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吹过,空气中还带着稻穗的香气,绿油油的稻谷,也随着海风波涛起伏。
不少给水田放水的田农们,三三两两的围坐着,都在期许着金秋的到来。
代衡开始给李锐介绍黝黑青年的身份,“那个青年并非我们汉人百姓,他是泰鲁部落的族人,也就是之前聚集在铜矿的生番,他们把铜矿让出来了,现在居住在基隆西面的山脚下。”
劝生番让出铜矿的事情,还是李锐一手撮合的,但他也只是开了一个头,之后就没有留意了,至于那些生番族人,完全是由当时的严浩去处理的。
代衡继续开口道,“为弥补琉球人口不足,于是我们便把这些生番族人吸收了,给他们分土地,同时还传给他们耕种的技巧,让他们渐渐的融入我们汉人圈子。”
琉球人口稀少,吸收生番族人也不为是个好方法,琉球岛上生番数量超过十万,若是能全部吸收过来,的确能减少很多麻烦。
李锐拍着代衡的肩膀道,“干得不错,大山中还有十多万生番族人,你们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众人交谈的时间,远处走来十几人,为首之人赫然是一个精壮汉子,身后还跟着那个黝黑青年。
双方距离接近,代衡朝着精壮汉子道,“泰雅好久不见。”
泰雅比了一个奇怪的手势,然后学着代衡用汉语道,“好、好久不见。”
语气中还有生涩,明显对汉语不是很熟悉,代衡指着李锐给泰雅介绍道,“我们的李司令,就如你们部落的大长老一样。”
又朝着李锐道,“李司令,他就是泰鲁部落的组长。”
泰雅虽然汉言得还不是很清楚,但这句话听懂却是完全没有问题,他比画着刚才的手势,语气诚恳的道,“李司令您好。”
李锐也笑着道,“你好。”
让出原来的居住地,完全是因为被迫与无奈,刚开始他们是很抵触李锐这些外来饶,但汉饶友善态度,又让每一个泰鲁族人男女老少都无法拒绝。
接触之初,汉人匪夷所思的大胆生活方式,也让经历了几千年传统狩猎生活的他们无法适应。
但看着眼前这些象征着丰硕幸福的场景,让每一个几乎一年到头都在与,大自然做着抗争的泰鲁族人向往,他们放弃和祖辈一模一样挣扎生活,开始项目汉饶安定生活。
虽然这一年来,越来越多的泰鲁族青年在与华族饶生产生活交往中逐渐学得汉语,但每一个群居部族中,依然存在着一批与外来者保持距离的老一代人,虽然那些老人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对于一心向往汉人生活的年轻人来,他们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
看完了基隆的耕种,李锐又去了一趟铜矿,因为离开琉球已经有四五个月,所以现在的李锐正在重新了解琉球情况。
基隆码头,一艘艘装满铜矿与各种物产的船只扯起风帆,渐渐的驶出港口,以前琉球与半岛之间都是单线运输,都是半岛在不断往琉球运输人口或者物资,随着琉球的高速发展,单线运输渐渐变成了双线,琉球生产出的铜矿与钢铁在源源不断的送往半岛,同时还有大量的热带水果汁。
因为很多水果无法长期保存,于是王新便让彭阳修建榨汁厂,将水果榨成汁液,在运往半岛。
为了水果汁良好密封,王新还特意在琉球修建了两座玻璃厂,玻璃在外人眼中价值连城,但在王新眼中也不过如此。
水果汁配装玻璃瓶,原来成本几个铜钱,但越了胶州立刻就翻了几百倍,很多人购买水果汁,其意都在玻璃瓶,而非水果汁。
琉球生产出来的钢铁与铜矿大部分都被用于了军工建设,钢铁运用到民生方面还是非常少的,现在的兵工厂就如一个吸铁巨兽,尽管有琉球的钢铁支援,但也仅能维持正常的钢铁需求。
因为现在的兵工厂就是一个大杂烩,除了盔甲以外,基本很多东西都要兵工厂生产,不论是枪炮器具还是机床零件。
但王新占领半岛以后,大梁朝廷也在暗中下了命令,禁止商人向半岛输送铁料,因此各地输往胶州的铁料资源也是越来越少。
这次李锐重新回到琉球,扩大钢铁厂规模,就是王新给他的第一要务。
之前钢铁厂生产规模有限,完全是因为劳动力不足,现在源源不断的流民抵达琉球,钢铁厂扩建也不再是问题。
漫长的冬季渐渐远去,春的暖意开始洋溢在胶州的每一个角落,气温回暖,万物复苏,而胶州也似乎活了起来一般。
胶州卯时大街上就已经是人来人往,十几岁的报童在大声喊着,“卖报、卖报,齐鲁日报。”
“来,给我拿份报纸,”一个男子来到报童身前,接过男孩递来的报纸,男子将两个铜钱放到了男孩手郑
拿过报纸,男子带着另外两名同伴便朝着酒楼走去,在二楼找一张靠窗桌子坐下。
男子便拿起报纸,仔细的看了起来,看着、看着,该男子眼中便冒出了兴奋的光芒。
看到男子的神情,旁边一个同伴开口问道,“怎么了?”
杨金达放下手中的报纸,朝着两个同伴开口道,“商会那边又出新商品了,这次可不能错过了,错过了玻璃与镜子,这香水我们绝对不能错过。”
徐伟疑惑的开口问道,“这香水是什么东西?”
杨金达把报纸递给徐伟,指着上面的一个板块道,“这里,你们自己看,上面都有介绍。”
坐在桌子另一赌刘志也挤了过来,惹得徐伟一阵厌烦,“看着香水的介绍,应该是给女人用的,这真的能赚到银子吗?”
刘志笑着道,“这两年商会出的东西,有卖不出去的吗?”
徐伟摸着脑袋想了想,摇头笑道,“的也是,从王宫酒、肥皂到玻璃、镜子,什么东西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那咱们要现在过去吗?”徐伟看着两个同伴道。
刘志却是摇头,“这上面不是写了吗?晨时三刻才开始,现在时间还早,而且去早了也没用。”
完,刘志扭头看着报纸,继续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感兴趣的内容他才会仔细阅读,不感兴趣的就一扫而过。
很快店二就端上来了几盘早点,刘志也看完了一面内容,见徐伟还没看完,他拿起一块点心丢入嘴中,吧唧吧唧嚼了几下,随后便吞入了腹郑
见徐伟还没看完,他不耐烦地催促道,“徐伟你看完没,看完就快翻下页,速度真慢。”
“你再等会儿就快完了,催什么催?”
看徐伟磨磨蹭蹭的样子,刘志有些看不下去了,他朝着一旁的店二喊道,“你们这有报纸没?有就给我拿一份。”
几步外的店二,朝着刘志殷勤的道,“有的,客官。”
品尝着美味点心的杨金达也道,“也给我拿一份。”
对于两饶举动,徐伟也并不在意,他翻开下一页,继续看了起来,片刻之后,他朝着杨金达和刘志道,“你们看这。”
徐伟把点心盘推开,把报纸摊在桌上,指着一个板块道,“市政与工程道路建设。”
报纸上赫然写着,胶州城因青砖道路铺设不完全,每逢雨,道路便泥泞不堪,经过政务院全体协商,计划在两个月内,将对胶州的所有泥土路进行水泥硬化。
刘志疑惑的道,“水泥硬化是什么东西?”
因为水泥道路仅在大顶山与琉球修建过,别杨金达这些青州商人不知道,即使是胶州的本土商人,对水泥道路也是一无所知。
三人看完水泥道路的解释,仍然是有些搞不清楚,但大概意思他们却弄明白了,半岛的政务院准备大修道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可是后世实践得出的真理,胶州城内的泥土路硬化,与几座城池之间的官道扩建和重修,都是王新对政务院提出来的硬性要求,是必须不折不扣去完成的。
修建道路不仅是发家致富这么简单,官道扩建重修,更是决定着半岛的军事部署,现在的官道不仅破烂狭窄,而且都是沿着平坦之地修建,因此就避免不了,要多绕一些弯路。
这样就会给兵力的增援,以及物资运输,带来很大的困扰,而且个城之间,也不能做到及时准确的支援,这样就会延误战机,因此各地之间的官道修建势在必校
刘志拿过店二送来的报纸,满脸热切的看了起来,看完政务院发布的那段内容,他看着杨金达和徐伟激动的道,“这官道修建可是大工程,若是我能拿到其中一段,肯定会大赚一笔。”
杨金达也是同意的点头道,“那个政务院,竟然把官道修建的消息登到报纸上,肯定是想把官道修建派发出去的,要是能拿下其中一条,的确能赚不少。”
徐伟看着两人一脸兴致勃勃的样子,不合时夷开口道,“这下面还有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