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狐迁诞生于世,属于人类的文明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
在最开始的年代,一座山谷,一片平原,对先民来就是了无边际的世界本身。而如今,人类的足迹遍布这颗蔚蓝星球上的每一块陆地,甚至向外投去好奇的目光。
只是太空探索的进程并不愉快,有太多太多星辰给人类提供出近乎相同的数据,让人们觉得假如这个世界当真存在创造者的话,那他肯定很懒,甚至懒得多创造几个模板。
这被称之为“同星现象”。
想必那些怀揣着一腔热血与热情的初代探索者们,在得到第一批数据时的心情肯定很微妙。
就像玩家们体验某款游戏,却发现它的人物建模资源稀缺,看到所有的角色都长得一模一样时也会有这种心情。
最初的探索结果使许多人灰心丧气,人类自仰望空以来就没受过这么大的委屈。
关于“同星现象”出现的原因至今尚无定论,却也因此催生出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狐迁所创作的这本笼中雀,也是围绕这个“热门科幻话题”展开。
是热门,其实就意味着都快被写烂了,经典作品不要太多,新人想出头更是难上加难。
狐迁选择“同星现象”的话题,其实也只是练练手,没有什么多余的妄想。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主要原因在于狐迁就是看着这类东西长大的,在他进行阅读的启蒙阶段,无数经典作品曾带给他思考与快乐,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也构思出了自己的故事。
他只想把这个故事写出来。
选择这个话题的写手,大多会就“宇宙中恒星相似”这个问题给出属于自己的答案,试图探究“同星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
狐迁也不例外。
在对宇宙的看法上,他其实是个传统派,准确地他在感性上是个传统派,也就是“浑”派。
人们的传统观念不是那么容易破除的,每一种新事物的诞生都会伴随着与旧事物的对抗。
在传统观念里,世界是个像鸡蛋一样的圆球,“蛋黄”是大地,“蛋清”则是外空间,“蛋壳”也被称作球,所有的星辰都在球上闪耀。至于球外,则是无穷无际的未知空间。
这种观念理应被时代的潮流所抛弃,就像其他同被时代抛弃的东西一样,在可以预知的未来,它甚至不会留下一丝痕迹。
但不可否认的是截止到如今这个时代,这种被称作“浑”的世界观仍然影响着相当一部分人。
尤其是在“同星现象”被发现之后,怀疑论者、阴谋论者、悲观主义者乃至复古主义者和无知者们共同掀起了“回归浑”的潮流。
因为“同星现象”所展现出的宇宙真相实在过于神秘、荒谬,且……没有美福
狐迁当然不相信宇宙的“浑”模型,他的理性让他无法赞同这种来自古饶淳朴观念。
可是“浑”世界观对他的影响如此之深,以至于狐迁在感性上无比意愿于接受“浑”的美福
影响来自于文化,而文化对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与理性无直接关联。
他要在书中创造出一个兼具科学性和美感的世界。
以狐迁大学尚未毕业的学识水平,在这个时代的社会中已属中上。但和那些创造出经典作品的作家相比,他的学识、阅历还存在着不的短板。
更何况他甚至不能被称为作家,只算是个写手。
但狐迁自认为有个还算不错的脑洞。
课程压力不算大,他有相当充裕的时间来构成并完善他的世界。
在笼中雀的开头,狐迁就得意地抛出了“整个宇宙只有一个恒星系”这样惊世骇俗的观点。
人类抬头所望到的万千繁星,都只是同一颗恒星!
因为在整个宇宙间,只存在着一颗恒星。
那就是太阳,是给世界带来光明,象征着白昼的那颗太阳。
宇宙有限而无界,在无边界的空间中画出一条直线,最终会因为扭曲成浑圆一团的空间而封闭成一个环。
这是宇宙的“浑”模型给他带来的创意,他在时候就曾思考过,“浑”模型中的“蛋壳”之外到底是什么样子?
蛋壳之外还有鸡蛋,一个蛋接着一个蛋。
如果每个蛋都相同以致于无法区分,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它们是同一个蛋。
现代科学已经教会他,宇宙其实并不是“浑”模型中的“蛋”样,而是一片片星空,星辰不是“蛋壳”上的光点,而是和太阳相同的恒星。
但关于“浑”的思考并不是没有用的东西。
事实上,思考本身就最有意义,哪怕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进行思考。
此时的狐迁还不知道他的“蛋外有蛋”理论可以用“有限无界”来进行描述。
宇宙浑行,至于无穷,合于太玄。
有时候古典美学和现代科学的结合就是这么简单。
……
笼中雀的更新如火如荼,让狐迁沮丧的是他好像扑街了。
虽然还没开始前他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可不免还是有些的失落。
直到有某个书友开始给他留言评论,开始追更催更。
nly!ne!
做事有始有终,即便只为这一个人,狐迁也得把故事讲完。
其实他早就构思完了所有的情节,现在所做的不过就是把脑子里的东西搬到网络上。
狐迁生产故事,也是故事的搬运工。
随着时间推移,笼中雀的故事即将迎来尾声,过程很顺利,只不过好像有点偏离原本预设的主线……
狐迁本想写一个充满科幻感和古典美的作品,可是故事的格调愈发悲观起来。
想来也是,在那本书的世界观里,人类文明生活在唯一的恒星系里,而这个恒星系就是宇宙的全部。
最后狐迁不得不用一个坏结局给故事收尾。
书中人最终被困在星辰的囚笼中,与宇宙同朽。
他们是星辰中的囚鸟,唱着古老而悲赡歌谣。
而狐迁唯一的读者,也和他在网上渐渐熟络起来。
那个读者,他的名字
叫做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