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冷在群里@所有人,让大家交准备读的十本书的人书单。
苏小外寻思着十本书要在这么短的时间读完,类型最好是同一类,不仅可以循序渐进,而且随着对内容越来越熟悉,阅读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这就是“主题阅读”。
针对同一主题,多本书层层递进,写稿子的时候能够旁征博引,使读者在读一本书的时候获得多本书的内容,也是很不错的体验。
如果用一周写一篇听书稿,苏小外自然可以说一天看书列要点,一天想提纲,三到四天写作。但如果十天要出十篇稿子,那就不能使用常规手段了。
在书籍阅读完成的当天,苏小外除了要把这本书讲什么的思维导图做完,更重要的是把听书稿的提纲拟好,这个提纲应该是包含了论点和论据的提纲,到第二阶段写作阶段时,可以直接上手写作。
虽然数量很重要,但质量更重要,如何在保证数量的同时确保质量?
要确保质量,说到底,还是要知道什么才是一篇优秀的听书稿。自己虽然是通过自己的摸索跌爬滚打找到了一条路子,但那毕竟不够全面。
有没有什么办法知道得全面一点?
苏小外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个人:姜老师!
虽然这次的评委是听你所书APP的总编辑,但总体活动应该还算是为了提高学员的能力而举办的。要提高能力,咨询一下编辑应该也不算违规吧。姜老师是普通编辑,就算认识总编,也不会因此特地为她说话。说到底,最终分胜负还是要靠文章的实力说话。
苏小外拨通了姜老师的电话。
苏小外:“姜老师好,我是苏小外。上次给您打电话说要写试稿的。”
姜老师:“嗯。”
苏小外:“我今天想请教一下姜老师,到底什么样的稿子才是一篇好的稿子。”
姜老师把问题又抛了给苏小外:“那你认为什么样的稿子才是好稿子呢?”
苏小外:“我觉得从读者出发,读者爱看的,看得欲罢不能,看完有收获的就是好稿子。”
姜老师:“说得不错,却不全面。”
苏小外:“从读者出发还不够?”
姜老师:“每个人读书,都有不同的理由。不管这个理由是什么,他其实都在与书的作者进行交流。
听书时代,与读者交流的不再是作者,而是写听书稿的写手。
能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基于书籍出发,能成为一篇不错的商业稿件,无论到哪里都能卖出去,但那并不是一份卓越的稿件。”
苏小外:“姜老师的意思是,一份好稿件,应该是写作者与读者借着听书稿进行交流?”
姜老师:“每个作者的学历、经历和对同一件事的感悟各有不同,这样的差异性应该体现在他写的文章里。作者是不是抱着把书籍里面最精华的部分以朋友般的口吻倾心相授。说到底,就是作者用心程度有多大。”
苏小外:“我竟没有想到写好一篇文章竟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用心的问题。”
姜老师:“技术的问题好解决,但什么才是决定你和别人不一样的?千篇一律的听书稿里,有没有人能一听就知道是你写的,一直追着你的稿子走。”
苏小外:“有这样的人吗?”
姜老师:“有。他们始于写听书稿,但也终于听书稿,他们如今都是行业中的大牛了。”
苏小外:“……”
姜老师:“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听书稿写手应该走的路。平台可能基于政策和互联网形势有起有伏,眼下这是吃香的行业,却不知能持续多久,很可能很快就消失了。但能力不会。”
“只有能力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