联系。
更不论包括廷尉中丞的杵老大人,更是为公子当做长辈的存在。
受此影响,整个廷尉署就没人拿公子当外人。
王诏书一下,整个廷尉署都是与有荣焉。
虽然到时有机会观礼的,或许只有冯廷尉一人,但也不影响大家受此影响而喜气洋洋。
然而在这样一片和谐之中,也有不和调的事件发生,令人气恼。
冯廷尉更是没少为此揪胡子,一向杀伐果断的廷尉大人竟是破天荒地不知如何是好了。
“此等物事有何好犹豫,直接烧了,然后将闹事的乱民赶跑就是。”廷尉中丞杵苍老却坚定的语气一如往常,仿佛丝毫没有在意这样他口中的“物事”所代表了何等的民意。
“这是民意,怎能随意处置?当小心应对才是。”刚为冯劫提拔来,同样在廷尉署任职数年之久的廷尉左丞宋濂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煌煌昭律在,岂可被所谓民意干扰?念在愚民无知,不追究其罪也就罢了,还要将其大昭从来没有这等事。”
“此言不错,但若说直接烧了,未免……”
“未免如何?未免彰显廷尉大人依律行事的果决?”
中丞杵言辞犀利步步紧逼,而且所言每句都是以昭律为根基,逼迫得宋濂言语逐渐凌乱,不成章法,只能求救似的看向了首的廷尉。
冯劫此时的脑海中同样有两个声音在不停吵嚷。
而让包括廷尉署“三巨头”争吵不止的那件物事,此时就摆在冯劫面前的案。
此物在后世有一个雷霆灌耳的名气:万民书。
最为著名的万民书,当是满清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书光绪帝,反对清政府在甲午战争战败后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一定程度,万民书的确有表达民意的作用。
然而任何政府都不会喜欢为民意裹挟。
在依法治国的大昭,这等公然藐视律法的行为,更是不会为层所接受。
按照昭律,底层民众想要向层反映问题是被严格控制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报,但必须要通过合法的途径。
那就是向当地的官府反映。
或许这些在万民书签字的武功县民有着自己的理由。
县令与县丞都被下狱,管事的县尉又因为检举之事而失去了底层民众的信任。
但这不能构成他们直接万民书的理由。
而且……
冯劫按了按发疼的太阳穴。
你们要么去王宫门前直接书,要么去找相邦李斯,把这东西呈给廷尉署算是怎么回事儿?
万民书所提想要赦免的两人的确都是关押在廷尉署的,可这等已经达天听的案子,人犯的放与不放,哪里是廷尉署能说了算的。
相比于下一步该怎么做,如今萦绕在冯劫脑中的问题是……
“这到底是谁呈来的?”
冯劫一脑门子官司,“总不能是哪个黔首躲过了门外的兵士,自己翻墙偷跑进来,把这玩意儿放我桌的吧?”
刚还在互相争论的中左两丞闻言暂停了争吵,面面相觑,却没人能给出个答案来。
这事儿还真是个未解之谜了。
此时没有监控,要查出是谁干的,真不是容易的事。
按理来说,能够进到廷尉署内的,除了偶尔串门的其他各署官员,就只有廷尉署自家人。
可冯劫自问在接管廷尉署之后,御下还算有些成效,其余其他官署的官员来访,自然也会有自家人跟着。
说起来,到这地步也怪冯劫自己。
要是冯劫在第一时间看到这所谓的“万民书”之时,就按杵所说的那样直接烧了,而不是急吼吼地叫来两人参议而搞的人尽皆知,也不会有这么现在这么麻烦了。
昭律规定,官员在接到匿名举报时,的确是应该直接置之不理的,若是匿名者被当场抓住,还是要进行治罪。
虽然这封万民书不属于举报,但对律条进行扩展适用,就算到时候被曝出来,冯劫也有话可以说。
“事已至此,再追究何人的责任也已晚了。”杵抬眼看了一下皱眉懊恼的冯劫,“该当想想如何应对才是。”
冯劫叹了口气,终于将视线从万民书移开。
他何尝不知此事已经如此,就算要纠察内鬼也是之后的事情了,只是有些懊恼而已。
“既然无法达成一致,不如直接呈送王?”一筹莫展之际,宋濂试探地问道。
冯劫瞪了这个刚刚位的左丞一眼,懒得言语,还是老成的杵为后辈略作解释。
“身为法司,无论受是不受理,廷尉都必须给出裁断。直接呈送王,明摆着就是推诿责任,这不等于在说廷尉署无能吗?”
宋濂这才悻悻然点头。
方才他所思所想的,不就是在推诿责任么?
但是把责任推诿给王,的确不是什么好建议。
于是宋濂换了个思路,“不能呈送给王,那能不能呈送给……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