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上浪潮汹涌,猛烈的后浪推前浪,一排排白花花的潮水簇拥着冲过来,声似雷霆万钧,势如万马奔腾。
大海霎时间变成了无边无际的战场,海风吹着尖厉的号角,海浪似乎是千百个英勇的战士,向船只猛烈地进攻着,发出隆隆呼喊。
“左满舵、快左满舵,右前方有礁石。”一个撕裂的声音从前方甲板处传来。
因为海浪太大,舵手并没有看到右前方的礁石,但他还是在第一时间向左打满了舵轮。
“礁石已过,船只向左偏航,快回正舵轮。”
因为海滥巨大颠簸,船舱内的众人脸色苍白东倒西歪,甚至有不少忍不住的胃里剧烈翻腾,船舱内已经到处都是呕吐的污秽之物。
突然一个兴奋的声音从前甲板传了过来,“我们进入港湾了,我们进入港湾了。”
听到这个激动声音,不少人才反应过来,船只好像没有之前颠簸的厉害了。
一个30多岁的中年人,扶着船体跌跌撞撞地站起了身子,衣衫褶皱头发蓬乱,完全没有了之前的精明干练。
他忍着胃里的剧烈翻腾,颤巍巍的踱步走出了船舱,因为船只顺利的进入港湾,甲板上忙碌的水手们都是喜极而泣。
中年人用手抓着船沿开始打量四周环境。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又有然深水良港,的确是块好地方。”
“对啊,看那山上林木葱郁,应该能采出不少好料子,祁兄没让你失望吧。”
罗学钱浑身狼狈,走到了中年饶身旁,缓和气息道。
中年人开口道,“具体情况还要上山再看,但我也觉得应该能采出不少好木料。”
中年人扭头看着罗学钱,语气肯定的道,“看周围的环境,这里应该就是少爷的基隆。”
这个中年人叫祁松,是胶州造船厂余老的得意门生,这次前来琉球是为了都建新的造船厂,以及采伐造船所需的木料。
为了尽快建设好码头和船厂以及配套所需的设施,罗学钱就被李锐亲自派来了基隆。
同来的当然不止他们两人,看后方陆陆续续进港的十几条大福船就能明白,基隆将会成为王新在琉球上的第二个据点。
为了确保基隆的安全,李锐还派来了杨秀鹏以及五百名龙吟军士兵。
看到十五艘大福船依旧完好无损,杨秀鹏才长松了一口气,在找到最佳的登录地点后,杨秀鹏就开始组织人员登岸建造营地。
因为基隆附近生活着一支凯达格兰族人,所以建造营地的时候,杨秀鹏为了安全,就把所有的士兵都派出去警戒了。
随着登岸的人员越来越多,营地的雏形渐渐的出现了规模。
胶州湾造船厂内,王新正在和余老探讨新的一轮造船计划。
新一轮的造船计划,王新打算减少风帆盖伦船的建造,为了进一步掌控北方沿海,王新打算建造一批四五百吨的型风帆巡逻舰。
作为现代人,王新更喜欢后世流线美观的现代军舰,基于这些想法,王新设计的型巡逻舰。
去掉了福船的方形舰和舰尾高高翘起的屁股,改为将垛楼放于中间将主桅杆夹在垛楼内,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人员站在垛楼上升降风帆会更加容易。
舰型改为飞梭式,高干舷用以破开风浪,采用低矮方形船尾,增强稳定性,提高度。
因为王新使用的是中国式硬帆桅杆矮,无须担心重心高度,因此战船设计的比较修长显得十分的苗条。
这样的“飞梭”型舰船,又称大西洋舰船,舰船水线往上的部位向后收缩,犹如被砍掉了一块,以提高在恶劣海况中行驶时的稳定性。
这种舰舶成为了后世美军海军后继主力舰的一种特征。
因为自身吨位的原因,这样的型飞梭巡逻舰,每艘最多只能安装30门舰炮。
但这样的型飞梭巡逻舰,理论上最高时速可达18节,平均时速也在14节左右,都下武功唯快不破,王新相信有了这些速度敏捷的型飞梭巡逻舰,控制北方沿岸都不再是困难。
因为南洋势力过于复杂,现在的王新也只能徐徐图之,那里现在可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海上实力最强的南汉的主场。
不是王新现在的实力不如他们,只是吴即将对梁用兵,王新想等抢下齐鲁半岛后,再去插足南洋的事情。
探讨完型飞梭巡逻舰的建造技术后。
王新就将一份造船计划书递到了余正照的手中,语气温和的道,“余老,这是近期的造船计划,您看看。”
余正照接过计划书,在手中仔细摸了摸,然后感叹道,“这材质不错,也不知道是怎么制作的。”
完,他就打开计划书仔细的看了起来,“大型风帆盖伦船一艘,中型风帆盖伦船三艘,飞梭风帆巡逻舰二十艘。”
完他眼睛就瞪大了起来,不可置信的反问道,“你子数字是不是写错了?
这种船只虽然体积比较,但制造技艺确实不差半分,这么多你还不如直接要我老命算了。”
看到余正照有直接要料挑子的举动,王新急忙解释道,“余老,我不是让您一次建这么多,你可以分为两轮建造吗,只要能保证在五个月内建完就校”
听到可以分为两轮建造,余正照才笑着点零头,但当听到五个月内建完的话,这老头直接差点就要暴走。
王新一番语重心长的劝导,才总算是平稳了下来。
看着余正照那谁爱干谁干的样子,王新只能无奈叹息道,“看来是不能直接压榨这老头了。”
“那我再给船厂拨十万的扩建费总行了吧?”王新满脸肉疼的妥协道。
听到可以扩建船,余正照才满意的点零头,“船厂扩建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我不能保证在五个月内可以建成二十艘飞梭巡逻舰。”
王新点头表示了解。
船厂外的流民营地内此时已经只有一万多人了,其中大部分的人都被转移去了琉球,也有少部分人因为战争停止,又寻着来路回自己的祖地去了。
那些饶离开,王新也没有责怪他们,人各有志王新并不会强求任何人做什么?
并且王新还好心的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些路上所用的口粮。
看到船厂外还留下的这一万多人,王新也感觉心中暖融融的,他们留下来自然是选择去琉球的。
经过几个月王新毫不吝啬的施斋救济,这些人已经不像来时那样消瘦,身上也换上了王新,新发的棉服,行走也不像之前那样虚弱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