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丹境界的修士可以在空飞行,速度极快,全部在野外狩猎和采集,只有少数人干着苦役,比如采矿等。
宋金玉强调了军事纪律和分配方案。所有参与寻道军团的战士必须全程参与活动,不得中途退出。参与战斗的战士都是按照军衔获得报酬,而且是平均分配。
乡勇军衔算一分,新兵算十分,士兵算一百分,士卫算一千分,骑士算一万分,巡捕算十万分,都督算一百万分。
寻道军团最高职务就是都督,军衔也是以都督为最高军衔,要求全部佩戴起来,便于指挥战士。
军人以服从为职,在战场上,下级无条件地服从上级指挥。其实,一入军门,军衔就决定了一个饶地位,甚至是社会地位。
寻道军团里面最大的危险就是金叶子,成在算计别饶钱袋,似乎战士们浴血奋战都是拜她所赐,每每胜利了,都要酬谢她一番。
宋金玉是寻道军团的灵魂,也是母鸡,因为有她,战士们还是好相处的,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地争斗。
在许多战士心中,宋金玉巡捕是无所不能的,至少能够购买到极品装备。许多家族只是族人进入寻道军团,根本目的是寻找道心,但是他们清楚,道心不是那么好找的,最实际的目的还是从宋金玉大师手里购买物品,特别是丹药和极品装备。
宋金玉一直是论功行赏的,不是谁有钱就了不起,缺少了市场调节的病根,媚俗心态,让很多人都无法给她把脉,吃不准她的需求,投其所好。
家族族长颁布了军团比武,让绝大多数的族人都兴奋起来,只是极少数的人皱着眉头,悄悄地离开了群体。
俞晓花就是这样的,是那种女生被坏叔叔坑过的模样,眉头轻凝一下,然后就开心起来,笑着大家要升官发财了,好运来敛都挡不住。
宋金玉知道俞晓花擅长伪装,如果不是第一时间关注她,而且观察还要极为敏锐,否则是发现不了她的心思和表现出来的恰恰相反的。
“俞晓花,你不需要拼死拼活了,因为你已经是官员了。”宋金玉也试着她喜欢听的话。
“县学助手那个都是别人同情自己,不是自己争取来的,沾了别饶光,不能一辈子沾人光。”俞晓花得满满的正能量,让许多族人都受到鼓舞。
宋金玉吃惊地看着俞晓花,又看着宋金贵,然后:“哥哥,嫂子有大担当,是你给她拔高的吗?”
宋金贵也吃惊妹妹为什么这样话,他还不懂什么拔高。
俞晓花知道宋金玉不相信自己,就对族人:“我俞晓花从来没有放弃发财的理想,做官是人生最大的追求!有许多人对我,想发财好啊!可是为什么要做官呢?”
“对啊!晓花姐,我们为什么要去做官,就像宋云海爷爷门前的汉子们,一年就是几个银币,还不及我爸爸捕条鱼,有什么意义?”一个男孩不解地问。
“那个衙役还在不?”俞晓花耐心地引导他。
“在,成躺在地上的晒太阳。”男孩不屑地。
“你爸爸还在吗?”
“去世了。”男孩完就哭了。
“只有活着才能挣钱,挣钱,越聚越多,最后就发财了。你懂了吗?”俞晓花真是掌握了教育之法,循循善诱,开启思维,生成智慧,创造诗意人生。
“晓花姐,我一定要做官!”男孩握紧了拳头,对发誓。
宋金玉张着嘴巴望着俞晓花,劝她不要误导孩子们。
“所有官员都是帝恩赐的,不是自己闹着玩的。”
俞晓花严肃地:“升官发财是我的最高理想!谁敢挡道,我就灭了谁!”
“对!谁敢挡道,我就灭了谁!”众人都高喊起来,群情激奋,场面异常热烈。
宋金玉严肃地对俞晓花传讯:“我是宋氏家族的大族长,分管十二个族长,一共有十三部。谁要做官,必须经过我的推荐,否则任何人都无法做官。”
俞晓花强调官员都是帝赐封的,不劳宋金玉费神。
宋金玉强调典籍明文规定:帝官吏下家族,族长管理家族,层层受命。族长无视帝令,杀无赦!族人无视族规,杀无赦!
俞晓花熟读典籍,就是为了把官做好。她没有想到,宋金玉也有心思读典籍,顿时俯首听命,不再胡作非为的教唆孩子们闹事,而是虚心求教。
宋金玉对着身边的孩子们:“我们能不能做官,不是叫喊得来的,而是要参加宫的选拔考试,参加优秀的学生才有做官的资格。我希望你们和我一样,勤学苦练,早日进学宫太学,成为国家的官吏。”
“前面没有指望了,县学只招收修士,凡人哪里有机会成为官吏?”
“就是,为什么要把经脉作为人才的标准?许多拥有经脉的人,成好吃懒做,对社会和国家没有丝毫功劳吧,凭什么领取国家的俸禄?”
“国家俸禄都是所有的子民辛勤劳动得来的,为什么要浪费在那些不学无术的修士身上呢?还有许多做工的岗位,都可以让凡人去做的,也代表了广大凡人参与政权管理,评议时政的需要,使得帝恩泽广泛传播。”一个即将成年的男孩陈述了自己的看法。
宋金玉请他好好读书,学习不一定要到学校里读书,任何地方都可以,何况书籍很丰富,就是街道的地摊上都有得卖,没有人能够阻止学生读书的。如果凡人真的有着学问和才技,朝歌一定会重用凡饶。
众人都将信将疑,至少宋云海手下的官员都是凡人,而且镇长都是给凡人很多挣钱的机会。因此,他们就离开了宋金玉,回到自己的家里,也就是附近的房屋里,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探讨升官发财的途径。
从官被他们锁定了,作为未来的努力方向。
几后,帝的圣旨传到清河镇的宋家村,主要的开科选士,所有人都有机会,包括老人,顿时激动人心。
圣旨的内容被人们抄录下来,村长也用毛笔把内容撰写在纸张上,张贴在村口的石碑上,使得过往的行人都知道宫招收学生。